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濤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駛入快車道,制度創新成果相繼推出并應用。長三角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是長三角公共服務領域的一項具有突破性的制度創新。國家不僅研制了適合一市三省的長三角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建立了一套統一的指標及其標準,而且多方協同開展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構建了多主體參與、集體性行動機制。這改變了過去各自監測、各自為政的局面,將為長三角地區協同擴大優質教育服務供給、率先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以及代表國家參與全球教育合作與競爭提供數據支撐和制度保證。
區域治理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問題。國家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不僅帶來人口與人才的便捷流動、加速流動,而且帶來區域之間教育發展協作需求的增長。在此背景下,為了促進區域教育協作,有必要建立健全監測評估信息提供機制。事實上,區域教育協同治理中往往存在著信息壁壘,行政區劃內部教育發展的“數據孤島”依然存在,區域教育協同中“數據割裂”的問題也廣泛存在,分頭零碎采集的數據如何轉化為良好教育治理工具的問題尚待解決。這意味著,衡量長三角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關鍵不在于教育數據采集的大體量,而在于建立成熟的監測評估制度,改變傳統數據的零散化、碎片化、靜態化,為區域教育協同提供充分有效信息支撐。
長三角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制度創新,一是旨在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體系優勢,把長三角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作為政府行為納入國家和一市三省教育發展規劃,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并依托區域內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機構的專業力量,以協同監測體系建設為著力點,健全區域教育現代化監測長效機制。二是結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落實、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深化,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引領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不論是上海、江蘇、浙江參與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還是上海市、江蘇省常州市、浙江省金華市、安徽省銅陵市被設為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均為長三角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制度創新提供了良好基礎。三是立足國家戰略,率先研制和應用長三角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著力推進基于監測評估結果的區域教育政策調適與創新,從而為全國其他區域開展教育協同監測提供經驗,為區域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發展、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雙向融合提供方向引導。長三角是我國一體化發展基礎較好、水平較高的區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擁有全國約1/4 的“雙一流”高校。在國家率先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構建統一的長三角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能夠為區域教育協作監測提供范例。在此意義上說,這是國家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
一是推動監測評估結果有效支持政府教育決策。支持教育決策是教育現代化監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監測、輕運用,重數據分析、輕政策調適,不利于持續推進教育現代化。沒有監測評估結果應用于政策調適的“臨門一腳”,監測評估數據轉化為決策證據的過程就沒有完成。監測評估結果運用于政府決策的機制建設,事關教育現代化大局全局。科學運用的核心是什么?是建立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分解機制、監測評估結果的反饋機制、長三角區域教育發展重點問題與難點問題協商機制,以及省域內建立相應的政府之間、政府與學校之間的協商推進機制,并通過落實相應的問責、整改、獎懲激勵機制,推動政府和學校主動履行各自職責,從而形成一種從上到下、充滿生機活力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新局面。
二是推動監測評估結果引導各級各類學校高質量發展。學校是教育現代化的細胞,各級各類學校高質量發展是長三角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關注每一位學習者,辦好每一所學校,是區域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念。引導各級各類學校高質量發展,除了發揮指標體系的導向作用外,基于監測評估結果的學校改進與激勵機制也是一條重要路徑。具體制度設計包括:基于不同類型學校達標程度及校際差異程度監測,建立必要的預警機制,促進學校建設與辦學標準完善,推動學校切實改進;逐步建立各級各類學校現代化案例的推薦機制、發布機制,交流總結典型經驗,并納入監測評估,引導學校特色發展、多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