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華,趙興淼,鄭永杰
(山東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金堤河是黃河下游的一條重要支流,為平原河道。干流自河南滑縣耿莊起,基本沿北金堤向東至河南臺前縣張莊閘入黃河,全長158.6 km。沿途有66 條支流匯入,集水面積5 047 km2,人口302 萬。流域呈狹長三角形,上寬下窄,東西長約200 km,涉及豫魯2 省5 市12 個縣,其中涉及聊城市莘縣和陽谷兩縣,流域面積約90 km2,27個村莊,人口1.46 萬。
金堤河干流山東莘縣高堤口村以上河段沒有堤防,為無堤行洪段,長78.6 km,全在河南省境內。高堤口以下為豫、魯兩省交叉河段,長80 km,河槽比較寬闊,右岸筑有南小堤80 km,左岸筑有北小堤23 km 及北金堤,屬有堤行洪。此區間內,沿途共有20 條支流匯入,全部位于南岸河南省境內,干流河道位于豫魯兩省邊界,兩省所屬耕地在金堤河干流沿線犬牙交錯。干流流經范縣、臺前兩縣約22 km,保護耕地4.47 萬hm2,線短而地多;流經山東省莘縣、陽谷縣58 km,保護耕地有0.9 萬hm2,線長而地少。兩省水利糾紛突出,給防洪排澇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是金堤河防洪的重點地段。另外,1951 年該流域下游被國務院批為黃河北金堤滯洪區,面積2 316 km2,涉及2 省7 縣,設計蓄滯洪水量27 億m3(黃河水20 億m3,金堤河內澇水7 億m3)。
金堤河流域地處中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降雨特點是時空分布不均,旱澇交替。主要成災暴雨的天氣系統大多為鋒面雨,雨區面積大,暴雨歷時一般為3 d,連續兩次降雨達7 d,歷時最長達9 d。據統計,流域內1 d 最大暴雨為300.2 mm,3 d 最大降雨量為354.6 mm,7 d 最大降雨量為450 mm。一般1 d 降雨量約占3 d 的60%以上;3 d最大降雨量出現在7 d 雨量中前部的約各占統計雨次的40%,位于后部的約占20%。流域內一般為同時降雨,但雨量分布極不均勻,較大降雨的中心雨區多偏于上游,約占雨次的83%。
本流域為狹長三角地帶,上寬下窄,地勢平緩,支流源短而干流長,洪水演進至下游所形成的洪水過程較為漫長,歷時較長,一次洪水歷時一般在8 d 以上,兩次降雨洪水歷時可達13 d。1963年8 月發生的洪水,張莊站洪峰流量為753 m3/s,洪水總量6.5 億m3,歷時達22 d。
1)防洪除澇工程現狀。聊城市金堤河流域沿干流兩岸間或分布,共計90 km2,基本沒有支流匯入。濮陽市金堤河流域面上除澇靠31 條排水溝直接排入金堤河,其中超過和接近100 km2的有12 條。1995—2001 年金堤河干流五爺廟至張莊閘段按三年一遇除澇、二十年一遇防洪的標準進行了治理,各支溝的入河條件較治理前得到了顯著改善,匯流速度明顯加快,金堤河干流下游防洪壓力明顯加大。
2)防洪除澇工程存在的問題。金堤河洪澇水采用高水高排的運行方式,下游水位大幅度抬高,而下游堤防加培工程未安排支溝口防洪閘及提排站建設,致使下游流域澇水無法排泄,汛期下游近4.67 萬hm2耕地和60 余萬人口受到內澇的嚴重威脅。由于黃河河槽不斷淤高,張莊閘自流排水日趨困難。據黃委勘測規劃設計院推算,在黃河汛期常見流量2 000 m3/s 情況下,張莊閘處黃河水位達43.22 m,閘后金堤河水深達6.22 m,金堤河三年一遇澇水已不能自流入黃。如遭遇黃河更高水位頂托,金堤河洪澇水入黃更加困難。
由于受極端天氣影響,2021 年黃河支流金堤河出現2010 年以來最大洪水,持續超警戒水位運行20 余天。9 月30 日,省水利廳緊急派遣防汛專家組趕赴現場對聊城金堤河防汛工作進行技術支撐。此時金堤河已超警運行數日,范縣站洪峰流量達339 m3/s,李臺明堤站洪水位44.5 m,超警戒水位(43.44 m)1.06 m,張秋站洪水位43.48 m,超警戒水位(42.64 m)0.84 m。雖然張莊入黃閘已開啟泄洪,最大流量可達240 m3/s,同時張莊提排站滿負荷運行,提排流量104 m3/s,但張秋站水位仍在持續上漲。
