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1月9日文章,原題:臺灣何時對美國危臺之舉大聲說不? 近期,美國《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簽署成法,其中涉臺內容竟然超過50頁,是有史以來最長篇幅。這些內容涉及對臺軍事融資、加速對臺出售武器,加強對臺軍事聯系等,甚至該法案還包,含了“美國政府派遣官員駐臺”的計劃,即美國官員未來將進駐臺灣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工作,將臺灣納入美國國家安全體系。國民黨前民意代表林郁方就認為:“這種案例全世界很少見,可能會被解釋成來監視臺灣,是一種羞辱。”
從美國目前對臺不斷強化介入的態勢,深刻反映其對中國大陸崛起的某種焦慮。一方面,長期以來,美國精英層的霸權思維作祟,看到中國大陸的崛起就要遏止和打壓,臺灣成為了美國最好用的“抓手”;另一方面,美國眼下國會分裂明顯,“反中挺臺”反而成為兩黨的“最大共識”。
此時此刻,伴隨著外來勢力的強力介入,臺海危局正在不斷加深。美國對臺灣的“軍事化”動作,正在高度拷貝當初對烏克蘭的政策。一些美國政客曾經表態,美國在烏克蘭“賺到了”。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軍事動作如出一轍,先是大量軍事援助,然后伺機挑起兩岸沖突,美國則可以“作壁上觀”。所以并不奇怪,拜登政府日前又宣布新一輪對臺軍售,計劃向臺灣地區出售“彈簧刀”無人機,以及提供約1.8億美元的“火山”反坦克布雷系統。臺媒紛紛討論,“臺灣注定要變成‘地雷遍地嗎?”
現在兩岸中國人應該明白,究竟是誰在不斷地破壞臺海現狀?兩岸本來“一家親”,然而外來勢力非要向臺灣不斷地“遞刀子”。美國多次釋放的錯誤信號,讓臺灣一些民眾深信,兩岸沖突之時美國會“協防臺灣”。于是“臺獨”有了底氣,不承認兩岸之間的“九二共識”。當然,美國的戰略不僅僅是“為臺獨撐腰”,而是要遏止中國崛起。所以遲早有一天,美國的“戰略投資”需要巨大的回報了,臺灣是否能夠“支付得起”?
臺灣應該有自己的利益,臺灣應該有自己的立場,只有“傀儡”才可能被他人永遠牽制。臺灣民眾應當看清醐在的臺海危機事關臺灣的“一兵一卒、一草一木”。臺灣的和平不僅在于兩岸的政治互信,更在于兩岸人民的親情融合。臺灣各個政黨更有責任和義務對于危害臺灣的外來勢力大聲說不。臺灣不僅應該拒絕美國的“以臺制華”政策,更應該拒絕美國對臺灣的“軍事化”動作。臺灣能不能轉變政策,未來一年將極其關鍵!▲(作者郭振家)
環球時報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