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仁”是儒家文化核心的道德觀,孔子解釋“仁”時說:“仁者愛人。”也就是說愛戴他人、惠及他人、貢獻社會是“仁”的實質(zhì)。
儒家文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宗旨。文中“齊、治、平”是同義詞,均是治理之義。“修身”的核心是“正心”“誠意”,側(cè)重自身品行、道德的修養(yǎng),以達到“仁”的境界。四者之中尤重修身,人人注重修身,家、國、天下自然和諧、興盛。
儒家少有關于養(yǎng)生的具體論述,而是將養(yǎng)生寓于“修身”之中。《論語》云“仁者壽”,是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多能長壽。對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自己也從中獲得滿足和快樂,這無疑對身心健康有積極作用。
唐代大醫(yī)孫思邈,凡來診的病人,無論貧賤富貴、老少丑俊,無論是朋友,還是曾有仇恨的人,都將其視為親人,為后世樹立了醫(yī)德的楷模。孫思邈享年101歲,亦有學者考證是120歲。至今陜西、河北等地,尚建有孫思邈的祠堂,尊稱孫氏為“藥王”,以緬懷這位大醫(yī)。
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寫詩九千余首,多以積極抗金、收復國土為主題,正氣凜然,雄渾豪放,大有蘇軾之風。其臨終前著《示兒》一首,念念不忘收復北方領土:“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一生坎坎坷坷,仕途上又屢屢受挫,但他享壽85歲,在古人中已是罕見的了。這應該得益于他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仁愛情懷。亦當列入孔子“仁者壽”的范圍。
儒家文化的兩位圣人,孔子享年73歲,孟子享年84歲。須知古時限于物資、醫(yī)療等生活條件,壽命普遍較今人短,故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一說。孔子、孟子在古人中,已是長壽的了。
已故國醫(yī)大師裘沛然先生于92歲高齡時,推出歷時8年打造的絕筆作《人學散墨》,旨在為先秦儒學,即孔孟之道正名,了卻多年的心愿。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本是東方智慧的象征,是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入學散墨》中列舉大量事實以論證孔孟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仁愛思想。《論語》中“苛政猛于虎”;《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視民如草芥,民視君如寇仇”等,力圖還孔孟一個清白。全書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希望以教化民眾,凝聚民心,重振中華雄風。并借此糾正社會不良之風及道德的衰落。先生耄耋之年,體力精力將盡,孜孜于此8個春秋,其良苦用心,思之令人動容!
《人學散墨》的封底印有一首七言絕句,乃先生手書:“流光總被墨消磨,濟世無方耐老何!我亦乾坤有情者,登樓四顧一蹉跎。”詩中“濟世無方”“乾坤有情”,其以天下為己任的憂國憂民情懷表露無遺。《入學散墨》問世的2009年,先生病逝于上海,享年93歲。先生的追悼會有一千余人參加。其中既有政府要員,又有社會賢達;既有先生的患者、弟子,也有先生的追隨者和崇拜者;既有上海人,也有江浙及全國各地趕來的人。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于殯儀館,向這位充滿仁愛之心的國醫(yī)大師、國學大師的遺體告別。古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可謂當之。
近代滬上兒科名醫(yī)董廷瑤,將書齋取名“幼幼廬”,無疑是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先生一生活人無算,享年99歲,可謂是對“仁者壽”做出的注解。
順便說一下,圣人和普通人之間的差別,沒有想象的那么遙遠,不僅肉體上相同,即或是精神層面,相差亦不懸殊。圣人之所以為圣人,首先必須具備普通人的正常情感。在此基礎上注重自身修養(yǎng),陶冶情操,對人生價值有了深刻的領悟,進而升華至以關愛他人、憂國憂民為己任,并在某一領域做出重大貢獻,便脫凡人圣了。
仁愛有著廣泛的含義,凡對人類進步做出積極貢獻的人,都應歸入孔老夫子“仁者”行列。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多能健康、長壽。俗云“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誰曰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