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琛
《賣炭翁》是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24 課《唐詩二首》中的一首,與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同一課中出現。編者的意圖非常明晰,旨在通過這兩首詩歌的學習,讓學生感受詩中所描述的黑暗的、悲慘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博大的濟世情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它還強調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文本之間順暢對話,要能細讀文本。文本細讀與古詩詞自身的特點是非常契合的,只有細讀古詩詞,才能真正挖掘其意蘊,也能真正實現作者、作品、讀者三方的深入對話。
據此,首先細讀詩歌內容,圍繞“可憐”,教師指引學生通過不斷朗讀了解賣炭翁的悲慘故事;其次品讀詩句,解讀賣炭翁這個人物形象,挖掘詩歌背后隱藏的深意;然后細讀詩歌的表現技巧。對比的運用是《賣炭翁》這首詩的一個鮮明特色。這首詩有不同人物形象的對比,也有賣炭翁自身情況的對比。通過對比學生能看到賣炭翁艱苦生活,宮使的蠻橫跋扈,看到老百姓的無奈,社會的黑暗,詩歌的主題就更加突出明確了。合理的活動設計,能提升課堂效率,在細讀對比這一部分,讓學生比讀改文和原文,學生就更能認識到“對比”運用對表現詩歌主題的作用。最后,細讀輔助材料。輔助材料的呈現一來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視野,二來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當時的黑暗社會狀況及白居易同情受苦百姓的博大情懷。
1.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學生通過誦讀聽讀能把握文章感情基調,深入了解故事及人物形象。
3.學生通過比讀及拓展閱讀把握對比手法的運用,明確諷喻詩的特點。
1.熟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
2.閱讀相關的背景資料,了解白居易所處時代的社會狀況。
PPT:老公公穿羽絨服(請你猜字謎)
今天有點冷,老師看到好多同學都穿上了羽絨服。說到這個羽絨服呢,大家一起來猜一個關于它的字謎。看看能不能迅速猜出是什么字?(學生猜出“翁”字)翁什么意思?(學生答“老人”)同學們在學過的古詩文里面出現過不少“翁”字,大家還有印象嗎?(學生回答《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清平樂·村居》“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賣油翁》“賣油翁釋擔而立”等)從大家列舉的這些詩文里,我們看到的老人是閑適的、快樂的、驕傲的。今天要接觸到的老人,他不驕傲,不快樂,不閑適,當然更沒有羽絨服穿,讓我們一起走進白居易的《賣炭翁》。
板書:課題和作者
學情預估:學生的興趣因猜謎調動起來。謎底“翁”字能讓學生自然地對以前的積累有勾連,“羽絨服”這個謎面能讓學生把勾連的內容與要學習的主體對象進行對比,學生很容易進入到學習的情境中。
活動一:初步朗讀,整體把握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節奏。(PPT展示課文)
2.自評朗讀:根據(PPT)展示的問題,對朗讀進行自我評價。
(1)字音節奏是否讀得準確?
(2)感情基調是否處理得當?
學情預估:學生在朗讀樂府詩時候,節奏一般掌握得比較好,但是也較容易讀得歡快,和課文表現出的感情基調不相符合。
活動二:聽范讀,聽故事內容(PPT 展示聽范讀要求)
1.請同學們聽課文的范讀。注意聽準節奏,這也是一首敘事詩,想想你聽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學生聽課文范讀時候進入情境,教師引導下能把握這是一個讓人感覺悲傷的故事。)
2.比較自己朗讀和范讀。
3.請同學們復述故事。
明確:一個可憐的賣炭老人,到集市上賣炭,卻被太監強行低價買走。
教師帶著學生圍繞“可憐”來分析文本,讓學生更深刻理解賣炭翁的悲慘可憐。
示例:(板書)
工作辛苦(伐薪燒炭南山中)地點遙遠(伐薪燒炭南山中)
外貌老邁、壞境惡劣(滿面塵灰煙火色)
教師引導: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已經成為一個經典形象,為什么這個形象會如此經典,讓人印象深刻?
