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丹
朗讀,是一種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造性活動。它是閱讀的起點,是感知文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發現這樣的情況,即很多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了字、詞、句的剖析和思想情感的引導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朗讀訓練,使得朗讀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要想提高整體教學實效,教師就必須將朗讀教學放在重要位置,并且加以有效實踐,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夯實基礎。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從哪些方面入手,達到上述目標呢?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初中語文朗讀訓練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使學生在興趣的帶動下積極參與朗讀訓練,并從中切實體會到朗讀的魅力,從而更加喜歡朗讀、熱愛朗讀,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呢?教師可以從教學環境入手,為學生打造優質的朗讀環境,吸引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以取得更加顯著的朗讀訓練效果。
例如,教師要提前挑選經典朗讀作品,如《皇帝的新裝》《黃河頌》等,使學生沉浸在繪聲繪色的朗讀環境中,這樣如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產生了興趣。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體驗,教師還為學生準備了相應的純音樂,給學生播放,使學生隨著樂曲的節奏親身試驗。可以發現的是,學生積極投入,反復揣摩,并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在朗讀時,好像每個字、每句話都深入內心,主人公此時時刻的心情令人感同身受……”以這樣的方式實施教學,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語文朗讀的興趣。
在親身體驗中,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全身心融入其中,在朗讀中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把握,并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朗讀能力,讓學生在不斷朗讀中提高語文素養。
新課標明確提到:“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就充分說明了,初中語文朗讀訓練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帶著感情朗讀課文。和常規朗讀不同的是,有感情地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意思。為了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師有必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進行示范朗讀。在示范朗讀后,學生對課文有更加準確的理解,尋找朗讀的方向,學會如何朗讀。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這一課的時候,教師緊扣課文特點,借助信息化設備,展示與課文內容相契合的圖片與音樂,由此展開示范朗讀,使學生獲得更加真切的體會。示范朗讀結束后,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朗讀節奏、停頓等進行試讀,以此鍛煉自身的朗讀能力。當然,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圖片,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推動對課文的理解,使朗讀效果更加顯著。顯而易見,示范朗讀在初中語文朗讀訓練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為該階段學生的各項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通常無法深刻把握課文內涵,如若一味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可能無法達成預期的目標。
此時,范讀就顯得尤為必要了,教師可以在范讀的過程中創設情境,使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感知課文內涵與魅力,進而萌生恰當的情感,真正地實現帶著情感朗讀。
朗讀并非簡單的有聲朗讀,而是要在發聲朗讀中思考,加強朗讀和思考之間的有機融合,發現朗讀中的問題,并加以思考、分析以及解決。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指的是學習而不思考,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更加危險。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疑惑朗讀,深化學生的朗讀體會。
例如,在教學《背影》這一課的時候,文中寫道:“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心里很輕松似的。”這句話運用了“一股腦兒”一詞,說明了父親當時是高興的,但高興只是因為給“我”買到了橘子,父親的心頭實際上是不輕松的。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老境卻如此頹唐,“我”也將要離他遠去,興從何來呢?因此,作者后面寫道“心里很輕松似的”,其中的“似的”可以看出父親并不是真正的輕松。
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著重突破上述語句,認真傾聽學生的看法,并及時指出學生的短板、不足,并加以有效指導,使學生精準體會“父親”復雜的情緒,思索作者當時的心情。
朗讀的形式豐富多樣,較為常見的有自由讀、個別讀、分角色朗讀等。在初中語文朗讀訓練中,教師要緊扣具體教學的內容,靈活地選用不同的朗讀形式,促使學生主動投入訓練。和常規的朗讀相比,這樣更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并達到訓練學生朗讀能力的目的。
例如,就自由讀來說,讓學生自由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調節語速、語調以及情感投入,不會被他人影響。如《中國石拱橋》這一課,由教師進行朗讀提示,隨后將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朗讀,感知作者傳達的思想情感;就個別讀來說,它較為適用故事性課文的朗讀,如《回憶我的母親》這一課,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認真聆聽,了解學生對文本的掌握情況。當朗讀結束后,就可以將學生的問題指出來,幫助學生改正;就分角色朗讀來說,它要求學生完全進入狀態,結合主人公的性格、特點進行朗讀,表達主人公的情感、再現文本場景,如《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課,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合理劃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朗讀,展現出課文描繪的情景。
總的來說,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選擇朗讀形式,為學生設計更契合于課文的朗讀活動,以此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和熱情,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情緒,這樣最終的效果會事半功倍。
教學評價是課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良好的評價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長處和不足,在改進不足的同時發揚長處;另一方面,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優化,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于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來說,這點也不例外。教師要注重評價環節,并加以健全、完善,促使學生不斷進步、提升。
例如,教學《三峽》這一課,該文文篇雖小,但卻展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奇麗、無限壯觀的景象。在朗讀這類文章時,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彰顯文中具體的景色特點,帶著情感進行朗讀,突出作者語言文字的張力,給聽者帶來更加深刻的感悟。在評價環節,教師既要注重學生的發音,還要檢驗學生在朗讀時是否精準把握節奏,是否能夠通過改變語音、語調的方式來表達對祖國河山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將成績作為判斷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忽視對學生朗讀的評價,而是要健全評價體系,從學生的朗讀過程、朗讀節奏等多個方面入手,使學生從朗讀中獲得成就感和喜悅感,深刻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進而在朗讀中有更高的投入度。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朗讀訓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朗讀能力,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語文教師是學生學習、成長道路中的引路人,更要認識到朗讀訓練的價值,并且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加以落實,努力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提高朗讀訓練的質量和效率,讓學生讀出精彩、讀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