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偉,伍巍茜
(1.山東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南 250011;2.濟南黃河河務局,山東 濟南 250032)
為加強河道法治化監管,維護良好生態環境,濟南黃河河務局積極探索建立河湖監管新機制、新模式,聯合市河長辦、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和城鄉水務局建立了河湖監管“五項機制”,形成執法合力,查處了若干破壞黃河生態環境、防洪工程、水事治安秩序等違法行為,筑牢河湖安全屏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黃河濟南段上起平陰縣東阿鎮后姜溝,下至濟陽區仁風鎮老桑家渡,流經平陰、長清、槐蔭、天橋、起步區、歷城、高新、章丘、濟陽9 個區(縣),境內河道長183.35 km,各類堤防長188 km。由于河道逐年淤積抬高,形成典型的“二級懸河”,河床普遍高于兩岸地面4~6 m,設防水位高出兩岸地面8~12 m,防洪壓力巨大。河道上寬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槐蔭區北店子以上河段右岸為長平灘區,河寬5~10 km;北店子以下河段為受工程控制的彎曲性窄河道,河寬0.5~2 km,最窄處僅444 m。全段有險工23 處,控導工程51 處;水閘18 座,其中引黃水閘11 座;各類橋梁30座,其中浮橋17 座,鐵路橋3 座,公路橋10 座,另有5 座大橋正在建設。灘區總面積441.09 km2,其中耕地2.37 萬hm2,灘區內居住人口12.73 萬;長平灘區面積330.22 km2,占灘區總面積的77%。濟南黃河河道堤線長、河床高、河道變化大、工程多、涉河項目多,河道監管任務繁重、情況復雜,管理難度大。
濟南黃河河務局與濟南市河長辦聯合建立河湖監管長效保護機制,共同印發《關于加強濟南黃河流域河湖監管長效保護工作方案》,構建了務實高效的監管體系和以聯席會議機制、聯合聯動機制、聯審聯批機制為內容管控機制,建立黨政負責、部門聯動、各方參與、層層落實的河湖監管保護格局,形成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長效機制。自機制建立以來,堅持共同開展聯合巡查、聯合執法,開展黃河清違整治專項行動、水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等,對河道內的“四亂”問題進行排查、認定。河湖監管長效保護機制的建立,有力維護了河道正常水事秩序,保護了黃河良好生態環境。
濟南黃河河務局與濟南市公安局聯合建立黃河河道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聯勤聯動工作機制,共同印發《濟南黃河河道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聯勤聯動工作機制》,搭建信息溝通渠道。聯勤聯動機制建立后,實現了對黃河堤防動態監控,形成防范、打擊違法犯罪合力,破解歷史遺留執法難題,有力提升了水政執法水平。
濟南黃河河務局與濟南市檢察院聯合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協作配合工作機制,共同印發了《關于建立濟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協作配合機制的意見》,建立了聯合巡查制度、調查取證協作制度、重點督辦和專項整治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建立章丘、濟陽、槐蔭檢察工作站(室)3 處,配合河長辦、地方政府拆除歷史遺留建筑累計2 000 m2,將河灘內一處村莊全部搬離,徹底解決了該河段臟、亂、差的面貌。生態保護治理協作配合工作機制的建立,充分發揮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構建了“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模式,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各項工作有效落實。
濟南黃河河務局與市中院共同印發《關于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司法保障服務的工作機制》,構建辦案協調機制,實行案件集中管轄,促進糾紛多元化解。該機制建立以來,濟南黃河沿線共設立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黃河巡回法庭和平陰縣、天橋區、歷城區、濟陽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黃河巡回法庭等,建立法官工作室(站)3 處、司法修復基地1 處,共審理4 件涉及黃河案件,實現了涉黃河流域環境資源案件刑事、行政、民事案件“三審合一”,提升了黃河流域司法保護的整體效能。
濟南黃河河務局與濟南市城鄉水務局建立了流域與區域水行政聯合執法機制,共同印發《建立濟南黃河流域與區域水行政聯合執法機制工作方案》,構建日常聯絡會商機制、聯合執法機制、案件移送機制和交流合作機制。雙方針對黃河濟南市區段以及支流玉符河流域內水資源保護、水土保持、水工程保護等,定期開展聯合巡查、聯合執法行動,嚴厲打擊涉水、涉河違法行為,確保了河道暢通,維護了轄區良好水事秩序。
“五項機制”落實力度不夠大,配合不夠密切,效能發揮不充分,不同單位之間信息交換和共享存在滯后性,缺乏統一平臺,尚未完全建立行刑銜接制度,各部門間配合還需進一步加強。
流域與行政區域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事權不清與關系不順的問題,存在一定程度推諉、扯皮的現象,影響了水事違法行為快速、有力、有效查處,黃河一線執法環境需進一步改善,“執法難”的現象仍然存在。
黃河灘區“清四亂”存在認定標準和清理整治標準需進一步明確的問題,影響了河湖監管長效保護機制有效實施。黃河灘區情況復雜,特別是長平灘區面積大、灘區內人口多、群眾經濟生活行為多,加之灘區近40 年未發生過漫灘,群眾水患意識淡薄。灘內存在的農田種植、搬遷遺留、扶貧項目、魚塘大棚、家庭養殖、企業廠房、唯一住房等需進一步使用統一的認定標準進行界定和清理整治。
落實定期聯席會商制度,探索建立交流平臺,發現涉及相關單位(部門)或者超出本單位職權范圍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及時進行通報和移交,提高水行政執法效率,確保聯合執法機制發揮實效。
推動建立流域與區域建立水行政聯合執法協作聯動相應制度,重點聚焦上下游、左右岸執法難點焦點問題,著力于流域與區域相互間協調配合,形成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協作的協同保護機制,明晰事權,明確職責,快速、高效處置各類涉黃河違法行為。
相關執法單位(部門)共同研究制定重大、應急突發事件協同處置工作預案,構建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機制,對重大、應急突發事件的處置實行統一領導、統一組織、快速反應、協同應對。出臺省級符合黃河灘區實際的“四亂”問題認定和清理整治規范標準,推動河湖“清四亂”規范化、常態化。
建立健全跨區域、跨部門水行政聯合執法機制,對形成黃河流域水行政執法合力、嚴厲打擊各類水事違法行為、維護黃河良好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濟南黃河河務局應在堅持完善河湖監管“五項機制”基礎上,根據管理現狀和需求,與其他相關涉河職能部門建立并落實水行政聯合執法機制,依法加強黃河保護治理,為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深入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