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婷 宋穎 張晗 王若谷
中老鐵路是“一帶一路”倡議、中老友誼的標志性工程,其開通對提高物流運輸效益、加強國際貿易合作以及促進沿線州市的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介紹了中老鐵路目前整體情況,從機遇、挑戰兩方面分析中老鐵路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圍繞產業、區域、機制,分別從聯動發展、差異化發展、協同發展的角度提出延伸中老鐵路境內輻射范圍的對策建議,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助力開創云南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一)中老鐵路整體概況。中老鐵路即“中老國際鐵路通道”,也稱“中老昆萬鐵路”,是萬象—磨憨—玉溪—昆明段鐵路通道,是泛亞鐵路中線方案(中老泰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通內陸經昆明至老撾的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玉磨段(玉溪站至磨憨站)全長508.5km,國鐵Ⅰ級、160km/h電氣化鐵路,其中玉溪至西雙版納為雙線長365.8km、西雙版納至磨憨為單線長142.7km。新建車站18個。2016年5月全線開工建設,計劃2021年12月竣工。2021年9月,老撾境內的中老鐵路段外部供電項目全線實現投入運營。中國境內鐵路段的11座客運站也實現了屋面、外立面板和內飾裝修收尾,預計10月底將完工且達成投用條件。老昆萬鐵路于2021年10月12日宣告完成全線鋪軌,全面聯通了國內和國外路段。10月16日由中國中車集團制造的“瀾滄號”動車組運抵剛剛建成的中老鐵路萬象站,正式交付老中鐵路公司。
(二)中老鐵路站點情況。境內段轄區范圍跨玉溪、峨山、元江、墨江、寧洱、普洱、景洪、勐臘7個縣市,運營里程487公里(雙線343公里,單線144公里)。共計車站17個,其中包含1個二等站、2個三等站、8個四等站、6個五等站,其中客運營業站11個(峨山、化念、元江、墨江、寧洱、普洱、野象谷、西雙版納、橄欖壩、勐臘、磨憨);貨運營業站6個(化念、元江、寧洱、野象谷、勐臘、磨憨);國境站1個(磨憨)。境外段由中老雙方共同投資組建老中合資公司,負責磨丁至萬象段建設和運營管理。轄區范圍為中老邊境的口岸磨丁作為起點,向南途經老撾的南塔省、烏多姆賽省、瑯勃拉邦省和萬象省后到達線路的終點——即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首都萬象市。初期開通運營20個車站,其中客運營業站10個(磨丁、納堆、納磨、孟塞,孟阿、瑯勃拉邦、嘎西、萬榮、蓬洪、萬象);貨運營業站9個(磨丁、納堆、孟賽、瑯勃拉邦、嘎西、萬榮、蓬洪、萬象南);國境站1個(磨丁)。
(一)加速開放型經濟發展。對中國來說,中老鐵路建成后將大大提升中國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經濟地區經濟發展。中老兩國經貿往來、旅游發展、政策溝通將更加便捷暢通,兩國人民友誼將不斷升華,也將開啟兩國發展新格局,構建起更加緊密的中老“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銜接東盟的陸上新樞紐通道,中老鐵路的建設促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加強了東盟國家與中國間的投資、金融、服務、貿易等多方面合作,促進與東盟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對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帶動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延伸中老鐵路輻射范圍,將不僅給東盟國家、給南亞東南亞地區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還將為亞洲地區合作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機遇。對云南而言,中老鐵路是發揮云南戰略紐帶作用,連接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的重要支撐。中老鐵路建成運營后,一方面可以鐵路運輸可以有效彌補昆曼公路在運輸持續性、可靠性和穩定性等方面的不足,使境內外沿線的物流通道、樞紐布局隨著市場需求逐步完善,進而吸引更多物流市場主體,形成聚集效應,大幅提升云南現代物流產業整體水平。另一方面中老鐵路是通往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印度洋的重要陸路通道,運輸便利化將大幅提升云南對老、泰等南亞東南亞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量,帶動云南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