專家組抵達金堤河后及時掌握汛情、了解工作部署以及人員撤退轉移方案等,提出防汛技術建議,協助開展險情應急處置等工作。駐守期間,專家組每天根據汛情信息,及時研判防汛形勢、研究防汛對策,每日兩次向水利廳匯報汛情信息及防汛工作情況,及時提出工作建議,為領導提供了準確、及時、可靠的決策依據,對金堤河抗洪搶險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次應對洪水過程中,聊城市各級有關部門強化協調聯動,市縣防指建立了聯合值班值守機制,組織應急、水利、氣象、消防等部門和專家進駐各級應急指揮中心,實時掌握雨、水情、工情、險情,及時會商研判,提出處置意見,確保了統一行動、統籌調度、高效處置。汛期嚴格執行領導帶班和24 h 值班值守,安排人員24 h 不間斷巡堤查險,搶險隊伍隨時待命,全力加強防守值守。對堤防缺口處進行封堵并加強薄弱段的巡查。現場備足備齊防汛搶險物資,特別在搶險作業空間狹窄的臨村堤段增加搶險料物的儲備。
由于金堤河地處山東省、河南省邊界,又是黃河北金堤滯洪區內的一條入黃河道,所以金堤河的各個防洪工程,入黃張莊閘由濮陽黃河河務局管理,張莊提排站由濮陽臺前縣水利局管理,北金堤沿線穿堤涵閘分別由莘縣、陽谷河務局管理。針對各防洪工程分屬不同省份和部門管理的現狀,以及金堤河洪水與黃河行洪沖突的矛盾,應對洪水的過程中,通過加強黃河河務局、河南臺前縣水利局、各縣市防指部門間的協調溝通,及時互通汛情信息,協同調度張莊閘和提排站以最大限度提泄洪水,減輕了金堤河抗洪搶險壓力。
10 月2 日,受黃河高水位頂托影響,張莊閘被迫關閉、張莊提排站提排流量由104 m3/s 降至50 m3/s,導致金堤河水位快速回漲,直接威脅莘縣、陽谷兩縣沿河7 368 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專家組及時向省水利廳匯報有關情況,并提出調度建議。10 月3 日,經省水利廳多方溝通、協調,洪水經泄、提、排,有效減緩了水位上漲速度。張秋站水位達到44.01 m 后(超警戒水位1.37 m),開始緩慢下降,緩解了堤防防守壓力。
本次洪水應對過程中,在全面掌握河道、堤防、閘、泵站、涵洞等工程現狀和運用條件的基礎上,統籌考慮金堤河各項工程防洪能力,統籌考慮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科學調度水利工程,通過跨省、跨部門多方協調、溝通,采取泄洪閘、提排站、沿岸穿堤涵閘等防洪工程聯合調度措施,充分發揮了金堤河防洪工程體系的作用。
受黃河高水位頂托,金堤河洪水下泄緩慢,導致堤防長期遭受洪水浸泡,為確保沿河群眾生命安全,10 月3 日,陽谷縣啟動了金堤河北小堤圍堰內群眾撤離工作。此前,金堤河沿線各鎮街均制定了受災群眾轉移安置方案。為把撤退轉移方案做細、做實,并隨時做好撤退轉移準備,又進一步明確了每戶村民的安置地點、安置方式、轉移線路、責任人員、交通工具、生活保障和防疫措施等具體事宜。為確保撤退轉移方案落到實處,撤離工作層層落實、落細,責任到位、到人。市防指組織移動、聯通、電信等通信公司發送短信提醒,確保撤退轉移信息傳遞到戶、到人,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金堤河圍堰內陽谷縣李臺鎮、金斗營鎮2鎮、14 個行政村、2 288 戶、5 066 人全部安全轉移。轉移安置后,加強了安置點管理,防止轉移群眾擅自返回家中發生意外,并要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救災工作,嚴格落實防控措施。本次撤離轉移做到了轉移安置人員有飯吃、有水喝、有住所、有醫處,確保了社會大局穩定。
聊城市市級防汛體系較為完備,縣級以下尤其鄉村級防汛體系較為薄弱,在預測預警、機構人員、視頻會商、指揮調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專業技術人員少,基層防汛工作人員往往需兼顧鄉鎮的其他工作,部分防汛負責人員業務水平與上級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氣象年景總體偏差,給水旱災害防御工作帶來更大挑戰。現有水利工程還存有短板,應急響應體系有待健全,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需進一步提升。
