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珍 王全紅
副刊是報紙的后花園,很多讀者差不多第一眼接觸的就是副刊。副刊因其特殊的表現手法和敘述方式能很好地拉近讀者與報紙的距離,因此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為報紙的發展增添了豐富的色彩,是報紙不可或缺的園地,也是報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興趣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的直觀、快捷轉移了讀者的視線,而且,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是自媒體,個個都是發言人,許多人熱衷于吃“快餐”,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網絡上。副刊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不斷受到沖擊。人們對副刊的關注度降低了,寫作隊伍日益萎縮、讀者逐漸流失。盡管受到新媒體和網絡文學的沖擊,但副刊還是有其不可替代性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引導文藝工作者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自覺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加強道德品質修養,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藝作品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領風尚。報紙是時代的記錄者、書寫者、謳歌者、闡釋者,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不斷涌現,面對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如何反映時代進步的聲音,擔負起啟迪事項、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副刊編輯要進一步明確思路,認清優勢,與時俱進,創新思維。
黨報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在讀者心目中享有極高的權威性。副刊文章雖重消遣,但絕不是單純的休閑、玩賞文字,要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高揚主旋律,保持一定的品位、格調,擔負起對讀者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文化熏陶的重任。要旗幟鮮明地講政治,要弘揚真善美,鞭撻假丑惡。《孝感日報》副刊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親情是生活永恒的主題,很多作者也特別擅長講述親情故事。一個作者就寫了一篇有關母愛的文章,講述她的母親在40多年的歲月里,為了不讓孩子挨凍,辛辛苦苦為孩子們織毛衣、毛褲和帽子……這樣的文章不乏看點,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母親的形象也應該是多元化的,不應只有一種固有形象。編輯聯想到當時播放的賈玲導演的電影《你好,李煥英》,腦海里一下想到了作者的“李煥英”,希望作者不要用“母親為愛付出一切”這個老舊觀念來寫,要站在母親的角度,寫一寫母親的青春、母親曾經的工作經歷、母親的愛好……經過修改,作者很快寫了一篇“我的李煥英80歲”。這篇蹭熱點的文章,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大家紛紛熱議,說作者“筆下真實的李煥英比電影更感人”“媽媽真棒,人生精彩”。我們身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多元、觀點多元的時代,副刊只有積極融入時代,關注百姓的生活、社會的發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像這篇“李煥英”一樣,站在時代的背景下解讀,帶給讀者全新的感受。
本地一個作者發來了一篇題為“棲鳳樓”的文章,這個題目一開始吸引了編輯。原來,棲鳳樓是作者的扶貧點,它的得名有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紳士有一天夢見一個道士告訴他,這里是一個難得的鳳翔寶地,但必須建一座祈禱豐年的樓臺,組織百姓年年祈禱,歲歲朝賀,方能五谷豐登。后來當地百姓在這里建起了一座歲豐樓,結果人丁興旺,物阜民豐,真的迎來鳳凰棲集,所以又把“歲豐樓”改名為棲鳳樓。作者在文中僅僅只介紹了棲鳳樓的來歷和文化傳說。編輯認為這個稿件還有更多的修改空間,只停留在掌故介紹階段,沒有多大看點。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8年間,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棲鳳樓是作者的扶貧點,這里一定有很多鮮活、生動的扶貧故事,選取一兩個典型事例就會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經過修改的文章,增加了現代事例,作者寫道,“棲鳳,這樣一片樸實的土地,也是一方神奇的水土。千年輪回,如今盡管樓臺不見,但傳說棲鳳樓之地的樓子塆還在,倒真的出了不少美女。她們人美手美心靈美,家和事興兒女孝,涌現了不少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和美孝順典型。”這樣一來,呈現在人們眼中的棲鳳樓是一個路通水暢地綠景新人美的新棲鳳,是一個現代感的新棲鳳,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以及建設時期的時代風采和改天換地的英勇氣概。
