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愛玲
當前農民收入尚有待繼續增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需要逐步完善,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差異依然很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困難,而上述結構性問題的出現,也嚴重限制了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進展,直接影響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隨著農村工業化的持續深入,農村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速度極高,但在高速的進程中也產生了若干不容忽視的問題。第一,生產優勢不突出,產品趨同問題明顯,效益也不理想,還有同一領域的多個公司的商品互相仿制,沒有獨特性,不管是在產品質量、功能、外觀的設計上,或是行銷方法上都存在雷同問題,容易造成產品同質化競爭。第二,品牌效應不強。由于中國農村工業企業經營的主體模式是小農經濟發展,而生產者們一般都各自為政,所以無法產生大規模經濟效益。同時由于產品工藝條件的落后,加上受產品質檢監測條件影響,企業往往不重視控制質量,造成產品品牌效應不強。其三,創新意識不足。近年來,政府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科學技術發展的支持力度,農村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管理水平進一步得以提高,農村信息化程度也愈來愈深。不過,同發達國家比較,科學發展程度還不足。目前中國很多農村發展還是以傳統農耕為主,先進生產科學技術使用較少,發展環境相對滯后。第四,產業融合度低。目前中國農村產業的產業鏈條普遍較短,行業之間缺乏有效融合。比如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和科技條件的滯后,農業產品類行業通常只供應于初級農業,而沒有進行深加工精加工,從而無法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鏈條,也無法實現農業由加工制造到運輸、營銷為一體的新發展方式,農業附加值較少,產品銷售也主要以本地市場為主,因此所得效益有限。休閑農業與鄉村觀光旅游的業態形式也比較簡單,但主要還是以農家樂為主,或者是自然風景觀光、古鎮古村觀光等項目占據主體部分,并沒有合理的業態融合。
首先,農業經濟生存質量仍然存在著許多困難。改革開放后四十年間,農業的人口方式出現了很大轉變,一方面,農村人口人均收入仍然較低,鄉村和縣城居民收入的相對差異仍然很大,另一方面,鄉村中還是存在著部分的貧困戶,且脫貧致富難度很大。越到后面,貧困的農民中脫貧致富越困難。其二,農村社會生存狀況較差。由于大批年輕人在外打工或經商、或者城鎮落戶,使得農村公共服務、社會組織化程度較以往不斷降低,鄉村的節日和禮儀不斷減弱。再者,隨著大批年輕人在外打工,使得原來的農村社會無法延續,農村社會生存環境很不理想。
黨的工作報告中對推動城市鄉村發展進行了策略組織部署調整,并為落實國家城鄉區域復興發展戰略指出了“都市與鄉村發展命運共同體”的新路徑,并給出了目標,即要認真落實好城鄉區域發展理念,積極促進鄉村都市在空間和功能上的相互融入發展。要加強城鄉建設要素交流,積極運用公共財政、市場價格杠桿等政府經濟管理手段,積極引導人、財、物、地、科技等關鍵生產要素向鄉村領域的流轉。著力建設鄉村科技創業信息化網絡平臺,積極推進覆蓋范圍廣、信息內容全的全國鄉村農業科學技術資訊網、鄉村基本信息庫和科技共享平臺等系統建設。繼續健全農業財稅支農政策體系,注重保持連續性、系統性,進一步增強政策前瞻性,同時也要增強農產品政策體系的實效性。加大在中央和省地方層面上的資金整合力度,以進一步有效解決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短缺問題。
一是逐步形成良好社會發展的農村風氣。廣泛開展移風易俗、鄉風社會發展的宣講,強力宣講社會主義觀和傳統優秀文化,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發展風尚和良好的社會發展與生存方式,真正地把傳統農村打造成廣大村民群眾的文化精神家庭、人文主義家庭、祥和家庭。二是弘揚傳統農業鄉土社會主義文化。通過不同的保護手段和模式,對不同環境、不同形式的傳統農業社會主義文化實施系統性保護。對傳統農業社會主義文化遺產,要實施保護資源的籌措途徑,推動建立自我保護和有序開發的有效管理機制。三是讓傳統鄉土情感回歸。合理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合理保存傳統歷史社會主義文明村落和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農村原有面貌和自然環境,防止過度發展,要重視保持鄉村文明特色,積極建成衛生、休閑、富有鄉村情趣的新村莊。四是做好農村文化建設。注重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豐富充實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創造場所,還應該通過定時開展舉辦各種社會文化體育健身活動等,豐富充實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落實農村現代化振興戰略是對破解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村現代化步伐繼續加速,村民人均收入不斷增長,農業經濟與社會穩定和諧。不過也必須看到,中國農村基礎設施還是相當脆弱,中國農業經濟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