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明獻 譚慧媚
我國專業學位制度實施30年,設有47個專業學位類別,共有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996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成為我國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主要方式。[1]我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自2010年開始建設,面向新聞傳播相關行業領域,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較完備知識結構和較高研究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經過十余年建設,新聞與傳播專碩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守常”到創新、從摸索到逐漸成熟的演進過程,發展出立足區域和學校特色的多樣化培養模式。[2]不過,在新聞傳播業態急劇變化和媒介化社會新的人才需求背景下,我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也面臨著一系列關鍵問題和現實挑戰。面對問題與挑戰,新聞與傳播專碩培養進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又有哪些有效的跨學科培養模式和實施路徑?本文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探討新傳專碩培養的新趨勢與新模式。
關于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反思中,學界和業界集中關注兩大焦點問題:一是人才培養與國家社會行業需求適配的問題,二是專碩培養中學術型模式遷移弊端的問題。
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培養的一大問題是其人才培養定位與國家社會行業需求不適應,一些培養單位甚至出現“畢業生與媒體互為不選項”的尷尬局面。[3]究其原因,在于現有培養模式面臨的新挑戰:一是與融媒體技術下新型新聞傳播人才需求的脫節,二是媒介化背景下特定社會領域對新聞傳播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未能得到有效響應。
一方面,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影響下,新聞傳播業正經歷著融媒體、全媒體發展轉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和信息化趨勢,作出了一系列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將融媒體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擁有復合技術素質、融媒體技能和全媒體素養的新型新聞傳播人才是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而適應傳統紙媒、廣電等單一媒體高層次實用人才需求的專碩人才培養模式,很難滿足劇變中傳媒行業對新型媒體人才的渴求。面對主流媒體人才需求發生的革命性變化,高校新聞傳播專碩人才培養模式亟待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經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連接,社會的媒介化趨勢加速,公共信息生產、流動的數量和速度也迎來井噴式增長。公共信息供給早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新聞媒體,在健康、文化、法制等社會領域,主流媒體、機構媒體、自媒體形成了多元的社會化傳播主體生態。由此,在健康中國、文化中國、法制中國等諸多社會主要建設領域,亟需具有行業知識背景和媒介素養的復合型高層次新聞與傳播人才。不過,對于特定領域的復合型新聞與傳播人才的需求,未得到高校專碩培養機構的系統有效響應。
國內新聞與傳播專碩培養中還存在根深蒂固的學術型模式遷移的弊端。新聞傳播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并形成相應科學學位的目標定位、培養方向、課程體系和培養體系。新傳碩士專業學位建設中,眾多學位點依托已有學碩點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在初創時期,不少高校基于學碩師資、課程、實習實驗平臺等教學資源,采取對已有學碩培養模式稍加整合和變通的方法,進行專碩人才培養。
在專碩點建設中,不少院校將新傳科學學位的培養慣習遷移過來,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換湯不換藥”問題。[4]雖然在建設過程中也持續進行改革和探索,但現有培養方向、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學術漂移”痕跡依然。再加上專業型碩士培養缺乏規制與認同、“雙導師制”難以落實、產學研結合中的“囚徒困境”等因素加持,這種模式遷移的痼疾一直存在,產生出重科研訓練輕實踐能力等諸多弊端。
專碩培養中存在的與國家社會需求相脫節和學碩模式遷移弊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新聞教育領域學科內卷化的現實,已不能依賴內向型的學科改革來走出困境,需要跳脫出單一學科的范疇,走跨學科的新文科發展創新路徑。
2019年是新文科建設啟動年,時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建設。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召開,會議研究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舉措,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新文科”概念誕生于新技術、新社會需求、新國情等諸多現實背景下,[5]文科的創新建設和融合發展為國內外高校所重視。在國內,早在1994年,同濟大學就提出要創建“同濟新文科”;[6]在國外,美國希拉姆學校在2017年提出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日本和韓國近年來分別推出“全球30計劃”和“韓式人文教育”,進行文科教育的改革。新文科是全球范圍內對文科建設過程出現的問題與困境的新探求與新響應。[7]于新聞傳播學而言,新文科重點不在于建立一個新的學科,而是要貫徹新文科建設理念,進行升級改造,應對人才培養的挑戰與問題。
