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夢雪
“美”自古以來都是人類不懈的追求。而今天,“美男子”也成為廣大青年追捧的對象,甚至還發展出了越來越“娘化”的勢頭。他們擁有姣好的容貌,偏向女性的妝容,喜好女性的物品,通過賣萌吸引人的注意,性格怯懦,言談舉止矯揉造作等。這一群體活躍于各大網絡綜藝中,尤其以《偶像練習生》《創造營》《青春有你》等以打造年輕偶像為節目IP的選秀類綜藝節目最為明顯。這種風氣違背了大眾對傳統男性氣質的認知,產生了很多反對的聲音。一些家長認為他們“不男不女”,甚至出現了“少年娘,則國娘”的擔憂。男星們的形象過于“娘化”,會讓青少年對男性氣質的理解產生偏差,還會誤導青少年的審美和性別觀念,[1]有必要引起重視。
“娘化”原本屬于日本動漫中二次元圈子的詞匯,屬ACGN界用語,指的是通過繪畫手段對各種角色進行女性化同人創作,也就是將各種角色通過萌系手法進行娘化。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娘化”成為了網絡綜藝中頻出的一種新現象,也被逐漸用來形容男性越來越女性化的一種趨勢。人民日報海外版在談論“娘化”現象時對“娘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一般指男子穿著女性服飾或進行裝扮后達到女性化外貌,他們大多為擁有標致五官的年輕男性,穿上女裝后常常帶有很強的萌屬性。[2]沈楊(2018)認為“娘化”是指青年男性在服裝、發飾乃至心理上趨向于女性化的一種發展趨勢。[3]袁躍興(2018)將“娘化”風氣定義為男性明星在表演中和在公眾面前露面時,表現得過于“女性化”,他們除了愛美、愛打扮之外,說話也嬌滴滴的,甚至還會做出蘭花指和捂嘴笑等充滿女性色彩的動作。不僅如此,他們的行為舉止也時常一驚一乍,故作扭捏嬌羞的神態,缺乏力量感與擔當。[4]綜上所述,雖然“娘化”概念的界定并沒有達成共識,但是結合以上學者們對類似現象各方面的理解和描述,可以給本文提供參考。在這些基礎之上,本文將“娘化”定義為:那些擁有姣好容貌的男性,通過化妝打扮使自己的外貌偏向女性,喜好女性化的物品,整體呈現出一種“萌”的屬性,讓人分不清他們的真實性別。他們的性格怯懦,給人一種柔弱感,言談舉止也扭扭捏捏、矯揉造作,呈現女性化特質。并且這些“娘化”明星并不只是在電影電視中“扮演”這樣的一種形象,而是在綜藝節目以及日常生活中也涂脂抹粉、搔首弄姿,將“女性化”特質進行到底,以上這些特點整體構成了網綜節目男性的“娘化”。
“娘化”之風的由來不是空穴來風,據史料記載,受到佛教的影響,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類似的審美觀念——柔弱美的男性紅極一時,幾乎達到了病態的程度,還由此衍生出了孌童,也就是專供達官貴人當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妒勒f·容止》中對于晉朝的第一美男子有這樣的記載:“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墻。玠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5]”由此可見,美男子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具有了很大的熱度,人們自古以來都對美的東西抱有極大的熱情和包容。只不過在以前,能夠追求男性美色的基本上都是上層階級,那些“女性化”的男性多是為了迎合男權意識形態而受到追捧,而今天的“娘化”男星則更多是為了迎合女權意識而產生。
“娘化”現象另外的起源則是來自韓國的花美男,那些長相如花朵一樣美麗的男子在韓國一直占據著審美的主流,自從韓劇流入中國后,韓式裝扮就在國內風靡一時,成為一股青少年們追捧的“龍卷風”。韓劇中的花樣美男們留著時髦的發型,化著精致的妝容,穿著時尚的服裝,俘獲了一批又一批少女的心。還有日本的耽美文化,耽美文化起源于日本的唯美主義思潮,是為反對自然主義文學而呈現的另一種文學寫作風格,后被日本的漫畫界用于BL漫畫中,再后來被引申為指代一切美型的男性以及男性與男性之間不涉及繁殖的戀愛情感,最后更發展為男同性戀漫畫的代稱之一。諸如此類的外來文化侵蝕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助長了“娘化”風氣的蔓延。
