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展
作為編輯人員,每天面對來稿,都要思考:今天,如何對稿件進行取舍、加工和編排,如何確定版面的主線,又如何突顯版面的“靈魂”,最終又要向讀者傳遞什么樣的信息?筆者認為,版面就像一棵樹,“樹根”是編輯人員的素養積淀,“樹干枝葉”則是編輯人員對稿件編排處理、對版面設計布局的技巧技能。編輯人員的素養積淀和技巧技能,直接影響版面的質量和面貌。本文將從積淀新聞素養、掌握編輯技巧、鉆研標題制作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見解。
編輯在日常工作中,容易陷入“坐等來稿”、來什么編什么的惰性思維,也容易將自己定于“校對”的職能,改改錯別字、標點符號,修改修改病句。筆者認為,編輯要從這樣的“舒適圈”里走出來,真正發揮指導、主導作用。
首先,要明確版面定位,形成思想,賦予版面主線和靈魂。
筆者在編輯崗位負責《縣域新聞》版面,該版面主要是圍繞鄉村振興,以鮮活的新聞展開宣傳報道。但在實際來稿中,會有不少工作總結類稿件,這與版面要求不符,如果不予采用,又會對稿件資源造成浪費。對此,筆者會從這類稿件中,發現新聞事實、提煉亮點,直接對接記者或通訊員,引導他們重新采寫。這樣,編輯人員帶著線索,主動約稿,精準對接,不僅盤活了稿件,也為版面打通了稿源。
其次,要主動思考時政熱點,為自己的版面策劃宣傳主題。菏澤日報推出的《百姓問政》版面,每周一期,圍繞群眾集中訴求,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筆者根據群眾來電訴求,總會提前思考:這期要做什么內容?從哪幾個角度來組織稿件?為此,筆者創建了一個內部微信群,把負責該版面報道的記者拉進群,隨時與記者對接稿件,提前了解稿件采寫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再次,要善于發現記者稿件中欠缺的部分,該讓記者補充內容的,一定不湊合、不將就。筆者在編輯工作中,經常遇到一種情況:稿子還不錯,寫出了現場感,很鮮活,只是沒有現場照片,讓人感覺意猶未盡。編輯尚有這種感覺,那么讀者是不是也有同感?作為編輯,應該從讀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手中的稿件,向讀者傳遞他們想要的內容。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總會主動與供稿記者或通訊員“約照片”,加內容,力爭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給讀者。“版面已好,只等照片”的情況,雖然更多消耗了編輯人員的時間和精力,但是筆者認為,這也算是做到了對讀者負責。
版面編輯的過程是一個信息整合的過程。如果呈現在你眼前的稿件是碎片化的,作為編輯人員,發揮你整合能力的時刻就到來了。你要快速瀏覽一遍稿件,辨識出有報道價值的內容,心中默默放進“待編稿庫”,接著是對這些稿件進行分類處理:哪篇適合做頭條?哪些照片可以通過組圖的形式,點亮版面的“眼睛”?哪些稿件碎片化,可以通過專欄、專題進行組合刊發?筆者認為,編輯只有具備整合能力,版面才能實現重點突出、有序報道,“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方可顯現。
以菏澤日報《百姓問政》版面為例,筆者在編輯記者來稿時,發現經常有這樣一類稿件:群眾來電,想通過記者向有關部門咨詢政策,記者在向群眾反饋信息時,就出現了很多解讀政策的小稿件,這類稿件雖小,但都是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有必要廣而告之。對待這些小而散的稿件,筆者策劃推出“給您問了”專欄將其收納,從而把碎片化的信息打造成了深受歡迎的品牌欄目。
記者苦于沒線索,編輯苦于缺稿子,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記者走下去,撲下身子深入基層,也需要編輯帶著“新聞眼”,從記者提交的稿件中,發現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和線索,幫助記者去深挖新聞事件。
以菏澤日報創辦的生活類報紙《牡丹晚報》為例。2003年的一個系列報道,至今讓筆者記憶猶新。那時筆者在《牡丹晚報》做見習記者,8月19日,接待了一名準大學生,她考取了大學,卻弄丟了錄取通知書、戶口本以及特困學生證明信等證件,非常著急,來報社要刊登尋物啟事。筆者了解了前因后果,以《急尋錄取通知書》為題,寫了一篇不足300字的簡訊,幫她急尋失物。8月20日,稿件刊登出來的當天,分管采編業務的副總編就找到我,安排我去采訪一下這名同學,要深入到她家里,看看她背后的故事。
拿到任務,我就在牡丹晚報記者的帶領下,來到了這位同學所在的村莊,當腳邁進她家的一瞬間,我們就明白了:這是一位寒門學子。經了解,她父親早年去世,母親改嫁,她從小就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如今考上了大學,爺爺奶奶每天都在為她的學費發愁。
