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墨雪
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回憶性散文的占比很高,由此可見,這一獨特文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十分重要。但是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因為這一文體所蘊含情感的往復性以及語言的含蓄性,給閱讀帶來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這些散文的時候,不能做到僅僅抓住回憶性散文的主要思想區開展教學,僅僅按照教學參考書的要求和分析去照本宣科,這樣一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就失去了教師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寫作意圖背道而馳,學生容易得到不正確的信息,就會導致教學事故的發生。我們要回歸教學的初心,思考回憶性散文的本質和初心是什么?如何在課堂上抓住其本質,從而到達作者思想精髓?只有抓住了文章的兩個“我”,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給讀者的思想情感。
一般情況下,只要是以第一人稱寫的回憶性散文,基本上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版本,去敘寫自己在社會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抒情和紀實是回憶性散文的特點。作者在回憶自己所經歷的事情的時候,大多是當下的口氣,也就是站在今天的立場去關照昨天的事情,細細的品味過去的人和事,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文章中會出現一個是今天的“我”和一個過去的“我”,這樣的局面。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人物和事情的態度有時候是前后一致的,有時候是前后矛盾的,甚至會出現很大的反差。當出現兩個“我”的情感落差很大時,兩種“我之情”就會背離,其情感張力就會越來越大。
所以,在閱讀回憶性散文的時候,我們既要關注今日當下的我在此時此刻發出的感受,也就是作者寫作時的對事物的新的感受;也要關注昔日過去的我在參與事件時候的感受,我們可以稱為那時那地的感受。力爭引導學生在比較和把玩中分析其矛盾之處,從而促使學生真正進入回憶性散文豐盈的情感世界中。
這篇文章寫于1925 年,是朱自清回憶的自己八年前的事情。這個時候朱自清正在北京大學學習,在得到消息獲知自己的祖母去世后,從北京回家在徐州和父親回合后然后一起去揚州告別祖母。在祖母的喪事完成之后,朱自清需要再回到北京繼續學業,而父親是要到南京謀職,這個時候,朱自清和父親在浦口分別的時候,當父親上火車之前,不顧自己年齡大了,身體不方便的因素,翻越鐵道去給兒子買橘子,這使得朱自清很是感動,感到了偉大的父愛。大多數教師把這里的理解為父親對兒子的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恩這一點上,仔細從兩個“我”的角度去解讀這一問題,我們就會得到一個全新的答案。昔日的我看到父親和腳夫搬運行李談價錢的時候,覺得自己的父親說話不太漂亮,當父親叮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的時候,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時光,斑駁了歲月,也溫柔了我們的內心。現如今,當今天的我再回首審視20 年前的父親時,心中滿是感激和感動。于是,他在1947 年7 月1 日答《文藝知識》編者問的時候道出了自己當時的寫作動機:“作者朱自清之所以寫《背影》在于引用了父親回信中的那句話。當我讀了父親寫給我的信之后,淚流泉涌,我的父親關心我的地方很多,尤其是文章中的寫父親買橘子的時候,現在想起來如同眼前,這是文章的寫實部分。”朱自清引用的那就話就是“我身體平安,疼痛的厲害,感覺自己大去之期不遠了。”這句話觸動了作者內心柔軟的部分,想起了和父親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由此可見,今日之我和昔日之我面對父親的時候,產生了很大的情感落差。而不同的情感表現正是因為時間的先后導致認知水平的變化。所以,我們閱讀回憶性散文的時候,要時刻引導學生關注今日之我和昔日之我對待人物的不同情感,這比單純的領著學生去解讀對人物的感情要深刻得多。
我們在對文本進行分析的時候,要學會運用“比較還原法”,也就是矛盾分析法。我們對文本進行還原只是為了把原生狀態和形象之間的差別揭示出來,從而使這種差別構成矛盾,然后對這一矛盾加以分析,并不是為了去遮蔽這一矛盾。
