金香蘭

腎虛是癡呆發病的根本病因。中醫理論認為,“腎主骨,生髓,上通于腦”;腦為“髓海”,又為“元神之府”,人的精神、意識、記憶、思維等活動均由大腦支配,其活動的物質基礎是腦髓,而腦髓正是由腎精所化生。腎精滿盛,腦髓得充,腦竅得養,神機得用,表現為神志正常,思維清晰,記憶力正常,精力充沛。“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老年人容易氣血虛弱,五臟俱損,無以化精,腎中精氣逐漸出現虧虛不足,引起髓海失充,神失所養,神機失用,進而出現智能障礙、記憶力減退等癡呆的表現。
痰濁、瘀血是癡呆的重要致病因素。人到老年,腎精虧虛,臟腑功能逐漸出現衰退,或由于腎虛,元陽不振,蒸騰氣化失司,津液內停而化為痰濁;或腎精虧虛,陰液不足,虛火內生,灼津為痰;或由于脾虛,脾失健運,痰濁內生,聚而成痰;或由于肺氣不足,肺失肅降,不能通調水道,津聚成痰;或由于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津液失布,水液內停,最后聚而成痰。痰濁內生,膠固難化,蒙蔽清竅,元神失調,則出現癡呆,故臨床可見患者出現反應遲鈍、健忘、言語顛倒、哭鬧無常等癥狀。
同時,老年人腎精虧虛,腎陽不足,陽氣衰微,則陽虛生內寒,寒凝致瘀血內生;或由于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氣滯不能行血致瘀;或由于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血虛致瘀;或由于心氣虧虛,氣不行血,瘀血內生。瘀血阻腦絡日久,導致元神失養,出現癡呆。痰濁和瘀血相互作用,最終引起阿爾茨海默病。
分期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AD的一般原則;其中補腎則是最基本的治療原則,應貫穿于整個病程。AD早期病情初始,常見髓海不足、脾腎兩虛證、氣血虧虛證,以腎虛為主,應以補腎為原則;中期病情進展,呈現痰瘀火并現,以痰濁阻竅、瘀阻腦絡、心肝火旺并現、交叉為主,應化痰、祛瘀、瀉火交替或并行;晚期因痰、瘀、火日久而化生毒濁,虛極毒盛,形神衰敗,需補腎固元、解毒化濁。具體的辨證分型如下。
1.髓海不足證。患者表現為老年漸呆,智力減退,或僅有遇事多忘,近記憶力減退;頭暈耳鳴,齒枯發焦,腰酸腿軟,懈惰思臥,步行艱難;舌瘦色淡,苔白,脈沉細弱。治宜補腎養神、益精填髓。方以七福飲或補腎益髓湯加減。
2.脾腎兩虛證。患者記憶力減退,失認失算,表情呆滯,沉默寡言,口齒含糊;腰膝酸軟,倦怠流涎,四肢欠溫,納呆乏力,腹脹便溏;舌淡體胖,苔白或白滑,脈沉細弱。治宜溫補脾腎、生精益智。方以還少丹或補脾益腎湯加減。
3.肝腎陰虛證。患者記憶力、理解力和計算力減退,神情呆滯,反應遲鈍,沉默寡言,舉動不靈,頭暈目眩或耳鳴;或肢麻,腰膝酸軟;舌質紅,或舌體瘦小,苔薄白或少苔,脈沉細弱或沉細弦。治宜補益肝腎、滋陰潛陽。方以左歸飲加減。
4.痰濁蒙竅證。患者痰多體胖,靜而少語,抑郁淡漠,多夢早醒;親疏不識,潔穢不分;苔膩濁,脈弦而滑。治宜化痰開竅、通陽扶正。方以洗心湯加減。
5.瘀阻腦絡證。患者反應遲鈍,記憶減退,神情呆滯,言語謇澀,行走緩慢;妄思離奇,夢幻游離;或頭痛如刺,或肢體麻木;舌紫瘀斑,脈細而澀。治宜活血化瘀、通竅醒神。方以通竅活血湯加味。
6.心肝火旺證。患者神情恍惚,記憶錯亂,急躁易怒,焦慮不安,心煩不寐;面紅目赤,咽干舌燥,尿赤便于;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肝瀉火、安神定志。方以龍膽瀉肝湯加減。
7.毒盛虛極證。患者迷蒙昏睡,寤寐顛倒;激越攻擊,譫語妄言;便溺失禁,肢體失用;軀體蜷縮,肢顫癇痙。治宜解毒通絡、補腎固元。方以黃連解毒湯加遺忘雙治丹加減。
近年來,中醫在對AD的臨床辨證和治療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除以上辨證藥物治療之外,還有針灸、氣功、推拿、按摩等非藥物治療手段。其中針刺治療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效果較好。
1.針刺療法。主穴可選取百會、四神聰、風池、內關、人中、太溪、大鐘、懸鐘、足三里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清腦益髓。肝腎陰虛者,加肝俞、三陰交;痰濁阻竅者,加豐隆、中脘;瘀血阻絡者,加膈俞、血海、委中。實證針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針用補法。
2.氣功療法。氣功是以呼吸吐納、象形運動和心理調節相結合為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練功時強調“調身、調息、調心”。太極拳形神放松,舒展大方,綿綿不絕,連貫協調,吐納適度。整個鍛煉過程中強調“以意隨行”,類似于西醫的認知訓練。通過氣功鍛煉可使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加強,有利于認知改善。
3.推拿按摩療法。可取印堂、神庭、攢竹、太陽、睛明、百會、風池、風府。操作時用一指禪推印堂至神庭,攢竹至太陽,按揉睛明,一指禪推百會至風池、風府。
4.健腦益智按摩操。健腦益智按摩操可以益智健腦,提高記憶,延緩衰老。具體操作步驟如下。第一步,按揉印堂穴、太陽穴、風池穴、百會穴各30次。第二步,兩手于頭的兩側,用小指點按陽白穴,無名指點按頭維穴,食指點按率谷穴,中指位于頭兩側以保護頭的平穩。點按時逐步加力,待有酸脹感覺后按揉2分鐘。第三步,按揉神門穴2分鐘。第四步,雙手指微屈,以指腹由前發際向后發際做梳頭動作,反復30次。第五步,用雙手在面部做上下推擦洗臉狀,順序為口角-鼻旁-前額-太陽穴-面頰-口角。第六步,雙手指交叉抱予頸項,然后盡量后伸。第七步,雙手拇指點按太沖穴30次。
臨床實踐證明,在西醫治療的同時配合中醫各種治療方法,中西醫結合,能夠收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