網絡選秀綜藝中“娘化”的男星大都化著妖艷的妝容,表現出陽光的性格和溫和的脾氣,他們大多較宅,穿著打扮較為時尚,日常生活也過得很精致,這些都是他們最主要的特征。他們往往將自己包裝成人畜無害的樣子,打造一種熱愛生活的人設,臉上總是掛著可愛的笑容,不時做出賣萌的表情,使人難辨雌雄。這些“娘化”男星的興趣愛好也比較“宅”,例如唱歌、跳舞、樂器等等,這些也正好成為他們參加節目的技能,不過這些“娘化”明星的技能水平大多也不太高,主要靠華麗的外表來博人眼球,所呈現的優秀作品也屈指可數。這些“娘化”男星還極其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喜歡佩戴耳釘、項鏈、手鏈和戒指等首飾,以及在服裝上傾向于選擇色彩大膽艷麗的款式。在生活中,他們是精致的美男子,有很重的偶像包袱,在舞臺上甚至是平日里出門也會化精致的偏女性的妝容,精心打扮自己。并且他們還善于使用各類護膚品來保持自己良好的皮膚狀態,會通過健身和飲食等方式控制自己的形體,他們的身型也大多都較為瘦弱,缺乏男性應有的肌肉和魁梧感。不僅如此,他們的性格也較為軟弱,只要受了一點委屈就會夸張做作地表現出來。總的來說,他們整體呈現出的外貌特征和動作性格都非常女性化,容易使部分觀眾感到不適。
網絡選秀綜藝中的男星越來越多地以“娘化”為自己的籌碼,其原因可以分別從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技術四個層面進行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敞開了國門,不僅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往來,連文化也悉數吸收了進來。我們的社會包容性逐漸增強,群體多元化,網絡綜藝節目中的選手們也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的“個性”。并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種“娘化”風氣大肆蔓延,沖擊人們的審美體系,再加上學校對青少年進行的審美教育不足,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匱乏。例如,在偏遠地區,由于師資力量的緊缺,大部分與審美教育有關的藝術課程都是非專業的老師兼任的,這就導致部分青少年對美的認識理解不夠,缺乏正確的審美觀。這些青少年更加容易陷入資本和商品化的流行文化中,成為“娘化”現象的追隨者。有需求就有市場,“娘化”明星在大量受眾需求的驅使下源源不斷地產生。社會價值觀在近幾年也發生了偏誤,娛樂明星動輒幾千萬的報酬與辛勤工作薪資微薄的普通大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娛樂圈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隨著網絡選秀綜藝節目的興起,這似乎成為普通人進入娛樂圈的一條捷徑,而迎合受眾的“娘化”審美,宣揚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也成為參加網絡選秀綜藝節目選手的默契。
網絡綜藝作為一種網絡節目,播放量直接關乎著節目的生死存亡。而節目的競爭力則在于明星們的粉絲數量,因此粉絲經濟成為當下明星藝人們賺錢的重要來源之一。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粉絲們已經逐步掌握了互聯網的主動權,一種架構在粉絲與明星之間的、屬于自身生產及流通體系的經營性創收行為應運而生。例如《偶像練習生》中粉絲可以為自己喜歡的選手購買廣告位,《青春有你》中粉絲可以通過購買贊助商的牛奶收集瓶蓋給自己的偶像打榜投票,或者粉絲還可以通過購買偶像的演唱會門票、電影票等手段支持自己喜歡的明星。而在現在的社會風氣下,“娘化”明星開拓了大量的年輕人市場,所以參加網絡綜藝的選手們以及節目方都大力生產“娘化”明星,以獲得粉絲經濟帶來的收益。再加上當下的輿論場充斥著市場化和資本化運營的媒體,它們更加以自身利益為重而不是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它們會更多地將關注重點放在娛樂圈,當下哪種明星更有市場他們就著重報道哪類。從而造成了一種“涵化”現象,使人們更多地接收到“娘化”明星的消息,慢慢地“娘化”明星就被越來越多青年人追捧。
根據鮑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定義,我們現在的時代已經成為消費社會,并且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將自己生活的一切都帶進了互聯網,任何消費活動都可以通過網絡實現,由此形成了網絡消費狂歡的景觀。在網絡選秀綜藝節目中則表現為愛豆與觀眾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系,其中男色消費更是成為了女性觀眾觀看節目的重要因素之一。節目中男性選手要想獲得出道機會,就要用盡一切辦法表現自己,獲得觀眾的投票,這使女性觀眾擁有了消費男色的權利,這種男色消費使“娘化”選手商品化,變成可供女性觀眾挑選且有大量市場的商品。這種審美現象的流行,歸根結底是一向掌握話語權的娛樂資本大肆張揚其權力的結果,依照商業文化的消費邏輯而生,利用消費者的欲望、情感操縱其審美判斷。[6]
