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治林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寧夏總隊,銀川 750021)
為進一步規范礦業權管理,合理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布局,促進礦產資源開發與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增強礦產資源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優先保證地方急需礦產的需求,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頒發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2021年度地方急需礦產資源(二類礦產)勘查項目(第四標段:寧夏吳忠市青龍山西道梁南段Ⅲ區塊化工灰巖礦勘探)”公告。
合理選擇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方法、手段和設備等,在施工、環境修復及其他方面實施管控,在滿足勘查目的和安全環保的前提下,達到對生態環境擾動最小化的要求,更好地服務于地質勘查高質量發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保護中勘查,勘查中保護”原則,最大限度控制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擾動,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關于組織申報綠色勘查示范項目的通知》和《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管理辦公室關于全面推行綠色勘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本項目勘查工作嚴格按照DZ/T 0374—2021《綠色地質勘查工作規范》、T/CMA S0001—2018《綠色勘查指南》和DB64/T 1753—2020《寧夏綠色勘查技術規程》,全過程實施綠色勘查[1]。
1)采取有效的技術、方法及管理措施,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生態環境保護及其他各項管理工作,最大化避免勘查工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擾動。
2)項目部對各項工程隊伍入場后、施工前及時進行安全環保、相關技術及綠色勘查工作交底培訓,落實責任,規定“誰施工誰負責、誰破壞誰治理”,做到綠色勘查人人參與,并做好培訓會議記錄。
3)利用牧民或村民已經修筑的道路進入勘查區,充分利用勘查區內已有道路,新修道路盡可能少破壞環境、最大程度上兼顧周邊鉆孔。施工結束后,對道路進行平整,做到和諧勘查;對勘查區內已有道路進行復綠,新修筑道路恢復地形地貌平整,并播撒草籽復綠。
4)采用小口徑淺鉆,以鉆代槽;鉆探施工結束后,及時對場地進行回填,恢復地形地貌和植被;測量等地表工作應用先進設備及方法,基本不破壞表土和植被;各項工作完成后妥善處理生產、生活廢棄物。
5)勘查工作中,對綠色勘查工作納入日常檢查工作中,對出現的生態問題及安全隱患,及時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及管理方法進行預防、控制及處理,消除生態安全隱患,預防環境事故發生。
6)勘查工作中,保持與當地政府及轄區居民的聯系溝通,尊重民俗,力爭當地政府及轄區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幫助,處理好當地關系及各方利益,避免產生矛盾,及時化解糾紛。
3.2.1 辦公生活區場地
本次勘查項目部選址在距工作區西側約6 km處,全線油路貫穿,交通便利。項目部為獨立院落,場地寬敞,環境衛生良好,周邊治安條件好,無環境和噪聲污染,利于辦公和生活休息。項目部合理規劃出綜合辦公區(黨建活動室)、宿舍區、衛生間、廚房、垃圾池、雜物堆放區、停車場、巖心保管存放處等區域,在每個區域放置了滅火器,張貼了相關標示、宣傳標語標牌,主要以安全環保管理、黨建引領、心態調整、工作作風、保護環境、飲食安全等為主題,并充分利用項目部墻體、廣場,在顯眼位置張貼或布置了包括黨建主題、安全生產及綠色勘查等宣傳廣告,配置了多個垃圾桶、降分解垃圾袋,便于并保證可回收垃圾聯系廢品收購站回收,不可回收垃圾裝袋后聯系當地垃圾清理人員收走集中處理。
3.2.2 工作區北段道路施工
工作區北段充分利用南北貫穿的已有便道,兼顧了所有鉆孔,各鉆孔由該便道就位不再另修道路,使用裝載機運輸鉆機,橡膠履帶式鉆機自行開動,避開檸條和植被較好區域,由最近位置進入機場,所經之處僅留下車輪印,施工結束后對車輪印進行了平整處理,并播撒了草籽進行復綠。本次北段道路施工僅對已有便道進行修繕,日常管理進行灑水維護。
3.2.3 工作區南段道路施工
1)道路現狀
工作區內南部地段已有原詳查便道,兼顧了大部分鉆孔。勘查工作充分利用了該部分道路,并對已有詳查便道進行了修繕。因使用頻率高、天氣干旱、揚塵較大,日常管理主要對農用或牧民修筑道路進行灑水維護。
2)道路修筑
北部需新修便道,以兼顧該部分鉆孔平均就位的最近距離布設,避開植被發育區,盡可能靠近基巖區,控制修筑寬度2.5 m,若遇緩坡地段不修筑。施工結束后對該部分新修道路進行恢復治理,并播撒草籽進行復綠。
