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宏

洞庭湖畔的少年張超,領略過水天一色的美麗與壯闊,從小就立下參軍報國之志。15歲那年,他從電視里看到了英雄王偉的戰斗事跡。在我國南海上空,王偉通過電臺,最后回答:“81192收到,我已無法返航,你們繼續前進!”這最后的對話,一次又一次地在張超耳邊回蕩。他感動得熱淚盈眶,仿佛還聽到了心中有粒小小的種子意欲破土而出的聲音。那一刻,他終于清晰地看見了夢想的真實模樣——想要當飛行員,想要沿著英雄王偉的足跡,守護祖國海天的安寧。
張超要報名參軍,父親微微皺起眉頭,說:“飛行員太危險了,還是別去吧。”父親有自己的想法,有掩于心間的傷與痛。然而,聽話懂事的張超這一次卻選擇了不順從,執意參加部隊“招飛”。接到錄取通知后,他向家里報喜,父親沉默不語,母親也高興不起來。“在天上飛來飛去,要是有個‘萬一怎么辦?”見母親憂心忡忡,張超嘴角上揚15度,笑著安慰她,讓她放心。
背上行囊,帶著對碧海藍天的向往,張超離開家鄉,去往夢想中的航空大學,開啟飛行人生。之后,張超來到王偉生前所在的部隊,向英雄學習,向英雄致敬,向團長立下錚錚誓言:“我就是沖著王偉來的!”曾經在心里埋下的種子,終于等來了開花時刻。
在夢想的引領下,張超飛上藍天,保家衛國;在英雄的感召下,張超駕駛戰機,穿云破雨,飛向和平;在超氣象條件下,他一次又一次探索迫降方法,積累實戰經驗;在榜樣的激勵下,他數十次掛彈緊急升空,驅離外軍飛機……
2009年5月,張超光榮入黨;2010年,張超成為同批次首個放單飛的飛行員和首批長機駕駛員,是全團6名“尖刀”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個,刷新多項紀錄——在同批改裝殲-11B的飛行員中首個單飛,提前4個月完成改裝任務。在英雄的道路上,張超越走越穩,用勇氣譜寫生命的奇跡。
關鍵時刻,海軍決定在三代機部隊遴選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張超第一個遞交申請書,并以過硬的本領如愿入選。他告別隨軍不久的妻子和剛滿周歲的女兒,開啟全新的飛行模式,義無反顧去挑戰“世界上最危險”的著陸區。他毫不畏懼,要“在刀尖上跳舞”;他起早貪黑,勤學苦練,用汗水澆灌勝利之花。
戰冬斗夏,年復一年。張超在狹窄跑道(等比模仿遼寧艦有效著陸區)上,降落、加速、復飛,一次又一次,挑戰身體和心理的承受極限。從最初的緊張,到后來的自如,從開始的生硬,到后來的熟練,他完成了作為艦載機飛行員的蛻變。

潮涌渤海灣,面對遼闊海天,張超壯志在胸,豪情滿懷。僅僅一個多月時間,他就完成理論改裝;半年左右,他的模擬器飛行時間就高達數百小時;一年不到,他就完成上艦前93.24%的飛行架次,成績全部優等……
然而,一場意外,突然來臨。2016年4月27日中午,張超正駕駛殲- 15戰斗機著陸。突然戰機報警,隨著機頭急速上仰,飛機瞬間離開地面……“跳傘!跳傘!跳傘!”塔臺指揮員連發三聲命令。怎么會這樣?張超清醒地意識到,出故障了!關鍵時刻,保飛機要緊!
從戰機報警到跳傘離機,只有短短4.4秒時間。張超毫不猶豫地握緊操縱桿,奮力一推……殲- 15戰機系統高度集成,發生電傳故障,第一時間跳傘才是最佳選擇。但在生死關頭,張超為避免戰機損毀做出了最后的努力。正是這個選擇,讓他錯過了跳傘自救的最佳時機。最終,他被重重地彈到了地上。
當天在塔臺指揮的張葉和戰友們一路狂奔,來到張超面前,幫他解下氧氣面罩和頭盔,大聲呼喊:“張超!”而他只留下一句話:“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飛不了了……”在這一刻,他依然無畏,只擔心自己再也不能駕駛飛機了。事發兩個小時后,張超心臟停止了跳動。彩超檢查顯示,在巨大的撞擊中,腹腔內臟擊穿張超的胸膈肌,全部擠進了胸腔。
這個愛笑的飛行戰士,嘴角經常上揚15度,而航母甲板的角度是14度,那多出來的一度,是他對黨和國家、對飛行工作的全部熱愛,哪怕犧牲生命,他也沒有半分畏懼,不曾有半刻回頭。
事后,張葉對記者解釋說:“從拉中央彈射手柄到點火,只有零點幾秒鐘的時間,穿破座艙蓋,然后人和座椅才彈出來。他當時的反應相當快,一般人很難做到,說明平時對裝備研究非常透徹。”

“那4.4秒,祖國失去了優秀的兒子,你循著英雄的傳奇而來,向著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對準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飛,你是戰友的航標。”在最好的年華,張超把自己的生命融進了祖國的強軍大業里,把對黨的忠誠和對祖國的熱愛,寫在了大海之上的浩浩長天。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勇敢產生在斗爭中,勇氣是在每天對困難的頑強抵抗中養成的。我們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頑強、堅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礙。”毫無疑問,張超就是這樣的青年,激勵我們奮勇前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每一個天遠海闊的日子,不畏風雨的雄鷹都會振翅高飛。因為,英雄從未離去。
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逐夢海天》,生動記敘了“人民英雄”張超從小學、初中、高中到軍營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劉子華在經海軍政治工作部相關部門批準后,深入艦載機基地,與張超生前的戰友深入交談,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此外,作者還采訪了張超的老師、同學、鄰居及親人近百人次,對張超的父親張勝華的采訪更是有近30次。
跟一般報告文學有所不同,《逐夢海天》沒有刻意渲染英雄的傳奇色彩,而是以煙火氣息濃郁的平民化筆觸,深度挖掘了張超成長過程中的點滴瑣事,梳理張超性格養成的生活脈絡,用豐富鮮活、有血有肉的語言,把一位當代英雄的形象塑造得自然得體。作者通過合理的想象,以文學的“大愛”、強大的氣場和歷史的縱深感,寫出了張超身上平凡而璀璨的光芒。這樣的英雄,最接地氣。
張超說
“人民海軍想要飛向遠海大洋,就要有一群不畏風雨的雄鷹,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振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