一方面,隨著韓劇和日劇流入我國后,他們對男性的審美對我國娛樂圈的審美走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西澳大利亞大學的研究韓國妝容的學者Joanna Elfving-Hwang認為韓國是男性美容文化的先行者,韓式男性妝容的風格游走于直男和非直男之間,賦予了男性形象更多的可能性,并且使這些可能性都被大眾所接受。在韓劇中,男主角們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美男子,俘獲了一大批女粉絲。而在日本的男性亞文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偽娘,越來越多的日本男性的自我性別認同為“無性”,他們會化精致的妝容,戴頂漂亮的假發,再穿上自己喜歡的女性服裝出門去逛街喝酒。在韓劇的風潮以及日本的“偽娘”文化席卷我國之后,國內娛樂圈也越來越看重顏值,使得娛樂圈的風氣朝著“陰柔化”“娘化”發展。另一方面,網絡選秀綜藝中選手們走“娘化”路線本質上帶有對傳統男性氣質刻板印象的反抗色彩。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社會對男性和女性有了明確的定義和要求,古時候“男耕女織”的固有家庭模式,讓人們對男性氣質提出了“力量”“陽剛”等要求。有研究表明,在傳統觀念中,男性氣質一共包含四個方面:一是不能帶有女人氣;二是掌舵頂梁者;三是沉穩自信;四是勇猛精進。因此,在傳統的對男性氣質的定義中,體力和攻擊性是最重要的。發展到今天,似乎社會已經默認了男性就應該擁有強健的體魄和陽剛的氣質。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我國青年一代的自我救贖被激發,他們開始抵制發展滯后的主流文化,通過一種文化抵抗,也就是“娘化運動”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情緒。表面上看,“娘化”的年輕男性好像是對女性的生活、裝扮等有種執著的追求,但是其實這是一種他們在“脫嵌”集體規制之后對于個體文化的新奇體驗以及個體積極尋求同好群體對抗主流文化融合的反抗儀式。[7]
首先,新媒體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娘化”風氣有了滋生的土壤?;ヂ摼W的出現帶動了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使“娘化”的男性有了展示在大眾視野下的機會。其次,新媒體環境下的涵化影響依然很顯著。在當下的網絡時代中,受眾與媒介雙向涵化,導致關于“娘化”男星的消息增多,受眾不再局限于接收者的角色,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了媒介環境的構建中。以微博為例,那些“娘化”男星的粉絲既可以在微博上獲得關于自己愛豆的最新動態,同時也可以自己作為傳播者發布與“娘化”男星相關的微博,從而給自己的愛豆刷存在感積攢人氣。這就導致資本發現這些小鮮肉的價值所在,更多地營銷此類明星,而大眾也因此會接收到更多關于此類的信息,也就有更多人淪為資本和“娘化”男星的數字勞工。
雖然網絡綜藝節目的“娘化”現象為時下少數人一種審美的體現,但是如果不加以糾偏,會對價值觀不健全的青少年群體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需要多加引導糾正。
首先,網絡演藝市場對“娘化”現象起著加強作用,如若只是整治現象而不整治源頭,那必然是治標不治本。因此,對于網絡綜藝節目,要建立健全審查制度,不能因為是網路節目就打擦邊球。節目方要約束參賽選手的穿著打扮和言行舉止,對于播出的節目更要嚴格把關,確保沒有對青少年價值導向不利的內容,打造風朗氣清的網絡環境。同時,我們在整治這類現象時不能只“破”不“立”,而是要破而后立。在打破網綜中的男性“娘化”現象時,也要建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男性藝人形象尺度,將其限定在合理范圍之內。
其次,“娘化”現象既然已經形成,觀眾也有必要從自身進行規避。受眾可以通過提升自身素養來明辨是非,保持理智,不能對此類現象進行盲目跟風與傳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
最后,對于此類現象的糾正還需要整個社會的價值引導,通過與我國優良的精神文明進行對接,引導人們了解真正充滿魅力的中國男性氣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男性氣質不僅可以頂天立地,充滿陽剛之氣,也可以做個謙謙君子,充滿智慧與柔情。因此,對于青少年的教育要更多的增強文化自信,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以此來展現我國男性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