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蘊
經濟發展落后是城鄉發展差距的鮮明體現,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教育落后更加凸顯,不管是從長期或近期目標來看,其是制約我國新農村建設,影響現代化農村發展的主要瓶頸。要想解決這個瓶頸,則要依托我國當前農村教育現實狀況,明確具體癥結,進而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提出可行性策略。
眾所周知,中國屬于農業大國,總體人口超過14億,有36%的人口在農村地區,農村始終是我國發展的基石。現階段,國內農村勞動力綜合素養相對薄弱,會對新農村發展建設產生不利影響。但是,教育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中具備先導性與全局性作用。國家領導人曾經提出,農村居民是否接受優質教育,是關乎到農村地區實現小康與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問題。由此可見,農村教育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程,而新農村建設的出路也在于培育具備現代意識和思想的新型農民,如若不做好農村教育,就無法提升國民素養。基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教育涉及面廣且復雜,調整農村教育布局,創新與新農村建設相匹配的教育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伴隨國內高等教育逐漸趨于大眾化,學生就業難和就業恐慌問題日益凸顯。從本質角度而言,農村學生寒窗苦讀主要是為了改變自身生活條件和現實遭遇,如若無法順利就業,則會嚴重影響農村居民參與教育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近些年,農村學生“跳農門”觀念受到嚴重沖擊,家長支持子女上學的熱情和積極性逐漸降低,致使農村學生整體輟學率不斷上漲,然而輟學原因并非是由于經濟條件限制,是因“讀書無用論”落后觀念影響。
第一,農村教育辦學目標模糊。部分農村教育組織及辦學單位教學觀念過于陳舊傳統,其認為教育即強化個體思想認識,完善個體知識結構,但卻忽視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育人才并使其回歸社會、服務社會。由此,多數農村教育組織未能貫徹落實國家在教育改革領域提出的教育方針,固守傳統教育模式,未能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需求,合理調整農村教育布局,也未能樹立大局意識,使得新農村建設和教育無法做到共贏。第二,鄉鎮教育文化資源失衡。在現代經濟發展進程中,城鄉經濟發展差距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有效縮短,使得農村和城鎮無法享受相同教育資源與機會,農村教育經費短缺問題嚴峻,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的教育布局與調整,進而造成教學質量下降,社會效力逐漸低迷化。
眾所周知,教師是農村地區教育體系的關鍵構成部分,在1927年,中國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創辦了國內第一所師范院校,即南京曉莊師范,其積極倡導將鄉村學校作為改造建設鄉村生活的核心,而鄉村教師則是創建新農村的靈魂。從本質角度而言,教師是傳播文明和知識的先進代表,在我國農村,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農村教師是文化精英。無可置疑,在新農村建設發展舞臺上,教師并非承擔著傳統教書匠的角色,其更多承載著社會和政治職能。除此之外,因城鄉教師福利待遇和地位差異,使得農村教師會選擇進入城市就業,呈現出將農村優質教師調往鄉鎮,將鄉鎮優質教師調往縣城的趨勢,致使農村師資力量愈發薄弱,進而對農村教育發展水平提升產生不利影響。
首先,構建多樣性基礎教育辦學模式,實施綜合型基礎教育,即指在發展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將職教內容合理融入其中,以此為當地經濟發展培育具備生產技能和綜合素養的勞動人才。國家明確推出義務教育應以實際為入手點,農村特別是發展程度相對薄弱的地區,中學要合理滲透本地發展所需的職業教育內容。另外,還可在初中教育特定階段將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進行分流,部分區域可推行試辦職業“中學”。其次,發展當地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結合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變化以及多元化經濟發展需求,適當擴展辦學規模,推動職業技術教育進一步發展,并以此為基準快速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養。另外,從農村成人教育角度而言,要結合現實情況,依托政府辦學渠道,將農業技術培訓作為主導,以文化教育為輔助,將職業教育和文化教育有機結合,提升農村居民科技文化水平與實踐操作能力,強化居民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能力,進而讓他們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屬于自身的力量。最后,大力推行農村高等教育體系,特別是高等農業教育體系,并強調多元化發展方向,為新農村建設發展培育所需人才。
第一,各級教育機構與辦學組織應積極改變自身教學觀念和目標規劃,貫徹落實國家推出的《義務教育法》,保證所有農村地區適齡兒童均可接受知識教育,尤其是針對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在讀與留守學生進行適當教育資源傾斜,并按照對應教育補貼政策及方針對這部分學生的生活給予保障與補貼,保證這些學生可接受公平公正的義務教育。第二,優化農村地區教育立法,結合當地農村教育現實狀況與發展水平,設定完善健全的教育法規,保證地方性教育機構與辦學單位均可構建起長效性、科學性教育發展規模及目標,進而讓農村基礎教育在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上實現有效運作,從而發揮農村基礎教育的效能和作用。第三,組織多元化農村社會主義文化構建活動,將國內現代化政策制度和文化發展現象傳達給農民,發揮基層政府作用,主動向農民傳遞文化思想,構建文化活動,引導并教育農村居民的思想觀念,以此真正革除新農村建設潛藏的落后思想與文化,防止對農村居民產生不利影響。與此同時,還要經常組織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例如農民運動會、文藝表演和才藝大比拼等,利用豐富有趣的內容,為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文化氛圍,深化農村教育變革,使農民積極改變自身形象,以新面貌推動新農村發展建設。
第一,在職業教育層面,應將政府作為引導,以社會需求作為導向,把社會多方作為主體,加快推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發展,培養更多優質的鄉村建設技術技能人才,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持。第二,職業學校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培養人才需要結合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加強課程建設,開發特色鄉土教材,傳承優秀文化和傳統技藝,鞏固了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第三,在對農村技術人員進行培育時,職業院校要打破傳統招收規定及方法,以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基準擴大課程設置與規模,將職業理論教育和農村實踐科學基地進行有機結合,從而探索更好服務新農村發展建設的職業教育模式。第四,創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在技術經營方面,與農村村辦企業及經營個體戶加強協作,讓“農科教”與“產學研”真正融合,利用理論指導助力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利用農村產業發展提高職業教育成效和水平。第五,職業院校應挑選出一批能力強、綜合素養高的農民,運用長短期培訓模式,對這些農民展開職業技能專門培訓,以此為我國新農村發展建設培育出具備科技能力與現代化經營理念的新時代“主力軍”,推動農村地區產業經濟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農村教育是我國農村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構成部分,也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工程。在我國新農村建設發展進程中,不但不可忽略農村教育,而且還要將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領域。唯有加強農村教育的重視,并對其展開科學布局調整,才可為新農村建設增添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