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斌飛
隨著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耕地面積不斷縮小,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玉米適應環境能力強同時產量較高,是市場上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為實現玉米產量的提升與農民收益的提高,應當將玉米栽培種植工作重視起來,并對不同階段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針對性研究,以實現整體種植效率的提升。
玉米在播種之前應當對前茬田進行翻整,通過精細整地解決土壤板結問題,打破犁地層。保證耕地種植全覆蓋。而為保證耕地土壤的精細度,在開展機械操作的過程中,應當從田地實際情況出發,首先對秸稈進行清理并及時打碎土塊為玉米提供良好的呼吸空間,為最終的出苗質量與速度提供保證[1]。同時,還需對耕地進行預先的灌溉處理,結合土地的實際情況以及玉米的生長情況進行灌溉方案規劃與制定,為玉米生長提供充分的養分與水分,實現播種環境整體質量的提高,促進最終玉米產量的提升。
玉米種植產量與品種的選擇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播種之前應當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光照、氣候、土壤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玉米品種選擇,保證玉米品種與當地實際環境相適應,保證之后產量的穩定,充分發揮出當地農業種植的經濟效益。而在種子選定之后,在開展種植之前應當進行泡種、晾曬、拌種,以實現玉米病蟲害抵抗能力的提升,提高玉米出芽的規整度[2]。在玉米拌種過程中,通常會用磷酸二氫鉀與種衣劑進行預先處理。而在種子晾曬過程中,為保證種子的生命力,應當注重對種子晾曬時間與晾曬強度的控制,避免種子質量受到影響。
在玉米播種時應當選擇適當時機,避免降水過多或干旱情況影響玉米生產情況,種植氣溫偏低時玉米產量可能有所降低,而當種植氣溫過高時,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玉米的飽滿程度受到影響,降低糧食質量。以我國北部地區為例,通常的夏季雨水豐富,冬季降溫干旱,由于玉米本身生長周期較短,在播種過程中應當選擇氣溫適宜、降水量適當的春季。
伴隨我國農業種植集約化水平的提升,多種農業機械被應用到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產物,由于其在生產過程中通常規模較大,因此會引入一定的農業機械設備來輔助生產,對于我國玉米種植產量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播種之前,需要針對性考察當地環境,保障玉米具有充足的養分與水分,并具備相應的光照能夠開展光合作用,充分發揮各種環境對于玉米生長的積極作用。結合種植區域條件會選擇寬窄行距、等行距兩種種植方式。但在開展種植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從實際出發進行機械選擇,在保證玉米全面成熟之后再進行收割[3]。
在玉米生長發育過程中為彌補土壤中養分的不足,應適當進行施肥。施肥過程中,需要嚴格把控氮磷鉀肥的施用,同時保證基肥充足,結合土壤中養分的實際情況,嚴格把控不同肥料的用量。通常將氮肥控制在每畝10千克左右,磷肥控制在每畝7千克左右,而在施加氮磷鉀肥時,應在玉米種植之前針對性施入鉀肥,并合理搭配比例,達到改善土壤質地的目的,保證玉米最終的產量。
1.紋枯病:由于紋枯病會影響玉米對養分的吸收能力,影響玉米的健康成長,因此在玉米栽培過程中一旦暴發紋枯病可能會直接導致玉米死亡,影響最終的農業生產效益。因此,需要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在紋枯病出現前期噴灑多菌靈與井岡霉素等藥物消滅病菌。
2.黑粉病:在玉米種植前,若沒有對玉米種子的進行嚴格篩選與處理,可能會導致種子內部存在一定的黑粉菌,引發黑粉病。種植前可以用粉銹寧進行玉米拌種,通過藥劑與玉米種子的充分結合,消除玉米種子中的病菌。同時選擇具有抗黑粉病的玉米品種,降低暴發黑粉病的概率,同時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結合玉米成長情況,細心處理田間的秸稈等雜物,保證田地環境適合玉米生長,避免黑粉病發生。
3.玉米小斑病:結合玉米實際生長情況,由于七八月份溫度偏高,空氣較為潮濕,玉米小斑病發生的概率較高。在實際進行玉米種植過程中,應當盡量選擇本身能夠抵抗小斑病的玉米品種,同時加強田間管理工作,通過有機肥的及時施加與排水通風工作,縮小病原體傳播的范圍。
1.玉米螟:玉米螟體型較小,呈現褐色,能夠直接吸附于玉米植株葉片上,并鉆入玉米體內,蠶食玉米穗和花等部位,影響最終玉米產量[4]。在對此類蟲害防治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赤眼蜂蜂卡,在抽穗開花期投放蜂球進行生物防治,減少化學農藥使用。
2.玉米蚜蟲:玉米蚜蟲本身繁殖速度較快,大量聚集在玉米植株之上,導致玉米的正常發育受到影響。發現玉米蚜蟲時,應第一時間進行防治,避免這類害蟲大范圍蔓延。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的手段,借助瓢蟲等天敵進行防治,也可以借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面對我國國內糧食總體需求的擴大以及糧食安全建設的需要,保證玉米產量與質量至關重要。在開展玉米種植過程中,應當從玉米生長的實際情況出發,對相關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研究,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產中,以實現我國玉米產量與質量的不斷提升,滿足當前社會的多方需求,實現我國糧食儲量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