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萍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我國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信息規模逐漸龐大,信息種類也愈加豐富。其中,電視新聞節目在信息傳播領域發揮重要價值。節目的后期編輯工作是將新聞節目完整傳播至大眾視線的關鍵步驟,電視新聞后期制作主要是利用剪輯等手法將節目內容進行拼接整合,從而使新聞節目更加完整,同時具有趣味性,滿足受眾的視聽感受。如果想要使電視新聞節目保持長期的生命力,需要加強電視新聞節目后期編輯工作的創新,發展編輯技術和編輯模式,提高節目質量。
電視新聞主要指通過大眾傳播手段,比如電視屏幕或現代信息技術,借助傳播符號,例如聲音、視頻等,對正在發生或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進行報道。[1]電視新聞有多道工作程序,主要包括記者采編、鏡頭設計、拍攝、解說詞編寫、配音以及后期剪輯等,能夠對事實發展情況進行系統化、形象化的報道。電視中所傳播的新聞性質的內容都屬于電視新聞的范疇,電視新聞是電視臺節目架構中的關鍵。
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主要分為前期拍攝和后期編輯兩個環節。后期編輯是在前期拍攝的基礎上,利用多種制作技術,比如特效、動畫、字幕等,對新聞畫面進行科學處理,可以通過圖像語言、文字等形式彌補模糊的敘事,從而實現具體語言與抽象語言在電視新聞中的統一,使新聞內容更加清晰完整。電視新聞后期編輯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對前期拍攝的素材進行篩選,并通過剪輯、配音等工序,將新聞素材進行整合,最終制作成電視新聞。
電視新聞節目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敘事,對于新聞節目而言,需要清楚直接地向觀眾傳播重要信息,傳播時需要注意防止信息單一的問題,同時還需要注意信息不宜過于復雜,否則節目會違背觀眾的觀看要求以及審美需要。在后期編輯工作中需要合理刪減新聞素材等資源,確保新聞節目整體效果較為理想,并且能夠加強電視新聞節目敘事的完整性。
在電視新聞節目的編輯工作中,編輯人員主要圍繞新聞的主題進行編輯,最終制作出的新聞節目可以將內容完整連貫地呈現出來。比如,在對抗震救災內容進行報道時,新聞的主題是抗震救災工作中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內容主要圍繞抗震救災進行,其余救災動員講話等次要信息可以進行適當刪減。這要求編輯人員在進行編輯工作時與記者密切溝通,了解新聞事件的始末,確保最后的新聞節目不會背離新聞主題。除此之外,編輯人員在工作時,需要對比分析各個拍攝素材,篩選出最佳素材,并找到素材中最貼合新聞主題的部分進行重點編輯,在保持新聞內容真實性的基礎上,提高節目整體質量。
電視新聞節目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夠體現新聞節目的整體水平,同時也能為媒體注入市場競爭力。具有較強表現力和感染力的電視新聞節目更受觀眾歡迎,后期編輯工作能夠對電視新聞節目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產生直接影響。做好后期編輯工作能夠突出電視新聞節目的表達內容和效果,觀眾在強大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面前,信息需求得到充分滿足,能夠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2]
電視新聞節目在播出時聲音、畫面與字幕需要保持同步,通過上述形式將新聞的重要要素呈現出來,并為觀眾帶來高質量的視聽體驗,實現視覺和聽覺的統一。因此,新聞節目的后期編輯工作也需要促進視覺和聽覺的統一,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有效處理新聞畫面和配音,高度整合新聞素材,提高新聞節目的質量。
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通過報道揭露社會真相,引導人們深入思考,因此在新時期,新聞節目后期編輯工作中需要重視新聞素材的過濾,提高新聞價值。電視新聞節目主要要素有聲音、圖像、字幕等,后期編輯時可以加強這些要素的處理,對新聞節目的主題進一步升華。
在傳統的電視新聞中,只需要將事件始末敘述清晰即可。但新時期觀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后期編輯人員在編輯文字過程中,不僅需要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還需要采取獨特的敘事風格,吸引觀眾注意。比如,新聞報道中需要降低使用專業用語的頻率,增加流行語的使用次數,從而為新聞節目注入更多趣味,拉近新聞與觀眾的生活,提高節目的收視率。
