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召
(中國水利水電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貴陽 550081)
西藏派墨農村公路全長66.7 km,等級為農村公路(參照四級公路標準),最大轉彎半徑15 m,最大縱坡10%,設計速度20 km/h,路基采用整體式斷面,寬度4.5 m,路面寬度3.5 m,路面結構為級配砂礫路面,局部采用混凝土路面。
公路穿越多雄拉山埡口段,高海拔超3 500 m,氣候寒冷,最低氣溫達-20℃,冬季持續強降雪,堆積厚度可超10 m,且雪崩頻發,該段以凍土路基施工為主。拉格至汗密段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影響,降水豐富,多以軟土路基為主,發育多處沼澤路段,雨季泥石流災害頻發,不穩定邊坡易滑塌[1]。工程區位于自然保護區內,道路從原始森林穿過,對生態、環保要求較高。
根據工程特點,采取最優的機械組合和資源配置,最佳的填筑材料,最適宜的治理措施實現了高海拔高寒復雜地段低等級道路高效、快速施工。同時將氣象監測技術及無人機+GPS輔助技術應用[2]在安全監測和道路施工方面,大大降低安全風險,加快施工進度。
2.1.1 路基開挖施工
路基開挖采用單向掘進施工。工藝流程:施工準備→測量放樣→樹木砍伐、表土清理→土石方開挖→驗收→下一工序施工。
2.1.2 路基填筑施工
工藝流程:施工準備→測量放樣→填筑料攤鋪→分層碾壓→路基整平→驗收→下一工序施工。
2.2.1 凍土路基施工
現場通過采取“隔、排、降、防”綜合治水方案,治理凍土路基施工,即在路塹和路堤位置修建擋墻隔水,在路塹位置修建水溝排水,挖除凍土層,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混凝土路面進行防水。考慮凍土路基特殊性,為保證路基施工質量,宜選擇高溫季節施工,每年的5月至10月進行路基的開挖填筑施工。
1)工藝流程
測量放樣→凍脹土層挖除→隔水擋墻施工→路基換填施工→排水溝施工→路面結構層施工→檢查驗收。
2)施工方法
測量放樣:根據設計圖紙要求,放出凍土路基處理地段各特征點(起點、終點樁號,兩側寬度),并復核處理寬度和原地表標高。
凍脹土層挖除:采用挖掘機挖除,自卸汽車運至渣場。
隔水擋墻施工:主要有路塹擋土墻、護腳墻兩種,路塹擋土墻為仰斜式,護腳墻為重力式。擋墻采用C15片石混凝土澆筑,片石混凝土所用石料選用質地均勻、堅硬、無裂縫、不易風化及抗壓強度不低于MU30的石料。
路基換填施工:換填采用分層填筑施工,填料采用河灘砂礫料(路基開挖土方料不滿足要求,未利用),填筑分層厚度30~50 cm,碾壓設備采用20 t振動壓路機。
排水溝施工:排水采用C20混凝土澆筑。
路面結構層施工:采用C30混凝土,厚度25 cm,寬度4.5 m,半幅澆筑施工。
檢查驗收:每道工序施工完成后,檢查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2.2.2 軟土路基施工
軟土路基采用置換法加固地基,針對一般軟土路基采用換填加固施工,針對沼澤軟土段,采用拋石擠淤方式提高地基強度。
1)工藝流程
一般軟土路基:測量放樣→挖除軟土、淤泥→基底檢驗→換填碾壓施工→排水設施施工(鋼波紋管涵洞及排水溝)→檢查驗收。沼澤路基:測量放樣→拋石→推平→碾壓→清淤施工→檢測→完工驗收。
2)施工方法
一般軟土路基:根據設計要求,換填深度0.8~1.2 m。現場先采用挖掘機清除路基軟土、淤泥,然后采用換填透水性好的砂礫料加固路基,現場根據需要設置排水措施。
沼澤路基:拋石擠淤采用片石投入軟土中,將淤泥擠出。此法施工時不用挖淤,不用抽水,較為簡便易行。為更好地達到排水效果,在路基兩側開挖引排水溝,并通過安裝鋼波紋管涵將水引排出去。
2.3.1 雪崩區路段施工
現場主要采取了“清、擋”的處理方式。通過快速清理積雪,保證通行,并在公路內側快速設置生態擋墻,以減少雪崩危害。
1)工藝流程
快速清雪施工:施工準備→現場監測→道路清雪→檢查驗收。生態擋墻施工:測量放樣→擋墻基礎開挖→生態擋墻施工→生態袋坡面防護→檢查通行。
2)施工方法
快速清雪施工:施工前,先做好現場的安全技術培訓交底工作,并做好清雪設備的檢查、保養工作。針對一般積雪,采用裝載機直接清除,針對2 m以上的深厚積雪,增加挖掘機清雪。清雪作業時,應安排專人進行指揮,清雪設備臨近公路邊、涵洞口時,不要太靠近,應留有足夠的安全距離。清雪完成后,檢查路況及邊坡積雪情況,在確認安全后方可快速通過。
生態擋墻施工:采用鋼筋石籠擋墻+生態袋坡面防護。施工環保、快速,受氣候條件影響小。根據設計要求,放出擋墻位置,采用挖掘機進行基礎開挖和坡面平整施工,然后施工鋼筋石籠,并在擋墻的頂部及坡面施工生態袋防護。
2.3.2 泥石流區路段施工