(二)暴露跨區域物流發展短板。從國際層面來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升,國際經濟放緩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沖擊,未來物流行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將進一步增加。老撾的物流產業發展水平與我國有一定差距,在物流基礎建設、運輸設備等硬基礎和政策、制度、標準等軟環境方面都與我國國內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給推動跨區域物流發展增加了難度。此外,中老鐵路臨近的緬甸、越南等地,地緣政治關系復雜,國際經貿合作短期內難以有較大突破,對我國進一步開拓國際物流市場、拓展全球供應鏈、發展內外互濟的雙向物流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從云南本身來看,國內外市場競爭加劇對地區物流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較于廣東等先發省份、廣西等發展提速省份來說,云南省在物流基礎設施、運輸能力、通關效率、貨物跟蹤等方面都稍顯遜色,國際物流競爭力不足,尚未形成與進出口貿易相匹配的國際物流體系,具備全球服務能力的物流企業較少。而中老鐵路沿線的云南省各州市物流發展水平不平衡、通道聯接不暢、市場主體支撐能力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區域的信息輻射和物資信息溝通,導致對外競爭南亞東南亞運輸市場優勢不足。加之疫情影響,部分邊境口岸關閉,跨境運輸受阻,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樞紐作用難以凸顯,中老鐵路境內段沿線州市物流發展面臨較大競爭壓力。
(一)以物帶貿以貿促通,力推產業與通道聯動發展
1.強基礎、育主體,補齊物流產業短板。從提升物流基礎入手,暢通物流發展主動脈。加強中老鐵路沿線通道建設與物流基礎設施整合,強化聯運、轉運等薄弱環節。綜合考慮中老鐵路沿線州市發展實況與優勢需求,統籌規劃設計配套的物流網,加強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鐵路的“補網提速”、航空的“強基拓線”、公路的“能通全通”、水運的“提級延伸”。重點提升各類運輸設施的銜接效率水平,發揮現代化運輸最優的綜合效能。加快中老鐵路沿線州市物流業由傳統模式向智能化升級,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從壯大市場主體入手,提升物流市場競爭力。促進大型物流企業轉型升級,引導中小物流企業邁向“專精特新”。物流企業應采取協作聯盟、并購重組、規模擴張、合資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強,為云南省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和規模效應明顯、專業化程度高、主業突出、具備較強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龍頭物流企業。支持和鼓勵有實力的物流企業采取合資、合作等方式在南亞東南亞國家設立境外跨境物流公司,以建設海外倉、境外貨物集散中心等方式切入境外物流市場,提升跨境物流服務能力。而各中小物流企業應延伸和完善服務功能,創新個性化服務模式,打造專注于細分市場、理念新穎、商業模式特色鮮明、規模發展迅速的“專精特新”中小物流企業群,提升物流市場主體整體層次,在物流特色化、精細化、新穎化、和專業化四個方面做好先鋒。