電視新聞節目在傳播之前需要經過嚴格的后期編輯處理,從根本上講,后期編輯工作主要是指拍攝素材的再利用過程。新時期,人們的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對后期編輯提出更高要求,編輯人員需要重視制作編輯再創造,采用多種文字處理技術,發展視頻剪輯技術,確保電視新聞節目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能符合觀眾的審美需要,豐富觀眾的視聽體驗。
新時期做好電視新聞節目后期編輯工作需要加強編輯意識,拓寬編輯思路,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加強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因此,后期編輯人員在工作期間需要突破固化模式的局限性,尤其在網絡媒體平臺不斷涌現之際,需要挖掘更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并把握好新聞的內在關聯,對編輯思路進行有效創新。
在電視新聞節目的后期編輯工作中,編輯人員需要注重文稿的指導作用,使后期編輯工作在文稿的基礎上開展,從而為電視新聞節目的最終效果提供保障。首先,需要充分發揮記者的作用。記者會參與到新聞內容的選題、采編、前期拍攝以及新聞素材整理等工作中。此外記者還需要為節目撰寫文稿。所以在后期編輯期間,需要重視記者的價值。初編時編輯人員需要讓記者參與進來,與記者進行有效溝通,明確新聞事件的重點和完整的過程,保證新聞節目的真實性。后期編輯期間需要將記者的文稿作為制作的基礎,對文稿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并結合多樣化的編輯手段,將文稿內容高質量地編輯制作出來。[3]
相較于其他媒介,電視新聞節目最獨特的地方就是畫面,因此如果想做好后期編輯工作,需要對畫面進行精心設計。新聞畫面能夠對觀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觀眾直觀了解新聞事實和內涵,因此,新聞畫面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除此之外,新聞畫面中包含文稿沒有涉及到的信息內容,可以使觀眾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比如,報道地震災害過程中,可以通過地震廢墟的相關畫面傳達地震破壞的嚴重程度;通過災后重建的畫面可以向觀眾呈現災后人們的生活。編輯人員進行后期編輯工作時還需要注意新聞畫面的藝術效果。要留出起幅和落幅,通過技術手段使鏡頭之間的連接更具藝術性。通過恰當的新聞畫面,可以加強觀眾觀看新聞節目的欲望。
在電視新聞后期編輯工作中,編輯人員可以利用特效吸引觀眾注意,使節目更具吸引力。恰當合理的特效能夠突出新聞節目中的重點,造成較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對節目主題進行深化,使觀眾更容易理解新聞事件。比如,在制作關于改革開放內容的新聞節目時,在節目開始可以使用黑白特效呈現改革開放之前的社會狀況,加強節目的真實性。改革開放后的畫面可以采用色彩艷麗的濾鏡效果突出新聞主題,展示生活的蓬勃生機。[4]此外,電視新聞使用特效可以豐富新聞畫面,在新聞節目中添加更生動的元素,加強觀眾對新聞內容的理解。
相較于其他媒介,電視新聞最為明顯的缺陷就是只能實現單向傳播,無法及時獲得觀眾的反饋,互動性差。編輯人員需要在保持電視新聞節目權威性的同時,改善單向傳播這一狀況,與通信、網絡等加強配合,及時獲得觀眾收看節目后的反饋,拓寬新聞渠道,豐富新聞內容,從而提高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從目前的電視新聞傳播方式來看,多數電視臺設置了官方網站,與電視同步播出新聞節目,進一步擴大觀眾范圍,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及時獲取觀眾的意見,及時修補節目漏洞。此外,移動終端設備已經普及,電視媒體可以加強應用開發,積極與網絡運營商進行合作,強化電視新聞節目傳播力。
電視新聞節目后期編輯工作量較大,且具有一定復雜性,需要大量人力,因此,如果想確保電視新聞節目后期編輯質量符合新時期要求,就需要重視團隊合作。后期編輯過程中需要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將部門和崗位細化,各司其職,對編輯技術、編輯思路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節目后期編輯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期,需要加強后期編輯工作的質量。在實際的后期編輯工作中,需要圍繞新聞主題進行,重視文稿和畫面的作用,合理使用特效,滿足觀眾多樣化需求,還需要加強團隊合作,從而促進電視新聞節目質量提升,推動電視媒體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