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伊悅,段新雨
(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近些年,國家高度重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工藝美術的發展。2017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國家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計劃以來,傳統工藝美術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文化的傳承與文化自信的強國戰略。2021年,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中國作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進行科學的、全面的文藝評論,發揮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藝健康繁榮發展。可是,從當前工藝美術評論建設的現狀來看,項目負責人姜坤鵬認為:“當代工藝美術評論多以簡單性的評述或口頭鑒賞為主,缺少系統性的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專業從業人員。”為提高和促進我國工藝美術評論的體系建設并活躍工藝美術評論,山東藝術學院聯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申請了2022年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當代工藝美術評論人才培養”,培訓項目由山東藝術學院姜坤鵬負責。該培訓項目通過選拔工藝美術從業人員或者研究人員,旨在培養層次健全的高素質工藝美術評論人才隊伍,運用所學知識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更好地服務工藝美術行業的健康發展,為當代工藝美術評論事業添磚加瓦。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2022年度“當代工藝美術評論人才培養”項目開班儀式合影
2022年3月,“當代工藝美術評論人才培養”項目成功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的審批,該項目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第一個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評論人才培養項目,同時也是山東藝術學院所承辦的第一個理論類人才培養項目。項目于2022年6月18日開班,山東藝術學院院長徐青峰、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任建新、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呂品田以及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荊雷等出席開幕式。項目執行期間,開展了為期72天的培訓,其中31天的集中培訓,7天的藝術考察,實踐34天,舉辦大型研討會、座談會,并不定期舉辦學員研討會。項目的師資力量主要是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以及具有一線管理經驗的專家等。項目執行的系列活動得到國內30余家權威媒體的關注,如《新華網》《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4個報道得到《學習強國》平臺的轉載。項目授課、研討、考察等系列活動,緊緊圍繞工藝美術評論人才培養,不斷探討工藝美術體系的建立,力爭助力工藝美術事業的良性發展。
學員遴選嚴格遵循國家藝術基金的相關規定,秉承選拔優秀學員,為行業發展培養合格人才。項目在進行招生時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面向全國招收學員,平衡高校、政府、行業學會協會的錄取比例;報名學員需具備一定專業基礎(如藝術評論理論基礎、工藝美術創作基礎)條件,優先選擇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型人員、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以及正在從事工藝美術管理與評論的人員。
項目自2022年5月10日開始報名以來,截至2022年5月25日,報名總人數為183人。報名學員中博士學位30人、院校或科研院所132人、政府、行業協會學會等相關機構51人。為充分保證學員錄取的高端性、廣泛性、有效性,項目評選專家根據報名學員的年齡、學歷、區域、獲獎情況以及未來發展前景等條件,遴選出30名學員。學員來自13個不同的省份,年齡均在28歲至45歲之間,其中擁有博士學位13人,具有高級職稱11人。學員既有高校院所的教科研人員,又有政府學會協會的管理人員。
縱觀項目的招生情況,充分彰顯了相關人員對專業工藝美術評論知識的渴求,展現出社會各界對工藝美術事業的高度重視。
為提升教學質量,師資上匹配優質資源,合理規劃課程設置,理論結合實踐,逐層推進展開教學。課程內容以藝術評論、美學知識與工藝美術評論為主,塑造學員的知識體系結構。授課模式為理論型教學和實踐型教學相結合,以線下教學形式為主,輔助線上教學,開展培訓與搭建平臺同步進行。
集中培訓期間,共邀請57位學界知名且研有所長的專家學者參與授課、研討、評議。授課教師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藝術理論及工藝美術評論理論的專家學者,如科研院校的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孫建君、中國藝術研究院呂品田、清華大學何潔、清華大學尚剛、清華大學張夫也、清華大學彭鋒、北京師范大學劉成紀、深圳大學吳洪、蘇州大學李超德、清華大學陳岸瑛等,同時包括青年學者,如中國藝術研究院李修建、首都師范大學李雷、武漢紡織大學王柯、西安美術學院張西昌等;另一類是具有管理經驗的政府、學會、協會人員,如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袁正領、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工作處處長馮令剛等。