線索就在眼前,是我們媒體該為這個孩子做點什么的時候了。8月22日,順承《急尋錄取通知書》的簡訊,《牡丹晚報》頭版頭條以《寒門才女 呼喚愛心》為題,圖文并茂推出了第一篇關于救助這位寒門大學生的報道,一時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當天牡丹晚報接待室的熱線電話響個不停,讀者紛紛表示要捐助這位大學生,并接連到報社送來了錢物。這樣,第二篇報道《如潮愛心涌向寒門才女》又在頭版位置重點推出。之后,記者主動對接這位大學生考取的煙臺大學,幫她咨詢證件丟失如何入學的問題,得到煙臺大學的暖心回復,第三篇報道《特困生又逢寬心事,證件丟失不影響入學》推出,給該生本人以及廣大關注此事件的讀者吃了定心丸。
公安系統工作人員看到這樣的報道,聯系到本報,并安排戶籍人員抓緊為這位同學補辦戶口本和戶籍證明,確保這位學子大學報到一路綠燈。從而,第四篇報道《寒門才女求學路上再亮綠燈》又為該系列報道“推波助瀾”。
事件進入尾聲,同時也進入了高潮:《愛心蕩漾 淚水飛揚——本報捐助寒門才女專題座談會舉行》《真情催人淚下 愛心溫暖人間——捐助寒門才女專題座談會側記》,各個角度的報道相繼推出,至此系列報道完美收官。
一個小小的尋物啟事,被挖掘出了這樣的新聞線索,并形成了系列報道,既幫助了寒門學子,又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是不是《急尋錄取通知書》簡訊里的“特困學生證明信丟失”的細節引起了分管副總編的“浮想聯翩”?一個稍有疏忽就會漏掉的好新聞,就這樣被做大做足了。這樣的挖掘能力,正是新聞素養的積淀使然。
新聞版面應遵循三個原則。首先,導向原則。能夠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政治家辦報,分析每篇待上版稿件的傾向性和價值意義,權衡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從而對稿件作出最后取舍。
其次,協調原則。一要堅持主次協調:版面應有主有次,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一個版面往往有10多篇稿件,如果都用同樣的力度、平行處理,就不能把信息有效地傳遞給讀者。筆者認為,版面就像一種產品,如果沒有亮點,沒有特色,就不能吸引消費者。作為版面編輯,就應該替讀者加工信息,明確導向,提煉重點,突出亮點,主動推送,才能吸引住讀者的眼球。尤其是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新媒體、自媒體的競爭壓力下,一個版面能有兩三篇稿件吸引住讀者,我們也可以略感欣慰。二要堅持圖文協調:一個版面由文字稿件和圖片組成,所謂圖文并茂,文字稿件和圖片應相得益彰,合理編排,版面才會賞心悅目,否則,讀者就會望而生厭,失去閱讀興趣。三要堅持題材協調:一般情況下,一個版面要避免單一題材報道。筆者在工作中,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有一期內容,在記者提交的稿件中,十有八九都是交通和交警類的報道,稿件上版后,筆者感到題材失調,十分不妥,又不得不臨時調整了版面。題材失調,還有一種情況,叫自相矛盾。比如,版面中如果有一篇稿件是“某某地方的生態保護工作卓有成效”,不巧的是,“全市召開會議,對環保工作不達標的縣區進行問責”的新聞在同一天刊出,而且問責的名單里,某某地方竟然也在其中。這種題材的失調也是編輯工作中應該堅決杜絕的。
再次,簡潔原則。“長記者,短編輯”。編輯人員要善于處理稿件,嚴防“注水新聞”,讓稿件言簡意賅。因為,那些“費心費力”寫好的長新聞,空話連篇,言之無物,既破壞文風,降低報紙的品質,又影響新聞的傳播力,給讀者帶來不好的閱讀體驗。
標題是稿件的眼睛,堪稱版面心靈的窗戶。速讀時代,面對一篇新聞稿件,我們第一步就是先看標題,從而獲悉這條新聞是我需要的嗎?是我關心的嗎?是我感興趣的嗎?這就要求編輯遵循這個規律,潛下心來,認真鉆研標題制作的功課,抓住“讀題時代”的讀者心理,熟練掌握“留客技巧”,讓版面標題“妙筆生花”,引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在此,筆者談幾點制作標題的心得。
(一)標題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抓住重點,提煉關鍵信息,捕捉個性因素。切忌題目空洞,放之四海而皆準。
(二)標題要簡潔明了。要言不煩,意盡言止,通俗明白。筆者在編輯工作中,每天重復的一項任務就是修改稿件標題。而修改標題最常見的一個動作就是“簡化題目”,即便一個字的取舍也要反復琢磨。冗長拗口的題目是版面的瑕疵,也會讓讀者不知所云。
(三)標題要脫俗新穎。擯棄陳舊、平庸,于平淡中找新奇,于精準中添文采。一個獨特新鮮的題目,可以拯救讀者的審美疲勞。《智慧曹縣 創享未來——曹縣舉辦返鄉創業人員座談會》這樣的標題平淡無奇,缺乏特色,編輯在編稿過程中,根據文中信息,反復琢磨,將標題改為《由“孔雀東南飛”到“八方鳳還巢”——曹縣走出“歸雁經濟”特色路徑》,這樣一改,不僅突出了新聞點,而且增添了題目的文采。
總之,隨著社會的進步,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黨報編輯要內修素養,外練技能,致力于為受眾提供內容真實、信息豐富、內涵深刻、形式新穎的新聞產品,守好輿論宣傳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