我們再來看《背影》這篇回憶性散文,主要講述了朱自清去北京大學讀書,父親親自送他去浦口火車站,并步履蹣跚的給他買橘子的情境,給作者印象最深的是父親在月臺上爬上爬下的艱難動作,由此留下的背影。朱自清用自己簡樸的言語,把偉大的父愛表現得是那么細膩,令我們深深的感動著。這是從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父愛。那么現實生活中朱自清和父親的關系如何?我們從這篇回憶性散文的字里行間還是能夠品味出他們之間的矛盾的:一是在過去我看到父親和腳夫談論價錢那不是很漂亮的語言,需要自己去糾正;二是今天我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是多么的過分,父親叮囑我路上小心,又囑咐茶坊好好照顧自己,覺得父親是那么的啰嗦,認為茶房是只認錢的,托茶房是多余之舉,而且像我這樣的大人,難道還不能自理嗎?今天的朱自清才真正的明白,自己當時是小聰明,從文章中我們細細分析這里的“聰明”顯然說的是反話,就是說自己太糊涂了,自己并沒有真正理解當時父親的用心良苦,這足以說明我當時年少,心智不夠成熟。三是最近這兩年來,父親終于忘掉了自己的不懂事,細細品味現在我的不好之處能夠觸動父親大怒,主要是一件家庭內的一件小事。這件小事是什么,雖然在文章中作者沒有明確的寫出來,但是我們研究有關的文獻會發現,主要是作者對父親娶姨太太這件事是不滿意的,這也是造成父子不合的真正原因。再一個原因就是父親沒有征得自己同意就自作主張的把自己在揚州任教的工資提出來,挪作家用,所以作者就一怒之下離開了自己多年的家鄉,到外地去任教。我們來分析這兩件事情,第一件事主要是因為朱自清的叛逆,第二件事情則是父親處理事情的不妥,讓朱自清內心很苦惱,于是父子兩人的矛盾導致兩人兩年之久沒有見面。我們細細品味全文,會發現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才能領悟出全文的中心,有愛、有思念、有感慨,更多的還是自責,尤其是知道自己的父親大限不遠的時候,自己的后悔之情就會更加強烈。這樣的情感發現還是在自己結婚有了兒子之后才猛然良心發現的。父親被開除公職,家庭衰敗,生活困難的情況之下,還忘不了給自己的兒子買橘子,而自己卻因為矛盾和自己的父親兩年不見面,現在想起來是多么的不該。
在閱讀回憶性散文的過程中,只有精準的把握錯位的“我”之間的情感,游離于浩瀚的文字中,和作者進行深度的對話,才能感悟到隱藏于文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從今日之我的情感世界走向昔日之我的情感世界。
在每個人成長的道路上,都會閱讀無數的風景,回首來時的路,自己就好像局外人一樣觀看自己曾經演繹過的每一個角色。如今的朱自清在回憶過去的時候,為什么偏偏抓住“背影”這一角度去寫自己的父親呢?朱自清從父親身上到底品讀出了怎樣的父子情感呢?朱自清寫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朱自清的《背影》記敘的是1917 年冬天的事情,表現得是人世間最為普通的父子之情。1916 年,朱家的家境已經落魄了很多,父親盡了自己最大的力氣為兒子體面的籌辦了婚事,并送他去北京大學讀書。與此同時,家中發生了一系列得重大變故,給家庭帶來了很大得困難。這個時候,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得消息,他便和父親一同回揚州奔喪,才真正感到了當時家境的凄涼,自己家中的一些古畫古董都已經進了當鋪,他凝視著父親微微發胖而略顯龍腫的身體,心情非常沉重。在辦完祖母喪事后,作者要回北京大學讀書,父親為了生計也需要匆匆離開家鄉去南京謀職,于是父子同行到南京。《背影》就是記載的作者和父親在浦口東站分手時的情景。文章中所寫的父親買橘子的細節,感動了每一個讀者,在這個時候父親已經負債很多了,在這樣的家境下,父親再去買一堆鮮紅的橘子就更能凸顯出偉大的父愛了。和當時的父親對比,作者則是紫毛大衣,這是父親專門找人定做的,并且親自給兒子鋪在座位上,是為了抵御風寒的,這里足可以看出父親的愛子之心。在1925 年10 月,朱自清寫下了這篇質樸感人的敘事抒情散文,記敘了八年前和父親在車站分別得情境,表達了偉大的父愛,同時抒發了自己在生活困難、精神壓抑得境遇下對父親得懷念之情。當父親接到朱自清發表的這篇散文后,便挪坐到椅子上,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讀完,淚流滿面,覺得自己的兒子還是理解父親的,兩人于是不計前嫌。說明在那兩年中父親和兒子的矛盾是很深的。朱自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取得父親的諒解嗎?是為了緩和兩人的關系嗎?如果在教學中這樣分析,就會得出不同的答案。
回憶性散文還有體現著向童年回歸得文本特點。回歸作者的體驗是藝術體驗得主要類型,更是藝術靈魂在對精神家園進行找尋的歸屬。歸依性體驗讓作者在回歸中,找到了自己得精神家園并體驗到了幸福。魯迅也曾經說過“在紛繁中尋出一份閑靜來”。所以,回憶中的一些人物呈現的都是充滿溫情、給人以力量的人物形象。
總之,在學習回憶性散文的時候,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緊扣回憶性散文這一文體的特征,比較、感悟今日之我和昔日之我情感的差異;聚焦、考究今日之我和昔日之我情感的流露;推敲、解析今日之我和昔日之我情感的關聯,并思考作者背后所要傳達的寫作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中超越時空的隔閡,深入走進回憶性散文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