在教學中,他們目標明確且系統、深入地向學員講授工藝美術及相關的理論知識,引導學員從學術史的發展歷程,當代藝術批評、設計批評的反思與發展趨向,工藝美術蘊含的美學思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廣、創新等多視角來解讀、評判當代工藝美術。魯太光主編在《以習近平總書記文藝講話精神為指導,做好新時代文藝批評——兼談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中提出新時代文藝批評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思想與理論坐標,領會新時代文藝批評者應該具有的品格和精神,做好文藝批評的方法和路徑。孫建君先生在《中國工藝美術與學科建設百年述略》中圍繞工藝美術教育百年、當代工藝美術學科建設與現狀兩個方面展開,加深了學員對工藝美術史厚重感的體悟。彭峰先生在《走出藝術批評的危機》中指出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不僅有明確的意圖,而且有明確的范疇,也就是說,藝術家是根據藝術范疇來創作的,因此批評家也只有將作品放在與之相應的范疇來感知,才能獲得中肯的評價。[1]
學者專家們從不同的維度來講授工藝美術及其交叉學科的理論知識,以美學、哲學、人類學等視野融入其中,堅實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互融,學理性思考與工藝美術評論知識互為補充。
為了扎實理論知識,拓展學員視野,項目設置了藝術考察課程,并聘請一線管理人員進行講授,通過具體的實踐案例建構較為成熟、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認知。
7月23日至7月29日,學員赴濟寧(曲阜、嘉祥)、淄博、濰坊、青島等地開展藝術考察活動,主要針對儒家文化、工藝美術產業、非遺保護政策與成果、文化創意產業等情況展開調研,各地文旅部門給予充分支持,派相關負責人陪同并介紹當代工藝美術的發展。通過參觀孔子博物館、孔子研究院、儒學體驗館、世界儒學文獻中心以及相關研學項目等,學員進一步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要深耕文化資源,推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理論與實踐研究,促進文藝評論事業繁榮發展。通過參觀青州博物館、青州古城、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等,學員充分感受到了“海岱惟青州”的文化底蘊,也感受到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在文旅融合、文化遺產“兩創”、助力山東手造、提振鄉村振興等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及取得的良好效果。在淄博考察時學員參觀了凱利絲綢有限公司、領尚琉璃工坊、漢青國瓷藝術館等地,對于淄博工藝美術的歷史文脈、藝術特征及生產經營情況做了深入的了解,領略到工藝美術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同時也為下一步評論工作積累了知識素材。
總體來說,項目以多重形式向學員傳授科學、縝密、符合時代發展前景的工藝美術知識,達到了理論的前沿性,實踐的豐富性。學員從作品中、案例中、交流中、探討中領悟傳統技藝、多元理論思路以及工藝美術的內涵與價值,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此項目的課程模式設置理念和總體規劃是值得相關理論人才培養項目學習借鑒的,也是值得學術界從新的思路和視角對當代工藝美術評論事業的發展進行深耕。
學術會議是項目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學術活動之一,培訓期間共舉辦3次。在理論授課過程穿插研討,有利于學員消化知識、開拓思維、學術碰撞,并產生新的學術觀點。項目培訓期間召開的研討會、座談會等,不僅和“山東手造”國家政策性方針相結合,而且深度剖析如何加快推進當代工藝美術評論建設與發展,力求研有所得,學有所獲。
2022年我省發布《“山東手造”推進工程實施方案》,根據方案要求有效利用齊魯地區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創新發展手造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全面助推傳統產業升級,形成“山東手造”產業新動能,打造“山東手造”品牌。“當代工藝美術評論研討會”是對“山東手造”系列活動的理論拓展,以期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助力品牌建設。研討會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牟曉林以“紅綠彩瓷”的系統研究為基礎,從研究選題、立題、論題、結論角度闡述“以小見大”的工藝美術理論研究方法,希望為“山東手造”的理論研究提供有益借鑒。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朱怡芳,圍繞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傳承,對生產生活、科技范疇、精神信仰三個維度中的傳統工藝進行探討,期待在打造“山東手造”品牌過程中,建立起以價值主張為核心,以理想的中國生活方式和中國美學為內涵,共創共享的動態發展系統。“當代工藝美術評論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對于工藝美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為了促進工藝美術評論事業的發展,山東藝術學院與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聯合舉辦了“當代工藝美術評論建設與發展座談會”,于2022年7月18日在山東藝術學院長清校區舉辦。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在座談會上表示,工藝美術事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當前的文化產業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當代工藝美術評論人才培養”項目在促進工藝美術教育和工藝美術評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要高度重視對傳統工藝美術的挖掘,深入開展工藝美術研究、在此基礎上推進工藝美術文化交流與傳播,并取得創新突破。