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林,付延東
(濟南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巨野河是濟南市重要的市級河流,位于歷城、高新和章丘三區境內,有東、西巨野河兩條支流,河道發源于西營街道拔槊泉、飲馬泉,自南向北流動,在章丘區龍山街道流入杜張水庫,出杜張水庫后,在高新區臨港街道鴨旺口村匯入小清河,全長48.5 km,流域面積260 km2,是小清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巨野河狼貓山水庫以上河道窄淺深邃,泉眼眾多,常年水流湍急,20 世紀60 年代初修建狼貓山水庫后,泉水豐沛的河流源頭被攔腰截斷,中、下游大部分河段淪為季節性河流,除汛期以外長期無水,河底及兩岸雜草叢生,河道整體水量不足。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巨野河流域淺層地表水位為35 m 左右,除個別地區外,全流域淺水井幾近全部干涸,依靠深水井進行灌溉成本升高,水澆地面積大幅萎縮,影響巨野河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長久穩定。
為進一步健全河湖及水利工程管護制度,加強管護工作,2020 年,根據《山東省河湖管理范圍和水利工程管理與保護范圍劃界確權工作技術指南》,濟南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濟南市省市級河湖和水庫大壩管理(保護)范圍劃定的通知》,對包括巨野河在內的29 條(座)省、市級河湖及水庫大壩管理(保護)范圍進行了劃定,并且河道沿線埋設界碑界樁,設置河長公示牌。目前,巨野河已經完成全河段的管理范圍劃界工作,但土地確權工作尚未開展,權屬不明、責任不清,不僅給水利部門和沿河鎮街之間造成一定的矛盾,也給沿河建設項目審批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只有明確責、權、利,才能充分發揮水利部門的職能作用。
2017 年,濟南市開展了“清河行動”,針對河道岸線內的違法建筑物、養殖場及違法種植、圍墾、垃圾傾倒等活動進行了全面清理。但現狀調查發現,垃圾傾倒、零星種植、建筑垃圾侵占河道等違法活動仍時有發生,鑒于巨野河岸線較長,若不及時發現和清理,極易造成較大影響。
1)農村生活污染。巨野河沿線村莊眾多,村民環保意識不足,洗滌污水、廚房污水等隨意排入附近溝渠,最終隨雨水沖刷進入巨野河中,污染河流水質。另外,村莊垃圾收集系統簡陋,衛生狀況較差,垃圾隨意堆放,易隨降雨進入河流,直接污染河流水質。
2)農業面源污染。巨野河兩岸多為農田,主要種植作物包括玉米、小麥等,為提高農作物產量,農藥、化肥施用量較多,氮、磷排放量大,殘留物通過地表徑流進入河道,影響河道水質。
依據《濟南市水環境功能區劃》(2016 年)的內容,巨野河自狼貓山水庫大壩至杜張水庫段,執行地表水Ⅳ類標準;杜張水庫至入小清河口段執行地表水Ⅴ類標準,目前巨野河水質均達到該標準。但河道沿線水文站點布設較少,除杜張水庫外,僅經十東路橋和張越家村各布置1 處,導致水環境安全監測能力有限,涉水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應對能力不足。
1)水體自凈能力差。巨野河屬季節性河流,狼貓山水庫攔截上游來水,加之近年來山東半島氣候干旱,導致部分河段少水甚至無水,水體流通性差,不利于水體自凈,水域納污總量減少。
2)生物多樣性單一。河道內主要水生植物為水草、蘆葦,部分水域出現綠藻漂浮情況;水生動植物較少,生物鏈不完整,生物多樣性單一。
1)河道防洪標準不達標。巨野河承擔著濟南東部防洪、排澇的重要作用,同時兼顧灌溉、生態用水、景觀娛樂等多重功能。2020 年,巨野河防洪治理工程歷城區唐王街道段開工建設,河段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擴挖疏浚7.415 km,同時新建兩側護岸和防汛道路。但未進行全河道治理,目前超過一半的河段長度,達不到巨野河50 年一遇設計防洪標準,強降雨來臨時將給沿河居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威脅。
2)非工程措施有待完善。雖然,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相繼印發《濟南市城市防洪應急預案》和《濟南市防汛應急預案》,濟南高新區也組織編制《濟南市高新區小清河、巨野河、楊家河等9 條河道2021 年防御洪水方案》,但缺少對洪水防御方案的宣傳、培訓和演練,不利于對河流災害提前做出預防措施。
巨野河沿線防汛道路不連續,給日常巡查監管增加困難。河道視頻監控設備較少,監控范圍存在局限性,不能對河道重要部位實時監測。
1)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紅線。開展河道沿岸全民節水行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方式大力宣傳節水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加強節水用具推廣,同時全面實行階梯式水價,引導居民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活用水方式。