雖然各鄉鎮、街道搶險隊伍有一定的數量,但普遍缺乏專業搶險知識和技能訓練,專業抗洪搶險專家型人才較為欠缺,外出培訓學習機會較少,實戰能力薄弱,對現有的一些設備操作使用不熟練,難以滿足新形勢下防汛搶險工作需求。
各級水旱災害防御大多重工作輕宣傳,防災減災宣傳力度較弱,宣傳渠道單一,在防汛知識普及、自救能力提升、典型宣傳報道、工作亮點挖掘等方面力度不夠,需進一步加強。
水旱災害防御是防汛減災工作的重中之重,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遭受嚴重水旱災害時,省市各級財政部門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實落實責任,增加防汛抗旱資金投入,為持續做好全省水旱災害防御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建議加大對財政困難的縣、鄉防汛資金的投入力度,并列支專項資金,用于遭受嚴重水旱災害的市縣開展防汛抗洪搶險。補助費專款專用,要加強對監督管理,確保資金安全、規范、有效。
水旱災害防御資金主要用于防汛抗洪搶險、應急度汛、水利工程設施水毀修復、水文測報設施設備修復、防汛通訊設施修復、搶險應急物資及設備購置、蓄滯洪區群眾安全轉移等。同時,省、市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購置的防汛抗旱物資和設備、設施的管理。
通過增加資金投入,使雨量監測站、水位站、氣象站、無線預警廣播站等平臺、站點得到及時維護和系統升級,提升全省水文基礎能力、雨水情與水資源監測信息化建設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省、市水旱災害防御信息化、科技化水平。
強化上下聯動、協調配合,指導建立地方水文、水利部門水旱災害防御協作模式和平臺,統籌雨情、水情、旱情調度,強化水旱災害防御專家管理。
加強基層防汛體系建設,切實提高基層防汛能力。全面建立和完善以鄉鎮政府防汛指揮部為單位,以行政村、社區防汛工作組為單元,以自然村、居民區等責任區為網格的基層防汛組織體系。每年汛期前對參加防汛工作的鄉鎮、村級防汛責任人進行崗位培訓。培訓中,要立足當地實際,突出防汛工作重點,切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全面建立快速響應機制。水利、氣象、國土資源等部門要加強雨情、水情、風情及地質災害等監測和預測預報,并利用電話和短信群發、廣播等系統,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
進一步完善基層現有視頻會商系統,配備必要裝備設施,開展培訓演練,形成基層防汛搶險救災的骨干力量。各行政村(社區)應組建防汛搶險小分隊,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工程搶險、救生、醫療救助、恢復重建、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搶險救援和抗災救災的整體能力。
積極推進水利防汛搶險隊伍專業化建設,著重加強力量編成、人員構成、任務編組、職責分工和裝備配備等方面的建設,并優化人員結構,保持隊伍年輕化。通過加強業務培訓,提高人員專業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增強技術力量,提高各級專業搶險隊伍業務技能。
充分利用防汛搶險訓練場進行系統性、常態化訓練、演練,同時,廣泛開展市縣區兩級聯訓聯練。通過演練,進一步提升防汛應急搶險能力,檢驗防汛搶險隊伍實戰水平,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沖得上、打得響。
強化防汛工作人員防汛意識的同時,注重防汛知識宣傳工作。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通過制作宣傳冊、開展群眾性專題活動等多種途徑,向群眾宣傳防汛抗災法律法規、普及防汛避難知識。通過發放明白卡、制作轉移線路圖、設置必要的警示和指示標志,進一步增強群眾的防汛意識,提高群眾的防汛避災自救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