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一騰, 馬貝貝, 范 榮
(伊犁師范大學 電子與工程學院, 新疆 伊寧 835000)
高校教師是高等教育發展與進步的第一資源[1],在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提升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是培養滿足高新產業所需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2]。 作為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關注[3]。面對霍爾果斯高新產業對人才能力不斷增高的要求, 借助企業的優質軟硬件資源,研究如何提升地方高校工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對培養服務霍爾果斯本地經濟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的產業經濟和社會文明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由之路[4],是造就國家財富,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推動工業強基增效和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疆特色優勢產業。
作為聯通中亞六國,西向開放的重要窗口,具有百余年歷史的重要口岸城市霍爾果斯在“一帶一路”戰略深化實施的背景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前,依托“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巨大地緣優勢,霍爾果斯正努力由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轉變,不斷加快招商引資,在現代裝備制造、 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 新材料等產業加快布局。 在政策支持方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一圈一帶一群”布局,明確了伊寧市的中心地位,統籌加快建設霍爾果斯等北疆城市。 自治區人民政府明確提出了“兩霍兩伊”一體化發展戰略,要求以霍爾果斯為中心,牽引帶動霍城縣、伊寧市、伊寧縣一體化發展,打造“兩霍兩伊”城市帶。 在地州層面,伊犁州黨委和政府制定了加快推進以霍爾果斯、伊寧市、伊寧縣、霍城縣一體發展的具體實施方案。在強有力的政策指引和保障下,一大批國際和國內先進的高新產業項目先后落地霍爾果斯,逐步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
大量高新企業的入駐給曾經是工業空白的霍爾果斯帶來了新的增長極,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極度短缺。招人難與留人難是霍爾果斯高新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 由于霍爾果斯地理位置等多種原因,外地大學生不會將它作為就業首選地,而地方高校所培養的人才不但數量不足,而且實踐創新能力也不高,無法達到高新企業所提出的要求。這些因素都加劇了企業招聘高素質人才的難度。 本地化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迫在眉睫。
由于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地方高校工科教師在實踐教學能力方面不但存在著與其他高校相似的“共性問題”,同時也面臨著獨有的“個性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工作重視程度不夠。 地方高校對工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工作不夠重視。 ①從教師評價角度來看,以理論教學評價為主,實踐教學評價為輔的機制并沒有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觀念普遍存在,實踐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職業發展并不順暢;②從資源投入角度來看,地方高校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投入不足, 學校及二級學院沒有安排專門的經費用于支持教師參加相關的講座、 會議或培訓,教師也淡化了提升實踐教學能力的意識,閉門造車的現象較為普遍;③從實踐教學能力研究角度來看,校本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大部分集中在課程教學改革方面,鮮有關于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方面的研究。
第二,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本位化且無法形成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與整合應用趨勢日益明顯, 在相互借鑒和碰撞中產生技術創新的火花已成為常態。目前,地方高校工科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仍然停留在專業本位層面, 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單一,沒有實現相近專業實踐教學的融合與貫通,更無法完成跨專業的實踐教學整合。 教師之間的協同無法達到既定的目標,包含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電氣等專業的實踐教學始終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工科各專業之間的鴻溝長期存在,難以構建包含不同學科知識交叉的實踐教學體系。
第三,缺少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能力。目前,面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要求,霍爾果斯的高新產業普遍使用成熟的管理體系,采用國內先進甚至是國際先進的生產設備[5-6]。在管理方面,包含ISO 質量認證體系、PDCA 循環等標準和原則已經完全貫穿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在生產方面,包含自動化流水線、工業機器人、智能機床等先進設備已經廣泛應用在生產的各個環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實踐教學硬件仍是傳統設備, 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僅僅滿足傳統的機加工、電焊和電工等方面的培訓,缺少面向高新企業人才需求培養的實踐教學能力, 無法完成培養高新企業所需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任務。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改革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協同育人不僅包括對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包括對應用型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 在霍爾果斯高新產業飛速發展背景下, 基于高新產業對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產學合作提升地方高校工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時機已經成熟,具備可行性。
