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仲華
說到肩膀疼痛、活動不便,很多人都認為是肩周炎。其實,慢性肩關節疼痛已成為繼慢性頭痛、慢性腰痛之后的第三大疼痛。其中肩周炎只占40%左右,其他近60%是肩袖撕裂、肩峰撞擊綜合征等。許多人都認為肩周炎過兩年自己就會慢慢好,于是等啊,等啊,最終貽誤了疾病的治療。
今年11月是第五屆“全國愛肩月”,希望你能正確認識肩周炎,不要把肩周炎與其他肩部疼痛、僵硬的疾病混為一談,正確選擇肩部疾病的治療方法。
策劃/執行 家庭醫學編輯部

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為主要癥狀。其病變特點可用3個廣泛概括,即疼痛廣泛、功能受限廣泛、壓痛廣泛。本病好發于50歲左右人群,因此又稱為“五十肩”,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約3:1)。
中醫學稱肩周炎為漏肩風、凍結肩等。患者自覺有冷氣進入肩部,或涼氣從肩關節內部向外冒出。中醫認為,肩周炎乃風寒濕邪侵襲肩周筋脈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內因是營衛虛弱,筋骨衰退;外因系外邪乘虛而入,傷及肩周筋脈,致使氣血不通而痛;過力勞傷,血瘀氣滯,均可導致肩痛凝滯。
肩部原因
①中老年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②關節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勞損,肩部遭受風寒侵襲,等。③上肢外傷后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④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后因治療不當等。
肩外因素
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肩周炎。
按形成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松弛,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韌帶力量來維持。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摩擦擠壓,易發生慢性勞損并逐漸形成原發性肩周炎。繼發性肩周炎是因肩關節外傷骨折或同側上肢外傷,因疼痛或制動限制過久所致。
肩周炎的病變主要發生在肩關節(也稱盂肱關節)周圍,涉及3個方面軟組織。
1.肌和肌腱。肩部外層肌肉為三角肌,內層肌肉為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及其聯合肌腱。聯合肌腱與關節囊緊密相連,附著于肱骨上端如袖套狀,稱為旋轉肩袖或肩袖。肩袖是肩關節活動時受力最大結構之一,易于損傷。肱二頭肌長腱起于關節盂上方,經肱骨結節間溝的骨纖維隧道,是炎癥好發之處。肱二頭肌短頭起于喙突,經盂肱關節內前方到上臂,受炎癥影響后肌肉痙攣,影響肩外展、后伸。
2.滑囊。有三角肌下滑囊、肩峰下滑囊及喙突下滑囊。可與相鄰的三角肌、崗上肌腱、肱二頭肌短腱相互影響,造成軟組織粘連。
3.關節囊。又稱盂肱關節囊,大而松弛,活動范圍很大,故易受損傷。受損后主要表現為水腫、炎癥及關節內、外粘連,導致疼痛和功能受限。后期粘連變得非常緊密,甚至與骨膜粘連,此時疼痛消失,但功能障礙難以恢復。
1.肩部疼痛。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后疼痛逐漸加劇,或鈍痛,或刀割樣痛,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后半夜痛醒,尤其不能向患側側臥。此種情況因血虛所致者更為明顯;因受寒而致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2.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長期失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不敢穿短袖衣服,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4.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
5.肌肉痙攣與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周圍失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后彎不利等典型癥狀。
疼痛期此期也稱凝結期,病變主要位于肩關節囊。肩關節造影顯示關節囊緊縮,囊下皺褶互相粘連而消失,肱二頭肌長頭腱與腱鞘間有薄的粘連。病程持續2~9個月,表現為逐漸加重的肩部周圍疼痛。
僵硬期亦稱凍結期。除關節囊嚴重攣縮外,關節周圍軟組織均受累,退行性變加尉,滑膜充血、增厚,組織缺乏彈性。喙肱韌帶攣縮限制了肱骨頭外旋,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攣縮,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使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持續4~12個月。此期肩關節疼痛緩解,而以漸進性肩關節活動度降低為特點,包括主動和被動的肩外旋、內旋和外展活動度全面受限。
緩解期又稱解凍期。經7~12個月后炎癥逐漸消退,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功能逐漸恢復。雖然肩周炎有自限性的特點,但如未經適當治療,整個病程可延續12~42個月,平均為30個月。
詳細詢問病史是正確診斷的前提。要了解癥狀初發的情況,有無損傷和手術等誘因,癥狀持續的時間,等。由于肩周炎發病與某些內科疾病有一定的相關性,還需要了解患者有無膽道疾患、缺血性心肌病、頸椎病等。
體格檢查包括局部有壓痛點,患肩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度均明顯降低,肩外展、外旋和內旋肌力減弱。輔助檢查主要有X線檢查和核磁檢查兩方面。
1.肩關節X線檢查。早期影像學檢查一般無明顯異常。中晚期肩部軟組織鈣化,X線片可見關節囊、滑液囊、岡上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等處有密度淡而不均的鈣化斑影。部分病例可見大結節骨質增生和骨贅形成等。此外,可見失用性骨質疏松改變。
2.肩關節MRI檢查。可以確定肩關節周圍結構信號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炎癥,作為確定病變部位和鑒別診斷的有效方法。
鑒別診斷臨床上常見伴有肩周炎的疾病包括頸椎病、化膿性肩關節炎、肩關節結核、肩部骨腫瘤、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單純性岡上肌腱損傷、肩袖撕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等,這些疾病均可表現為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但由于疾病的性質和病變的部位不盡相同,所以不難鑒別。
病變早期,上肢應懸吊制動,每天輕度活動肩關節20~30次,口服消炎鎮痛藥,如消炎鎮痛藥酮洛芬、醋氯芬酸等。局部痛點封閉。壓痛局限者可用2%利多卡因3毫升加曲安奈德15毫克局部痛點封閉,一周一次,共2~3次。理療或熱敷有助于解痙、消炎、止痛。適當的推拿按摩,不僅能減輕疼痛,而且也有利于增加活動范圍。
恢復關節活動度的治療方式包括物理治療、按摩推拿、針灸拔罐等,同時進行關節功能練習,包括主動與被動外展、旋轉、伸屈及環轉運動。當肩痛明顯減輕而關節仍然僵硬時,可在全麻狀態下,通過手法松解關節周圍的粘連組織,以恢復肩關節活動度。手法完畢后行關節腔內穿刺,抽出關節內積血,并注入1%利多卡因10毫升加曲安奈德25毫克。術后三角巾懸吊上肢,第2天即開始肩部活動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