城市歷史街區、文物古跡、地下遺存、文化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記錄著城市的滄桑歲月,本地域的文化積淀、歷史傳承、生活習俗、地方風貌、風土人情、發展延續等有其獨特性和無窮資源。深入挖掘本地民俗文化的底蘊、傳承,展示本地的傳統文化,反映歷史變遷,體現時代風貌,是副刊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所以立足本地,是副刊的獨特優勢。
《孝感日報》采取多種方式讓副刊成為展示地方風土人情、文化傳承的窗口和對外宣傳的平臺。通過開設具有地域色彩的欄目,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美景,調動讀者的情感和記憶,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強讀者的參與意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美食滋養一方人。美食是一個地方不可缺少的文化記憶。2019年,《孝感日報》副刊開設了專欄——家鄉美味,通過這個專欄將孝感有代表性的食物呈現給讀者。該專欄先后刊登了《三鮮豆皮的況味》《大悟炕餅子》等文章,通過這些日常美食的展現,使讀者領略到蘊藏在記憶深處的遺傳密碼和文化圖景,喚醒了人們的味蕾記憶,展示了孝感獨特的地方魅力,激發了廣大讀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如今,報紙已經由“讀文時代”邁向“讀圖時代”。美術作品因直觀性成為能直接打動人的一種藝術,也是與人民群眾聯系最廣泛、與時代聯系最密切的藝術形式之一。而紅色美術經典以美為體、以史為魂,生動直觀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一個世紀的光輝歷程。圖片(或者美術作品)成為報紙吸引讀者的一個重要的板塊,最能提升報紙的關注度和吸引力。《孝感日報》生活版編輯認為,孝感本地畫家畫孝感,對讀者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既貼近讀者的生活,也貼近實際;既提升了本地畫家的知名度,也提升了讀者的藝術修養,是讀者了解孝感的一個好渠道。在每周一期的生活副刊上推出一位孝感本地有影響的畫家的作品,這些作品以描繪本地的人文風光、民俗文化及脫貧攻堅圓夢小康為主題,這些美術作品包括國畫、剪紙、烙畫、水彩等。有些作品還被選送參加了國展、省展。該專欄先后刊登本地畫家畫的作品,如《孝昌將軍橋》《孝感金卉莊園》等,通過畫家的筆觸,讀者們看到了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感受到身邊的變化,激發了人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自豪之情。
《孝感日報》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內容范圍,不斷創新,拓寬題材、報道形式、語言風格等,既滿足少數人的陽春白雪,也適應廣大下里巴人的需求。從讀者的角度出發,關注社會熱點,貼近現實生活,反映新時代的巨大變化和人們的喜怒哀樂。除了常規的小說、詩歌、散文之類文學副刊以外,進一步擴大了內容范圍,加入旅游、美食、美術等內容,進一步增強了副刊的豐富性、服務性、趣味性、可讀性,滿足不同讀者群的需要。
2019年《孝感日報》副刊創新思維,開設了“一封家書”專欄。家書是維系家人情感的一種聯系方式,其中包含著濃濃的親情。之后由紅旗出版社、中國婦女報社和人民網聯合發起了針對女性的讀書活動——“書香三八”讀書活動,內容包括征文、家書、書畫、攝影、表演等。孝感市總工會聯合市委直屬機關工委、市圖書館積極組織參加。活動中,我市廣大婦女積極參加,一大批優秀作品脫穎而出,被選送參加全國、省市比賽。《孝感日報》副刊編輯得知這一消息后,主動和孝感市總工會聯系,專門開設了“一封家書”專欄,選取征文、家書中獲獎的優秀作品予以刊登。
其中一封家書《親情是需要經營的》,是母親寫給兒子的,作者寫道:“親情,或許總有那血濃于水的割舍不斷的感情在內,但是,就像是很堅固很堅固的城墻一樣,不懂得經營不懂得保護,早晚都有坍塌的時候,所以,要學會去關心別人,這樣,感情才會長久,才會更深。”母親在信中深情告白兒子:“即使不能常回家,一通想念的電話也能讓父母如獲至寶。親情,就是這么簡單,簡單中蘊藏著濃濃的愛和滿滿的祝福。”
家書《愛的護身符》一文中,作者告訴兒子:“看到你的成長,看到你的進步,作為父母我們感到由衷的欣慰,兒子,我想對你說,快樂與健康是我們給予你最好的護身符,祝愿你的前程似錦,祝愿你的人生精彩!”
還有軍嫂寫的家書——《致我最愛的軍人老公》,“我更希望你把對我的愛和對家的責任更好地融入到部隊工作中去!同時也希望你把部隊的好傳統、好作風更多地帶回家、帶給我!”“夫妻貴在一條心,貴在既能同甘也能共苦,既然選擇了你,我也就是選擇了做軍嫂,我也就做好了應有的犧牲和奉獻的準備。”從這封信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有大愛、有擔當的軍嫂形象。
從這一封封書信中我們看到了普通人生活的場景,也看到了友情、愛情、親情以及國家大義。該專欄受到讀者的廣泛贊譽,稱其對促進家庭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孝感日報》副刊還整合運用多方面的力量和多種手段,發動廣大讀者共同參與。比如在節假日、重大事件或特殊的日子來臨時,精心策劃,提前準備,讓廣大讀者有機會講述自己的人生百味,講述身邊人身邊事。
此外,《孝感日報》副刊還加強了線上線下的溝通,聯合自媒體平臺、文學網站,了解讀者、作者關注的熱點,傳遞近期宣傳的重點,培養讀者的主動性、積極性,網絡更多的寫手。這不僅僅擴大了作者隊伍,也活躍了地方文壇。《孝感日報》副刊開設的QQ群,網絡了本地和外地的一些寫作者,他們通過QQ群曬作品,了解編輯思路,通過網絡出謀劃策,是一個很好的報網互動平臺。
“新聞招客,副刊留客”。報紙副刊獨特的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新媒體新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媒體應與時俱進,充分挖掘自身優勢,順應時代要求,借力網絡,不斷提高副刊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滿足廣大讀者多元化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