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
青松依舊在,不見兒郎歸。好在青松與青春,都是不老的存在。華屋后山的那些松樹,與風霜雨雪共度,年復一年,枝繁葉茂。而種下它們的人,終究沒有辜負自己和父母家人,沒有辜負這片壯麗河山。十七位烈士浴血奮戰的故事不為人知,但因了十七棵頂天立地的青松,十七個在雨夜漸行漸遠的背影,十七段短暫卻閃亮的青春,成為新中國恢宏篇章里鮮活生動的不朽記憶。
在這個特別強調儀式感的時代,回望華屋村十七個后生種下松樹時的那份莊嚴與神圣,我們仿佛在一瞬間就明白了最好的青春應該有怎樣的定格。那是義無反顧的奔赴,是選擇守護家國正義的篤定,是于硝煙與炮火中決意不歸的豪情壯志。他們把人生最值得被銘記和頌揚的意義濃縮在了青春段落里,生命的壯闊因此激蕩不息,一如他們親手種下的一棵棵青松。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華屋村這些年輕人在出發前種下松樹,正是老實憨厚的他們最樸素的內心抒發。雖然無法與他們隔空對談,但透過歲月煙塵凝結而成的情感琥珀,我們依然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真實的心靈細節——于故土家人而言,是眷戀,是不舍,是一寸一寸的深沉之愛;于國于民而言,是責任,是擔當,是一步一步的堅定與決絕。
那么,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的我們,最需要的青春儀式感又是什么呢?是面向國旗時的肅立致敬,是入團入黨時的莊嚴宣誓,是緬懷革命先輩時的悲痛與低吟……這些都是,但不是全部?!缎⊥踝印防锶绱藢懙溃簝x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由是,我們也可以說,我們需要這樣的儀式感——在黨的光輝下,在為理想不懈奮斗中,讓青春與眾不同,讓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