2)建設補水工程,增加河道水量。西巨野河污水處理廠一期實際處理規模為0.8 萬m3/d,二期設計處理規模為2 萬m3/d,通過新建提水泵站,沿河道鋪設管道至經十東路北側,沿線布設出水口,利用處理后的中水對巨野河道進行生態補水。通過新建加壓泵站和供水管道將東湖、白云、杜張、狼貓山4 座水庫聯合起來,工程調水總量為9 470 萬m3/a,最大日調水量40 萬m3,調水后通過泵站可向巨野河生態補水916 萬m3/a。
1)嚴格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根據巨野河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確定的岸線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開發利用區,提出分區管理要求,禁止不符合河道岸線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同時,河道沿線發生變化較大處,河道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應及時按需修編。
2)加強水域岸線巡查。建立河道日常監管巡查制度,明確河道巡查內容,強化日常巡查及管理,對涉河違法違規行為和工程隱患早發現、早處理。依法嚴禁涉河違法活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良好的河道管理秩序。
3)嚴格河道管理范圍內穿河、跨河建筑物、線纜及設施的審批管理。加強涉河在建項目事中、事后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及監管水平,對于不合法的建設項目,實施整改或清退,對于未辦理審批手續的建設項目,責令補辦相關審批手續。
1)農村生活垃圾整治。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村鎮環境衛生“監管一體、收集一體、轉運一體、處置一體”的四位一體長效保潔機制,構建“一個部門統籌、一條線管理、屬地負責、以塊為主”的村鎮環境衛生管理體系。加大垃圾分類處理的宣傳工作,普集垃圾分類知識,積極引導居民參與其中。同時,加強壓縮式垃圾站、垃圾清運隊伍的建設,對垃圾中轉、收集、處理等全過程加強監督管理。
2)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積極鼓勵和引導巨野河流域內的農民施用配方肥、緩控釋肥和商品有機肥,并且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逐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推廣農藥減量化和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秸桿、清潔地膜及廢棄殘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減少化肥、農藥、農業廢棄物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
加強河道水文、水質監測,提高監測頻率,水務部門定期組織開展巨野河突發水污染事故聯合應急演練,提高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和處置能力。
為及時掌握巨野河支流入河水質、水量狀況,結合河道流域環境安全防控體系建設的實施,在支流入河口上游300 m 處設置常規水質監測斷面,監測頻率為每個月1 次。
1)增加河道生物多樣性。結合實際情況增設人工景觀、棧道、小品、橋梁等,打造河道周邊環境,美化優化河道。植物配置上將喬、灌、草有機結合,建成各具特色的植物群落。
2)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積極維護河道生態健康的單位及個人進行獎勵,對破壞河道生態健康的行為進行懲罰;明確分管段河流水質保護要求,制定年度水質考核目標,按照“治理者受益、污染者賠償”的原則,由下游區對達到年度水質考核目標且比上年有所改善的上游區進行補償,由考核指標比上年惡化的上游區對下游區進行賠償。
1)工程措施建設。通過實地勘查測量,復核現狀河道行洪能力,對低于50 年一遇的河段進行清淤擴挖,使其滿足設計防洪標準。根據河道現狀情況,對東小龍堂村以南河段、世紀大道至杜張水庫段、杜張水庫至全節河村段、陳家嶺村至入清口段進行防洪達標治理,共計22.7 km。
2)非工程措施建設。濟南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對洪水防御方案的宣傳和培訓工作,定期組織水旱災害防御演練,制定超標準洪水應急預案,提高抵御水旱災害的能力。
1)防汛道路建設。局部河段利用現狀道路,城區段結合規劃市政道路建設。狼貓山水庫至經十東路段在河道左岸設置防汛路;經十東路至膠濟鐵路段結合周邊現狀及規劃道路建設,局部進行串聯即可;膠濟鐵路至杜張水庫段在河道右岸設置防汛路;杜張水庫至入清口段兩岸均設置防汛路,規劃防汛路總計約80 km。
2)河道日常管理。充分利用濟南智慧水務(一期)項目建設的河長制管理系統、防汛抗旱指揮管理系統、污水管理系統、水務工程大數據中心平臺等,以此加強河道監管。同時,河道沿線重點部位多布設視頻監控設施,形成完善的河道監控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