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獻軍 張曉玲
報紙是新聞產品,評報是對產品質量的綜合檢驗與評價,也是辦報機構不斷進行自我審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重要手段,所以評報這種辦報信息反饋形式歷來為報人所重視。陜西《渭南日報》從1984年復刊以來,評報一直是辦報實踐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不斷提高辦報質量的重要手段,受到高度重視。近五年來,為了促進報紙質量再上新臺階,根據《報紙出版管理規定》和《報紙質量管理標準》等實施細則,渭南日報社對評報制度進行了進一步改革,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總結、在總結中創新,不斷完善并形成長效機制,使得辦報質量大幅提升,更好地發揮了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在37年的實踐經歷中,《渭南日報》的評報隊伍不斷壯大。2005年,報社進行改革,設立了考核辦,并在考核辦設置一名專職評報員,對每天報紙進行閱評,對發現的好稿、亮點及差錯、問題詳細記錄,匯總后在每周一的編采例會上進行通報,提出表揚或批評,并作為每月重要的考核依據。
2016年,在考核辦專職評報員的基礎上,報社成立了新聞研究室,作為專業評報機構。以新聞研究室牽頭,由值白班的副總編輯、欄目部主任、評論部主任及新聞研究室兩名研究員組成評報團隊,每天對報紙進行詳細閱評。除了發現問題外,對當天報紙進行綜合評價,評出當天的好標題、好稿件、好版面,好稿給予A、B兩個級別打分,好版面給予甲、乙兩個級別打分,評定結果須以評委票數過半為依據進行確定。
每天的報評,以精練的語言歸納概括。有好作品或有問題的地方,用紅筆批注在報紙上,張貼于評報欄,供廣大記者學習、借鑒或引以為戒。為集聚眾智、加強交流,評報欄旁邊設置評報箱,記者、編輯等均可以文字形式將自己的疑問、觀點、看法投放其內;評報箱上放有紅筆,任何人都可在報紙上留言點評。
2018年,報社再次加強評報隊伍,將退居二線、具有豐富辦報經驗、副高以上職稱的人員納入新聞研究室。評報隊伍的業務水平、業務能力、整體素質顯著提高,評報的專業性、權威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每天的評報情況,由新聞研究室進行收集、匯總和張貼;每周的評閱結果,經新聞研究室核實、會商后,形成每周報紙點評,經總編輯審閱,再送達各評委,下發各編采部門。在此基礎上,形成每周點評制度,即在每個周一的編前會上,由值夜班總編輯進行點評,發揚民主,各抒己見,總結成績,克服不足,為后續編輯工作提供借鑒。
評報制度是做好評報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在實踐中,結合作品創優評選工作,報社形成了自己的《報紙質量考核標準》。比如,體裁和字數的要求;A、B稿標準,從導向、主題、差錯、標題等方面提出要求;甲、乙版標準,從政治性、新聞性、思想性、藝術性,編排形式、視覺效果及要素、定位等方面做出規定。
就差錯問題,報社認真貫徹落實省市“三項機制”,注重提高采編人員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質量意識,杜絕政治性、導向性等重大差錯和責任事故,提高編校質量,降低見報差錯率,形成《編校質量管理辦法》。比如,差錯類型,分為政治性、導向性、事實性、技術性、知識性差錯等。如何界定、如何認定、如何處罰以及如何進行責任裁定都作出詳細說明。
好稿獎勵,差錯處罰,有獎有罰,獎罰分明,報社內部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詳細明確的制度,讓評報人員有了依據和標準,也讓評報工作公平公正透明,采編之間形成了“曬比拼超”的競爭態勢,大家爭先恐后,爭當第一、爭創一流。
對不對,一起討論,共同研究。評報情況張貼出去后,有記者編輯主動來到新聞研究室進行探討,怎樣把稿子寫得更好,怎樣把報紙編得更好,怎樣把版面設計得更好。也有記者編輯針對某一篇稿件,在“采編群”發表自己的意見,研究討論、探討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共同提高,形成學習研討的民主之風。
好不好,談一談,比一比。有評報欄每天張貼的評報情況,還有每周報紙點評以及周通報會、季通報會。在此基礎上,形成半年和全年分析報告,從優點、不足、問題、建議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有實例和現象、有分析和歸納,務實求真、精準到位,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實用性和指導性。
學術是指系統專門的學問,也是學習知識的一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學術交流是信息互換的過程,報社的學術交流分為日常交流與定期交流兩種形式,重在實用性與指導性。
在評報的創新與發展中,渭南日報社形成每年兩次評報交流制度,即半年一次,由新聞研究室具有高級職稱的記者或編輯,根據階段性評報情況,結合工作經驗、心得體會,與采編人員進行知識分享、互動交流。
學術交流來自日常工作的積累,來自每天認真細致的評報,因此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及指導意義。有一篇通訊員稿件《王三輪的心愿》,說的是一個叫“王三輪”的人在疫情防控期間,送貨不要錢的事。評報人員提出,用綽號代替實名贊揚蹬三輪人的高尚品德有不尊重之嫌,于是和作者進行溝通、和編輯進行交流,然后又找到“王三輪”,確定其實名“王風民”。通過此事,作者和編輯認識到,采編時一定要扎實細致,切忌粗心大意。
記者采寫的稿件《渭南市“促消費 惠民生 助脫貧”媒體團走進澄城縣》,文章中有一句話“每年出口酥梨700萬噸左右”,但從文章中看到“預計產量在2000噸左右”,產出比嚴重不對等。評報人員敏銳地發現這一問題,提出“700萬噸”,多了一個“萬”字。于是和記者溝通,記者又和采訪對象溝通,方弄明白是采訪對象提供的資料有誤導致稿件出現差錯。這件事讓記者明白,不可輕信資料,一定要尊重事實,稿件寫好后,一定要仔細讀一遍,特別是人名、地名、數字在采訪中一定要弄清楚,核準確。
以制度化促進,逐步形成濃厚的學術交流氛圍,不但可以提高評報水平,也可以提高采編水平,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加強內部交流的基礎上,報社還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邀請業內名家、相關專家來報社講課,不斷豐富采編人員知識結構;赴兄弟地市報單位學習交流,不斷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學習先進經驗、好做法,不斷提高評報及采編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從最初的評報專員,到目前專業化的評報及新聞研究團隊;從初期單純地找差錯到現在的綜合采編知識點評與學術交流;從評報制度的初創到目前評報工作體系的逐步完善。渭南日報社的評報工作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堅持,逐步成為支撐辦報質量穩步提升的堅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