2.抓產業、促融合,增強經濟發展動能。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物流業”。強化高原特色農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提升冷鏈物流服務能力。加強中老鐵路沿線州市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花卉、蔬菜、水果、肉牛等中老鐵路境內段沿線州市重點產業,在主產區、區域性集散地等地區,建設一批適應不同農產品儲運需求的產地預冷、保鮮及銷地冷藏、冷凍設施。推動有條件的冷鏈物流企業與生鮮農產品及綠色食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加強資源共享、協同運作,通過業務融合、聯盟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強,優化冷鏈流通組織,提升全鏈條一體化冷鏈物流服務能力。支持有實力的物流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建立跨境生鮮冷鏈物流服務網絡。依托現有國際貨運班列探索開展國際冷鏈運輸業務,同時開發面向南亞東南亞的低溫貨物航空運輸市場,充分發揮鐵路長距離、大規模運輸和航空快捷運輸的優勢,推動冷鏈運輸的多式聯運服務。發展“制造業+物流業”。加強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推動大宗物資“公轉鐵”。在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中加強物流業制造業有機銜接,統籌做好工業園區等生產制造設施,以及物流樞紐、鐵路專用線等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和用地安排。引導物流企業為制造企業提供定制化服務,引入專業化物流解決方案。推動和支持昆明、玉溪等地的鋼鐵、建材、礦產、食品加工等大型生產制造業企業和工業園區與鐵路運輸企業簽訂量價互保協議開展中長期運輸合同,提高鐵路運輸比例。發展“文旅業+物流業”。提速文旅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實現以人帶物、以物帶流。發揮普洱、西雙版納等中老鐵路境內段沿線州市旅游業的特色與優勢,圍繞中老鐵路客運站點規劃布局專業市場、購物中心、娛樂中心等現代商貿綜合體,結合地方民族特色布局文化中心,吸引游客。推動在零售、餐飲、住宿、購物等旅游環節,嵌入物流服務。在旅游景區、酒店、休息區等地建設物流服務中心,在高速公路沿線服務區、加油站等地布局小型物流樞紐集散點,服務于旅游業所需的食品、日用品等運輸與集散,發揮物流服務功能。鼓勵大型景區(點)整合景區內零售、餐飲、住宿等全部物資運輸需求,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開展物流服務外包。
3.內聯、外通,做大做強通道經濟。推進省域協同。加強中老鐵路與國內其他通道的合作。充分發揮昆明連接南亞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依托商貿服務型、空港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加快銜接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各條國際大通道,合作構建輻射亞、歐地區的國際班列體系。借助通道合作密切西南地區與全國各地的聯系,加強云南與重慶、成都、上海、深圳、寧波等國內區域性節點城市合作,依托各地鐵路、公路、航運、水運優勢開展區域多式聯運合作,逐步擴大云南運輸輻射范圍,促進產業合理布局和轉型升級發展。同時用好省外各地產業優勢及市場需求,發揮班列運輸的帶動效應,加深貿易合作往來。支持中老班列省級運營平臺加強與省外平臺公司建立利益共享機制,促進貨源有機銜接。支持云南省物流企業在省外設立的分支機構或經營網點開展中老班列攬貨業務,將國內面向老撾、泰國等國家的貨物引入昆明集散運輸。加強國際合作。完善中老鐵路國際間運營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推進中老鐵路運輸物流運營合作工作,與老撾公共工程和運輸部建立對話協商機制,聯動建立中老鐵路沿線合作業務,加快推進中老鐵路貨運發展。加強與曼谷(泰國)、仰光(緬甸)、西哈努克(柬埔寨)等具備海運能力的境外周邊城市的合作,以中老鐵路開通為契機,探索推進云南一老撾—泰國/緬甸/柬埔寨一東盟國家的“鐵公海”國際多式聯運,強化境外聯運合作。積極擴大與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的產能合作及貿易往來,加強境外適箱貨源市場開發。鼓勵跨境電商、郵政快遞等企業布局完善面向周邊國家的跨境電商營銷、寄遞、集配網絡,探索發展“中老班列+跨境電商”新模式,開辟多元化貨源渠道。同時借助各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國家工業園區、自由港區,逐步擴大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動中老鐵路輻射范圍延伸。