工程區沿線地形陡峭、地質條件差,沖溝發育,沿線覆蓋層邊坡結構松散,巖質邊坡卸荷裂隙發育,風化嚴重,坡面巖體破碎,夏季積雪消融流水較大,加之雨季降雨充沛(年降雨量達3 000 mL),所以泥石流分布較多,給工程建設和交通通行安全帶來較大安全風險。制訂了“以排導為主、及時清理”的處治方案,通過修筑混凝土過水路面、混凝土導排墻措施對路基進行治理防護,以減少泥石流對路基的損壞,并確保道路能及時保通。
1)工藝流程
過水路面施工:施工準備→測量放樣→路肩、排水溝施工→砂礫石墊層施工→漿砌片石基層施工→混凝土路面施工→完工驗收。
混凝土導排墻施工:施工準備→測量放樣→基礎開挖→立模、澆筑擴大基礎→墻身扎筋、立模→澆筑混凝土→墻背回填→完工驗收。
2)主要施工方法
過水路面施工:過水路面結構形式為15 cm砂礫石墊層、30 cm厚M7.5漿砌片石基層、25 cm厚C30混凝土面層;路面寬度為4 m(行車道)+0.5 m×2(路肩)=5.0 m,長度根據泥石流溝的范圍確定,各邊延伸15~20 m。水溝采用挖掘機開挖,人工清理到位,然后立模澆筑混凝土水溝及路肩。M7.5漿砌片石及過水路面C30混凝土面層采用全寬澆筑施工,現場做好交通指揮控制。
混凝土導排墻施工:擋墻C20混凝土澆筑,起點與路基外邊線距離為3 m,擋墻軸線與路基外邊線小角度相交,高度4 m,埋深1 m。擋墻基礎采用挖掘機開挖施工,開挖完成后進行地基承載力檢測,合格后安裝模板澆筑混凝土。
2.3.3 崩塌體區路段施工
多雄河流域兩側岸坡主要為崩坡堆積體,開挖后易發生崩塌以及小規模溜滑等不良地質現象。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采取“護、錨”的處理措施防護加固不穩定邊坡,以達到快速施工路基。針對不穩定的巖石邊坡,采用掛網噴錨支護護坡,針對土質邊坡主要采用擋土墻護坡。
1)工藝流程
路塹擋墻施工:施工準備→測量放樣→基礎開挖施工→C20片石混凝土施工→墻背回填→完工驗收。
邊坡噴錨支護施工:施工準備→測量放樣→邊坡清理→掛網施工→掛網施工錨桿施工→噴混凝土施工→完工驗收。
2)施工方法
路塹擋墻施工:擋墻采用C20片石混凝土澆筑,高度3~6 m,擋墻基礎采用反鏟挖掘機開挖施工,開挖完成后進行地基承載力檢測,然后安裝模板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
邊坡噴錨支護施工:邊坡開挖完成后,采用人工清理,平順后搭設操作平臺,掛φ6 mm間距20 cm×20 cm的鋼筋網。邊坡系統支護錨桿一般采用φ25 mm砂漿錨桿(L=3.0~4.5 m),針對圍巖破碎部位采用φ25 mm自進式中空注漿錨桿替代。錨桿施工采用YT-28手風鉆鑿孔,噴射混凝土強度為C20混凝土,厚度8~12 cm。
工程區地質條件復雜,氣象條件惡劣,通過采用氣象監測技術,實時對暴雪、雪崩、降雨情況進行監測,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施工期間未出現人員傷亡及機械設備安全事故,降低了工程施工安全風險。
1)人員管理措施。做好進場人員的體檢工作,避免原有疾病與高原反應禁忌,確保能適應高原地方環境工作,同時配備一定數量的常用高原醫療物資藥品。根據需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如現場施工防螞蟥、毒蛇、毒蟲叮咬等。
2)設備物資管理措施。高海拔地區機械設備容易出故障,因此,需做好日常設的保養和維護工作,以確保設備運行安全和施工進度。根據工程特點,提前做好現場物資的采購和儲備工作,如冬季和雨季施工,避免運輸帶來的安全風險。
3)道路交通安全措施。加強冬季和汛期、雨季的道路交通維護,確保道路暢通。做好地質災害路段的安全警戒標志及安全提示工作,如雪崩區路段、泥石流路段,以降低安全風險。
4)根據工程特點,制訂消防、防洪度汛、雪崩泥及石流防控等應急預案,并組織作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和開展實戰演練,有效提高現場人員的風險意識與應急技能和處置能力。
(1)根據特殊路段和地質災害區的實際情況,編制合理經濟可行的專項措施,并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操作規程等。(2)施工前,技術部、質量部和安全部做好安全技術交底和工藝培訓。(3)加強過程的檢查,確保施工質量可控。(4)定期收集現場數據,通過分析總結,不斷提高路基施工質量和進度。(5)現場測量基線、水準點及有關標志須定期復測檢驗,確保測量精度符合規范要求。
本文通過研究形成一種高海拔高寒復雜地質道路快速筑路施工工藝,不但保證了施工安全、工程質量和工期進度,對改變當地民生條件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該技術可廣泛應用于公路、水利水電相關行業中,高海拔高寒地區低等級公路施工中,可為以后類似工程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