活動三:比較閱讀,分析對比
1.同學們齊讀修改后的原文。(PPT 展示)
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鬢角蒼蒼頭也白。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夢里常思生活好,心憂木炭怨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剛升,市南門外泥中歇。
前面兩人來是誰?宮中使者購物兒。
手捧文書宣皇命,扶車趕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又是紅紗又是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2.把改動的文章和原文進行對比,緊扣老翁的形象特點,寫下你的發現。
3.四人一小組進行交流討論:明確結論。
明確:原文多處運用對比手法,使行文更有表現力。
示例:
(1)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顏色的對比)
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花白,十個指頭就如烏炭一樣黑,頭發花白說明他年歲已高,十指烏黑說明燒炭的環境之惡劣,更加突出了老翁的蒼老和辛勞。
(2)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衣著和心理的對比)
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衣正單”,本該希望天暖,然而卻“愿天寒”,不是“埋怨”反而開心希望,突出了他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賣炭得錢”上,這是一種矛盾的不合常理的心理活動,更好地突出了老翁的命運悲慘的形象。
PPT(補充)白居易《觀刈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3)牛困人饑——翩翩兩騎(狀態的對比)
這邊是牛和人的困乏饑餓很疲憊,是輾冰轍,碾是“軋”的意思,沉重步履維艱,而“翩翩”表現的宮使的瀟灑輕松、盛氣凌人對比,突出了統治者和勞動者境遇的懸殊,對比中突出了階級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了老翁的悲慘的形象。
(4)一車炭,千余斤——半匹紅紗一丈綾(數字的對比)
炭是那么的重那么的多,可是換來的卻是一點點紅紗和綾布,根據唐史的記載,這個半匹紅紗一丈綾的價格只相當于一車炭的十分之一,這樣的懸殊,對比突出交易的不平等,突出突宮使掠奪的殘酷,也突出了在這種掠奪之下老翁的無奈和艱辛悲慘。
(5)老翁賣炭前充滿期待,被奪炭后的絕望(心情的自比)
學情預估:這個對比是學生在仔細分析文本之后,根據自己掌握的社會背景情況和合理想象得出的結論。賣炭老人歷盡辛苦的工作,期望這一車炭能解決家中的溫飽困難,在一車炭被掠奪后夢想破滅的絕望傷心就如在目前。
小結:找準對比點,包括對立物、矛盾點、變化點,通過多角度的對比更加鮮明的突出人物的形象特點,帶給讀者更大的震撼力,是賣炭翁成為了文學作品中不可忽視的經典形象的重要原因。
活動四:拓展閱讀白居易《買花》(展示PPT)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jiān)五束素。(即二十五匹帛)
上張幄(wò)幕庇,旁織笆籬護。(帷幕)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1.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清楚大意。
明確:這首詩敘寫長安貴族買牡丹花的場面,揭露了當時上層統治者奢侈豪華、揮金如土的腐朽生活。
2.請用“只是普通的花,卻______________。”這個句式來說話,分享詩歌的對比之處。
示例:
只是普通的花,卻值25 匹錦緞的價錢;
只是普通的花,卻要修帷幕籬笆保護;
只是普通的花,卻是十戶中等家庭的一年的賦稅。
3.圍繞表現手法和中心,將白居易的兩首詩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明確:白居易運用對比的藝術手法更鮮明深刻地諷喻了剝削和被剝削的矛盾。
追問:什么是諷喻詩?
(PPT 展示)諷喻詩是作者對世態人生等進行真知灼見的探索,或從正面作出評判,或從側面發出諷刺而撰寫的詩篇。
補充:白居易是“諷喻詩”概念最早提出者,也是諷喻詩創作積極的踐行者。在對比中見愛憎,平易中見精粹。對比,讓詩歌的諷喻性更強。
詩人通過《賣炭翁》,一詩,就表現了對統治者欺壓百姓的行徑的諷刺以及對人民的同情。
活動五:習作訓練
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著重探討了《賣炭翁》這首敘事詩諷喻詩的對比手法的運用。感受到對比手法對詩歌表現力不可忽視的作用。請同學們也來試試,圍繞著中心主旨,試著用對比的方法,用現代文改寫《賣炭翁》的部分內容。同學們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