(二)沿線州市各盡其能,突出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昆明主抓商貿物流服務,重集散分撥。依托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推動昆明建設區域性國際貨運班列集結中心,如將王家營西站轉型為服務昆明商貿物流為主的運輸平臺和貿易通道,同時聯動昆明國際機場、昆明綜保區,為貨物多式聯運、中轉運輸、保稅倉儲提供服務。緊抓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優勢,在昆明螺螄灣國際商貿城布物資集貨中心,同時引入貨代企業、物流企業提供便利化服務,吸引市場采購貿易的貨品通過中老班列開展跨區域運輸。探索開展跨境電商班列,將對老撾、泰國出口的小家電、日用品等跨境電商貨物引至昆明集貨,通過中老鐵路運輸至海外倉分銷。玉溪主抓生產物流服務,重生產流通。以玉溪石油石化、鋼鐵工業、化肥工廠等產業為基礎,利用好研和場站充分的物流園區規劃儲備用地,逐步將將金屬礦、成品油、鋼鐵、煤、化肥、化工品貨物等大宗商品產品的集散地向玉溪轉移。依托玉溪農產品外銷優勢,逐步整合省內外資源,爭取將全國出口至老撾、泰國等國家的農產品集中到玉溪進行規模化集散分撥、加工包裝,借助中老鐵路運送至國外。加快完善玉溪市及周邊冷鏈倉儲網、運輸網布局,推進食品及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建設,鼓勵玉溪大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與國企、央企、外企合作開展冷鏈運輸業務,提高冷鏈物流服務水平。普洱主抓商貿物流服務,重文旅服務。按照站城一體化模式,在寧洱場站周邊布局商貿業聚集區,打造保留歷史沉淀兼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消費商圈形成當地新地標,吸引旅客,同時做好站點的交通功能與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有機銜接,逐步完善寧洱站周邊的生活配套設施,為旅客提供便利化服務。各縣區A級旅游景區可探索開發配套中老鐵路客運發展的游客班線,借助中老鐵路將普洱市打造成為集文化、消費、文創、娛樂、夜經濟等為一體的商貿旅游目的地。西雙版納主抓口岸物流服務,重進出口加工。依托陸上邊境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圍繞跨境運輸、跨境產能、國際供應鏈大力推動磨憨跨境公鐵聯運物流中心建設。加強磨憨鐵路口岸多式聯運智能化服務能力建設,著力提升口岸通關和跨境物流效率,為中老班列運行提供運輸、倉儲、配送、檢驗檢疫、通關、結算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在磨憨鐵路口岸周邊建設一批邊民互市落地加工基地和園區,對進口的橡膠木、熱帶水果及其他農產品進行加工,再借助中老鐵路銷往國內或返銷往境外。
(三)構建合作發展機制,加強內外、政企協同發展
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借鑒“渝新歐”模式,以利益共享為核心,圍繞通道建設、通關合作、貿易合作,聯動國內外政府部門建立合作機制。對內可加強與重慶、成都、上海、深圳、義烏、寧波等國內區域性節點城市合作。一方面通過運營平臺共建,依托各地鐵路、公路、航運、水運優勢開展區域多式聯運合作,逐步擴大大通道輻射范圍至歐洲、日韓、中國港澳等區域。另一方面,借助境內外的產業優勢及市場需求,發揮通道的帶動效應開展“集拼集運”,進一步加深貿易合作往來。對外加強與曼谷(泰國)、仰光(緬甸)、吉大港(孟加拉)、西哈努克港(柬埔寨)等具備海運能力的境外節點性城市的合作。以中老鐵路開通為契機,通過共建共營境外經貿合作區、工業園區、境外辦事處等方式,借助境外企業的資源解決境外口岸通關、返程貨源等問題。建立風險共擔機制。發揮專業龍頭運輸企業在大通道建設中的作用,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形式建立政企合作。一方面借助龍頭企業的資源優勢和帶動作用,發揮龍頭運輸企業的專業性,在運營服務、境內外組貨、專列打造等方面出思路出方案。另一方面是在境外物流線路、網絡布局中,加強與大型跨境物流集團的合作,幫助加速暢通線路拓展運輸市場,借助大型跨境物流集團境外發展基礎,幫助云南加速境外物流網絡布局。建立全面宣傳機制。加大對中老鐵路開通的宣傳力度,推動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結合、公開報道和內參專報結合、日常報道和主題報道結合的宣傳全覆蓋。策劃深度主題宣傳報道,就中老鐵路輻射范圍經貿建設發展的新變化、新成效大力報道,力爭納入國家級媒體的重大專題報道。緊抓云南省內重要活動加強對外發聲。在會展相關場館增加中老鐵路輻射范圍經貿招商相關廣告宣傳牌、在相關網站上增設云南重點經貿項目介紹,以增加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