在政策層面, 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工科教師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實踐教學能力。 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 支持中西部普通本科高校面向產業需求,重點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設[7]。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共同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 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 的意見》 中明確指出,要強化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建立高校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標準體系, 把行業背景和實踐經歷作為教師考核和評價的重要內容[8]。
在技術層面, 無論是企業還是地方高校都具有充足而獨特的技術儲備。對于企業而言,技術層面的優勢在于具有提升地方高校工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各種軟硬件資源[9],包括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和技術能手開展專題講座與培訓,提供教育領域最新的資訊,牽頭申請各類應用型項目,為高校提供實驗設備與相關軟件等。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優勢在于工科教師都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與教學經驗,是一支發展潛能巨大的隊伍。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與地方高校在技術層面的優勢是互補的,在提升地方高校工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方面的合作具備產生“1+1>2”效果的潛力。
在經濟層面,無論是企業還是地方高校都具有相互合作的迫切愿望。 對于企業而言,與地方高校開展產學合作符合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10],可以讓企業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也能夠提升企業的聲譽,具有研發和銷售教育裝備的企業能夠獲得較為穩定的客戶。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與企業開展產學合作可以獲得穩定的合作伙伴,能夠更加高效的利用專項資金從企業購買優質穩定的產品與服務,有利于充分發揮設備效能。可以看出,企業與地方高校在經濟層面的優勢是互惠的,在提升地方高校工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方面的合作具備產生互利共贏的效果。
地方高校工科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有限,依靠自身力量無法承擔對接霍爾果斯高新產業所需人才培養的工業機器人、數控加工等新課程的授課,而霍爾果斯高新企業成立不久,工業設備忙于生產難以調用,也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用于師資培訓。面對以上問題,與內地省份的企業開展面向本地經濟的產學合作,提升地方高校工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是較為可行的方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有關企業支持高校共同開展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為高校和企業的產學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在霍爾果斯高新產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基于地方高校與企業的實際情況,依托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提升地方高校工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地方高校教師可以依靠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資金支持,去企業學習進修,參加企業的交流會、座談會和相關培訓。 在這期間, 企業和高校教師可以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地方高校教師應該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企業可以組織教師學習國家政策文件, 讓地方高校教師對應用型高校的初心和使命有更為清晰統一的認識,讓教師明確自身教學實踐能力提升在面向地方經濟所需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意義,堅定教師服務地方經濟的信心和決心。 第二,地方高校教師可以參加較為標準的培訓。 企業對于實踐教學技能的培養標準可以參考職業資格、執業資格和考評員資格等相關標準,確保教師接受統一和標準的訓練。培訓的場地可以安排在企業生產現場,也可以在與企業有合作關系的職業技術學?;蚴菍iT開辦的實訓中心,要確保實訓的針對性和實戰性。 第三,地方高校教師應進行深入的思考。 企業可以引導教師將個人發展與專業發展相結合,思考在新時代新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師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實踐能力,思考未來專業發展和地方緊缺高素質人才培養需要教師儲備的實踐能力,提升教師的危機感與緊迫感。
企業可以進入高校開展相關的培訓。在培訓前,企業應做好調研工作。企業要掌握地方高校資源的配置情況,深入了解地方高?,F有的軟硬件設施, 教師配備情況和實踐教學開展情況。企業可以調研霍爾果斯高新產業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要求,通過與地方高校實踐教學所授知識的對比,發現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企業可以召開座談會,了解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及訴求。在培訓時,要面向需求和問題,以“夠用實用”為原則,避免面面俱到。對于需要較長時間掌握的實踐技能,可以分期分批開展培訓,要讓教師明確培訓的目標與標準,為教師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督促教師完成既定的任務,達成既定的目標。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考核的標準,對于培訓合格的教師應給與蓋章認定的證書或證明。
參與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企業都是區外企業,大部分位于中東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 以教育裝備制造企業居多,掌握著眾多優質教育資源?;魻柟垢咝庐a業大部分也來自于中東部地區的投資。 借助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 高校可以推進產學合作企業和霍爾果斯高新企業間的合作, 利用產學合作企業的教育資源與裝備,面向霍爾果斯高新企業的需求,共同提升方高校工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三方可以整合資源,共同建立教學和科研平臺, 開展面向地方經濟的實踐教研課題和應用科研課題的申報, 共同建立面向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產業學院,推動產學研深入融合,支持企業申報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高新技術企業,力爭實現三方共贏。
面對霍爾果斯由昔日“工業洼地”向今日“工業高地”的快速轉變, 地方高校和高新企業都缺乏相應的經驗與準備,這就需要借助外部的資源和力量,需要教師和參與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企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提升地方高校工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方面開展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力爭實現合作共贏,造福地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