專家們認為,當代工藝美術出現了很多新的業態,需要通過工藝美術批評來對大眾審美的思潮方向進行梳理,以實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項目負責人姜坤鵬表示,當代工藝美術評論體系亟待建設,工藝美術評論實踐要結合行業發展的現實問題,針對問題分析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多次學術會議交流,既實現了培養形式的拓展與創新,又使學員對于當前工藝美術評論的前沿問題有了一定的了解,學到了新的理論方法和評論實踐的方式。學術會議的成功舉辦是從教育領域推進工藝美術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契機,對于促進工藝美術評論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發揮好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的導向作用,提升培訓實施質量,對于項目的宣傳工作項目執行團隊從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和網絡自媒體等多方面展開,積極向社會傳播工藝美術評論相關的理論知識,構建系統的宣傳模式,力求形成有廣度、有深度、有熱度的社會影響。
培訓項目自2022年3月1日公示后,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主要內容包括項目招生、學員錄取、開班儀式、專家授課、學術會議以及藝術考察等。項目招生簡章在山東藝術學院微信公眾號發布后,閱讀量接近1萬次,也獲得多家公眾號轉載,共計閱讀量超過2萬次。項目執行期間,相關培訓活動被學習強國平臺、新華網、中國藝術報、中國文藝網、文旅中國、光明日報、工人日報、搜狐網、人民日報客戶端、大眾日報客戶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公眾號和《中國美術報》等40多家媒體或公眾號報道,報道頻次超過160次(平面媒體6次,網絡媒體35次,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113次等),轉載頻次超過3000次,閱讀量超過10萬次。學習強國發布《對話姜坤鵬:當代工藝美術評論亟待建設》《山東藝術學院舉辦“當代工藝美術評論研討會”》《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當代工藝美術評論人才培養”開班》等;文旅中國發布《“當代工藝美術評論建設與發展”座談會召開助力工藝美術傳承和發展》《當代工藝美術評論體系亟待建設》等;人民日報客戶端發布《濰坊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國家藝術基金“當代工藝美術評論人才培養”學員藝術考察青州》《禮樂山東|淄博: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當代工藝美術評論人才培養”學員赴淄博考察》等。同時中國美術報對于項目做了整版報道,不僅有項目的介紹,還囊括了學員對于學習的感悟。中國美術報的記者劉晶對項目負責人姜坤鵬進行了專訪,姜坤鵬對執行項目的初衷、經驗以及對當代工藝美術評論人才培養和理論建設還有哪些思考等問題深度剖析,使更多人認識到當代工藝美術評論的現狀,為我國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出謀劃策。總之,中國工藝美術評論建設時不我待,我們要積極回應社會和藝術發展的訴求,以更加積極的主人翁姿態,跟上時代的節奏,腳踏實地,一起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工藝美術評論學術體系。[2]
媒體關注使更多人關注當代工藝美術評論現狀,期冀工藝美術評論體系的建設,助力工藝美術評論人才的培養,促進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
培訓項目不但關注教學和藝術考察的合理性,還注重培訓成果的產出。培訓期間,項目組不定時組織學員研討,助力工藝美術評論體系的建設,促進學員成果的產出。項目負責人、項目授課教師均得到學術界關注,不斷呼吁工藝美術評論體系建設,策劃相關選題,發表學術成果。
培訓活動自執行以來,學員成果不斷涌現。理論上,學員在培訓期間(2022年6月—10月)共發表評論文章或者短評30篇,其中代表性評論文章10篇。2022年8月,崔潔的《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傳統手工藝保護實踐》發表于《民藝》(2022年第四期)、策力格爾的《哲里木版畫中的“工藝”》發表于《哲里木文藝》、寇婉瓊的《文化創意 藝術創新——輕工大國工匠林建勝陶瓷藝術作品欣賞》發表于《陶瓷科學與藝術》、劉世平的《思路求新,工藝求巧!工藝美術評論助力打造“山東手造”品牌》發表于大眾日報平臺。項目集中培訓結束后,學員所撰寫的30篇結業評論文章,擬定以論文集形式的形式在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學員所撰寫的論文既關注工藝美術創作,又著眼工藝美術文化的發展,還討論基于工藝美術的非遺政策等。實踐上,學員自參加培訓以來多次獲獎。如學員崔潔的作品《山東手造故事——二十四節氣齊魯手造美育體驗課程》獲山東省委宣傳部第四屆“泰山設計杯”山東手造創新設計大賽手造創新創業類優秀獎。劉世平的作品《國潮:抽紙盒包裝再設計》獲安徽省第九屆工業設計大賽“華藝杯”專項賽二等獎;張寶珠的《楊家埠年畫數字化轉化》《運祥納福——楊家埠年畫手工作坊》均獲第四屆“泰山設計杯”山東手造創新設計大賽優秀獎。另外,項目負責人姜坤鵬撰寫文章或接受訪談闡述工藝美術評論相關觀點,也為2家刊物組織工藝美術評論選題。2022年8月,《試論工藝美術批評的學科屬性與功能》發表于《藝術評論》,文章闡明:“批評對當時工藝美術發展及其作品的闡釋與評價,是工藝美術史研究中認識時代工藝美術的重要依據。工藝美術批評的開展,依賴理論和歷史的基礎知識。社會文化形態的變化是工藝美術批評的價值基礎,對其發展具有重大影響。”[3]文章《當代工藝美術評論體系亟待建設》發表于《中國文化報》,提議學術界構建工藝美術評論體系,助力工藝美術事業發展,服務社會發展。
綜上所述,項目執行按照國家藝術基金高端培訓的定位開展工作,努力將培訓做實、做強,力爭形成品牌,做出影響。項目培訓提高了學員的工藝美術評論理論水平,促進了工藝美術評論基礎理論研究與體系建設,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該項目的執行是工藝美術評論人才培養的開始,也為社會主義文藝評論的繁榮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