跨學科是新文科建設中的一種關鍵理念。跨學科培養模式是整合兩個學科或者兩個以上學科,通過學科融合、資源共享等方式,跨越單一學科性,進行復合型跨界融合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8]不少研究者認為“新文科建設的核心應是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跨學科研究”,[9]“新文科新在交叉融合”。[10]新文科建設中,跨學科理念與多學科交叉融合是解決文科問題、實現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
“跨學科”在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中,并非新鮮話題。畢竟,新聞傳播學本身就是一門誕生于多學科交叉的學科。跨學科培養一直是美國高校新聞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11]當前美國各大知名高校和機構基于“數字第一”的核心共識,將互聯網科技的創新基因注入課程體系,培養堅守新聞傳統價值、立足跨學科知識、熟稔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12]
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界也在不斷進行跨學科改革和學科交叉探索,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存在三類跨學科培養模式創新探索方向。
一是面向特定新聞報道領域的跨學科交叉融合模式,常見有財經新聞、國際新聞、政法新聞面向的復合人才培養探索。財經新聞方面,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綜合性大學,以及中央財經大學等諸多財經院校,開設有財經傳媒或財經新聞方向,通過財經專業與新聞傳播專業交叉融合來培養人才。國際新聞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諸多外語院校,通過外國語與新聞傳播交叉融合來培養國際新聞傳播高層次應用人才。政法新聞領域,以西北政法大學為代表的諸多政法院校,實施新聞傳播與法學間的跨學科培養,建設面向政法新聞傳播領域的專碩方向。
二是進行文理交叉,協同計算機信息技術與新聞傳播學科,培養適應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需要的具備技術與媒介融合素養的高層次人才。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等理工背景高校,發揮學校理工優勢,實施“傳播+技術”的跨學科特色培養模式探索。
三是面向特定社會領域的新聞與傳播高層次應用人才需要,進行新聞傳播與具體行業知識領域相加的跨學科培養。例如北京大學、中南大學整合綜合性大學多學科資源,搭建新聞傳播與醫學、公共衛生學的跨學科培養平臺,實施“傳播+健康”的跨學科專碩培養。
新文科建設框架下,跨學科培養成為響應新聞與傳播專碩培養中面臨問題和挑戰的指導理念,不過,在新聞與傳播專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索中,跨學科理念貫徹,需要協同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產教融合等諸多元素和環節,才能達成有效的建設目標。
實施跨學科培養,首先需要瞄準國家、社會和行業對新聞與傳播高層次人才需求,打破學科壁壘,設置特色研究方向。中國人民大學新傳專碩點面向新時代、新技術、全球化的深刻變革,響應主流媒體建設、國家大數據戰略等需求,設置大數據與新聞傳播方向,響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與外交部聯合開設“一帶一路”全球傳播全英文項目;上海交通大學對接主流媒體人才需求,支持新媒體頭部企業發展,服務講好中國故事國家戰略,建有新媒體與智能傳播、大數據與計算傳播、融媒體生產與傳播等研究方向;中南大學實施學科交叉,分別建成融媒體傳播實務、文化品牌傳播、健康傳播三個特色研究方向。
概而言之,近年來國內高校新聞與傳播專碩點,一方面較多開設“新聞/傳播+技術”交叉融合培養方向,如融媒體實務、數據新聞、智能傳播、計算傳播等,對接媒體融合發展趨勢下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人才需要;另一方面,進行“傳播+”的復合人才培養,如設置健康傳播、文化傳播等專業方向,來響應媒介化社會下健康中國、文化強國建設中行業傳播人才需要。
專碩培養教育改革,只有落實到課程層面,跨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得以落實。實施跨學科培養改革的新聞與傳播專碩點,主要著力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課程體系建設。
一是建設與跨學科目標相適配的課程體系,如北京大學健康傳播專碩方向課程體系建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設置有四個課程模塊:專業必修課程,開設有健康傳播研究、健康傳播案例等課程;醫學與公共衛生理論模塊,設有醫學概論、衛生事業管理、醫學人類學專題等;媒介與傳播應用模塊,設有國際傳播案例研究、非虛構寫作實踐與實習、視頻傳播案例研究等;研究與分析方法模塊,設有精神健康實證研究、健康問卷調查、傳播話語分析等。
二是打造跨學科交叉融合類特色課程,如中國人民大學大數據與新聞傳播方向,由新聞學院具有心理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背景師資團隊負責,開設計算廣告與媒介策略、大數據與新聞傳播工作坊等特色課程;又如中南大學專碩點,建設有健康傳播、媒體大數據分析等交叉融合類特色精品課程。
跨學科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建設,離不開相匹配的師資隊伍與導師團隊建設。新傳專碩點應高度重視跨學科、復合型的師資隊伍建設。當前,專碩跨學科師資隊伍建設,有跨學院合作和學院自建兩種路徑。