3)鉆孔就位路線
各鉆孔由便道就位不再另修道路,采用皮卡車、小型爬山虎運輸鉆機或橡膠履帶式鉆機自行運輸,避開檸條和植被較好區域、由最近位置進入機場,所經之處僅留下車輪印,施工結束后對車輪印進行了平整處理,并播撒了草籽進行復綠。
4)測量工作
本次測量工作主要有勘查線放線、鉆探工程放點、取樣線端點及鉆孔收測。工作區無線信號好、覆蓋全,由測量技術人員手持廣州中海達V30 RTK雙頻動態GPS接收機開展測量工作,埋設道釘標示點,連接NXCORS獲取坐標數據。在黃土覆蓋區埋木樁標識點號、基巖區噴繪點號。全程車輛未進入工作區,未架設基站,未對植被產生破壞。
5)地表山地工程
選擇在勘查線附近沖溝或山坡基巖出露較好處,偏移勘查線刻槽取樣,在取樣線上進行少許剝土,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因剝土開挖范圍小、深度淺,在地表刻槽采樣完成后,及時進行回填并播撒草籽進行復綠,對環境破壞極小,綠色勘查工作情況良好[2]。
6)鉆探工程
(1)深部鉆探工程,鉆機由便道到孔位,不再修筑道路,選擇最近路線,避開植被發育區,采用裝載機、皮卡車或爬山虎等直接運輸設備就位,有效地降低了對環境的破壞。(2)鉆機多選擇模塊化、輕便化、小型化、集成度高的便攜式鉆機(普華英工F600),占地面積小。(3)所有鉆孔全部采用清水沖洗液、繩索取心鉆探工藝進行施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工作區南北段分別修筑一個主蓄水池,位置選擇在自然沖溝內,鉆探施工結束后,同樣進行恢復治理。機場所需蓄水池多選擇水桶。
鉆機機場按照現場施工設備、附屬設置安裝、施工操作、鉆進液循環系統、材料物資存放等施工需求,依據現場地形條件進行分區布置,并懸掛或張貼相應標識牌,現場布置各類責任牌齊全、醒目。
鉆機采用清水鉆進,自然造漿,泥漿池底鋪設防滲薄膜,鉆進結束后,將多余泥漿抽回孔內,沉淀物裝袋集中處理,對現場生活垃圾進行回收處理,及時進行泥漿坑回填等地形地貌恢復工作及播撒草籽復綠工作。鉆探工程從施工到完工,由于工作區大旱,各機場復綠效果不佳,項目組又進行了施工現場的二次復綠。
鉆探施工過程中,狠抓安全工作,每個鉆孔開孔前均進行了安全交底。項目部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和應急處置預案,承擔單位、施工項目部和第三方監理對項目進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檢查,對排查出的安全隱患及時整改,對項目的安全生產起到了監督防控作用。鉆機現場配備有滅火器;油料用防曬防滲布包裹,既防止滲入地表,又保障不被太陽暴曬產生安全隱患;要求鉆機隊伍人員統一勞保著裝、佩戴安全帽。
道路施工、場地平整、現場作業都充分考慮了野生動植物保護;減少與野生動物的接觸和對棲息地的擾動。
施工項目部制定了各類災害、事故現場處置方案的專項應急預案。根據當地氣候特征,項目部聯合各施工隊伍針對性地開展了防惡劣、極端天氣專項應急預案桌面演練。在酷熱天氣施工,項目部采購了防暑藥品發放至施工班組。
施工項目部及施工隊伍駐地、鉆探、剝土等施工現場的生活、施工垃圾分類儲存、回收,集中處理[3]。
1)場地清理。施工結束后,及時清除現場各類雜物、垃圾及污染物。現場垃圾全部裝袋回收、集中運往最近垃圾處理站進行處理;因現場產生油污極少,將污染的泥土和油污鏟入編織袋集中處理;多余泥漿抽回孔內,泥漿沉淀物集中掩埋處理。
2)場地恢復平整。場地恢復盡可能按原始地形地貌平整,難以復原的地段,盡可能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鉆探場地的漿液池等,采用平場開挖的土石進行回填,場地平整工作不產生新的挖損破壞;鉆探施工現場場地平整后,徹底清除了場地上污染物;鉆探現場嚴格按照地質設計要求認真做好封孔工作,保證封孔質量,孔口用水泥砂漿封孔、埋石定標。新施工道路采用機械設備進行恢復平整,人工播撒草籽進行復綠。
項目部成立了綠色勘查小組,對綠色勘查工作進行動態監管,督促、檢查施工隊伍綠色勘查執行情況;項目承擔單位對項目部實施的綠色勘查工作進行監督檢查。項目執行過程中嚴格接受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監理單位的監督管理。各項監督檢查工作及時到位,不合格處均已現場整改完善,并形成相關檢查記錄。完成相關施工技術及管理工作資料的記錄、收集、整理及編制歸檔工作,并做到真實、齊全、規范。
勘查過程中牢固樹立綠色勘查理念,堅持尊重自然。本次勘查工作為與當地群眾建立和諧關系,向當地自然管理所、鎮及村政府進行了報備。勘查過程中,規范作業人員勘查活動,言行文明有禮,尊重當地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遵守工作區所在地的鄉約民俗;加強與工作區的利益相關者交流互動,正確處理好社會關系,避免矛盾產生,及時化解糾紛。
1)項目實施設計階段,對設計工程位置進行詳細踏勘,收集環境地質資料,熟悉現行相關規范和法律法規,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理解深刻,對綠色勘查的重要性認識到位,牢固樹立綠色勘查理念,根據實際情況編制切實可行的綠色勘查專項實施方案。
2)建立健全完善的綠色勘查管理制度,貫徹落實到勘查工作的全過程中,各項施工及環境修復措施嚴格按照要求執行,并做好管理工作資料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