跨學院合作路徑,通過院際合作,在分屬不同學科的兩個或多個學院間協同合作,搭建跨學科師資隊伍。比如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醫學類學院聯合,進行師資隊伍組合,共建健康傳播碩士點;又如中國人民大學戰略傳播方向,新聞學院與商學院MBA項目開展合作,通過師資共享來共建特色課程。
學院自建路徑,新聞與傳播碩士點所在學院進行跨學科師資隊伍布局,組建學科交叉型導師團隊。如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秉持“多學科背景、融合型師資”的理念,師資隊伍由具有新聞傳播學、管理學、政治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學科背景的教師組成。[13]又如中南大學專碩點在新聞傳播、中文、經濟管理學、醫學、計算機等學科進行人才布局,建設學科交叉融合型師資團隊,來自不同學科的24名專任教師,組建起與融媒體傳播實務、文化品牌傳播、健康傳播方向相應的導師團隊,進行新聞傳播跨學科研究與教學。
案例教學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方式,也是新聞與傳播專碩跨學科培養模式不可缺少的一環。中南大學結合國內外新聞傳播專業案例庫實踐經驗,建立結構優化、案例豐富的跨學科交叉融合案例庫體系。目前由學校立項建設了《媒體大數據分析》《新時代媒介創意》《中國文化品牌傳播》《中國文化傳播創新》和《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五大案例庫。每個案例庫擁有 15 個左右優質案例。案例編寫注重“傳播+技術”“傳播+文化”“文化+產業”的交叉融合特色,適應專碩點跨學科培養定位需要。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突出產教融合,充分發揮行業企業技術創造主戰場優勢,加強與企業行業聯合培養。[14]新傳專碩跨學科培養改革中,也要探索校企校媒協同合作模式,聯合校內外力量,協同課堂課外環節,建成有效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專碩點整合跨界力量,構建作品、產品、技術、實驗和平臺驅動型實踐體系,選聘高質量業界導師,建立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融通的“大培養”模式;中南大學專碩點發揮傳媒湘軍、文化湘軍資源優勢,建成湖南日報社、湖南廣播電視臺、紅網新媒體集團等五大實習基地,聘請校外導師 23人,建構起校媒聯合、雙師協同、教研合作的產教融合機制。
面對新技術驅動下主流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新型專業人才需要與媒介化社會下諸多社會行業領域高層次新聞與傳播人才新需求,響應當前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目標定位與需求錯位問題以及培養模式學術化遷移弊端,新文科建設中的跨學科理念,無疑是培養模式創新探索的一種努力方向。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是需要調動多方力量、協同多元培養元素和環節的系統工程。
跨學科特色研究專業方向的建設,離不開交叉融合的特色課程體系、多元學科交叉背景的師資隊伍、跨學科案例教學與有效的產教融合機制。這些跨學科交叉融合偏向的培養環節、條件建設,需要結合高校校情與區域特點,進行協同推進和系統改革。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的深度創新探索,仍然在路上。
注釋 :
[1]2021年中國研究生教育十大熱點[J].中國研究生,2022(1)
[2]張淑華,周志勇.目標倒逼與過程引導: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9(10)
[3]張淑華.新聞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4]黃欽,鄧銀行.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教育“學術漂移”的表征與成因[J].傳媒,2021(1)
[5]樊麗明.“新文科”: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J].中國大學教學,2020(5)
[6]許錦文.文法學院召開“迎接21新世紀建設同濟新文科”大會[J].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2)
[7]吳巖.加強新文科建設 培養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J].中國編輯,2019(2)
[8]劉雅芳,鄭勇華,劉洋.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與傳播專碩的五種培養模式[J].今傳媒,2019(7)
[9]馬驍.關于新文科建設的思考,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筆談)[J].中國高等教育,2019(10)
[10]劉小兵.對新文科的思考和看法,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筆談)[J].中國高等教育,2019(10)
[11]卞地詩.美國的新聞碩士教育對我國媒介人才培養的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1)
[12]胡泳,張藝晨.互聯網時代的美國新聞傳播教育改革[J].中國編輯,2021(4)
[13]李華君.多元、交叉與協同:學科融合背景下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思考——以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0(7)
[14]翁鐵慧.全面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推進新時代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在 2020 年省級學位委員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