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信息時代,信息爆炸。海量信息導致了人們專注力的缺失。面對新形勢下的變革與挑戰,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紛紛踏上了融合轉型、內容創新的道路。
有句話說,誰抓住了大眾的注意力,誰就抓住了大眾的“錢袋”。在新媒體、自媒體強勢沖擊下,傳統媒體如何重構內容價值,用優質內容抓住受眾注意力,用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顯得尤為重要。
自2017年實施融媒深度改革以來,江蘇蘇州日報報業集團通過5年時間的摸索,走出了一條憑借優質內容打開市場的新路。集團通過新媒體和傳統主流媒體的融合共贏,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提升。5年的融媒深改,也堅定了黨報深耕內容產業,以優質內容贏取廣闊市場的信心和底氣。
一直以來,內容生產是傳統主流媒體的看家本領。那么,什么樣的內容才算優質內容?
2021年11月下旬,三名上海女生在蘇州多個景區景點旅游,回程后被確診為新冠肺炎陽性,引發輿論廣泛關注。蘇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姑蘇晚報》官方微信及時推送了一篇《待無恙,君再來,訪蘇州,探江南》的推文。令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這篇文章一推出便火遍網絡,人民日報APP、新華社APP、央視網均原文轉載,24小時閱讀量便達千萬級。推文中一句貼心的“待無恙,君再來”,連帶著蘇州的宋元建筑,一同火出了圈。
更令大家沒有想到的是,這篇推文在《姑蘇晚報》紙質媒體刊發后的當天,便迎來了《新民晚報》和《錢江晚報》的回應,隨后“待無恙,多來往”的溫暖話語,在同一天出現在《姑蘇晚報》《揚子晚報》《新民晚報》《錢江晚報》長三角四大晚報頭版的位置。四大晚報分別融合地方特色元素的版面設計,讓疫情之下,蘇浙滬市民相互包容體諒,攜手共渡難關的情意,在長三角四地匯成一股暖流,在人們心里涌動。
這是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平臺,通過流量思維、用戶思維、數據思維,用優質內容吸引受眾注意力,獲取較高流量,并深深打動讀者的經典案例。這個案例也證明了所謂優質內容,一定是傾注記者編輯深厚的專業知識,能契合市場需求、引起受眾共鳴的清晰、完整、真實的信息。優質內容一定能夠引起受眾強烈的認同感,能自帶流量,能正確引導輿論方向。
當前,在市場多元化需求的催生下,媒體形態和傳播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媒體的內容產品,也已經被不斷豐富和拉長。但無論如何發生變化,有著強大內容生產力優勢的傳統媒體,必須要立足優質內容這個基本點,必須持續鞏固和提升內容生產這一核心競爭力,重構內容價值,并通過市場機制來推動內容品質的提升,用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進入融媒體時代,隨著內容生產者“遍地開花”,傳統主流媒體對于深度獨家內容的獲取難度越來越大。
CNNIC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1.2%,其中網絡新聞用戶6.86億,占網民總數的80.3%,手機網民新聞用戶6.6億,占手機網民的78%。該報告同時顯示,移動端成為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方式。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領域,還是對于疫情防控這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快速傳播的互聯網新渠道已經成為公眾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
而更值得傳統媒體深思的現象是,一方面傳統媒體無法第一時間掌握獨家信息,另一方面主流媒體的信息發布需要經過采、編、審等專業新聞采編流程,在傳播速度上無法像自媒體那樣隨時隨地發、隨時隨地播,導致出現新聞傳播時效不強、內容有限、輿論引導力下降等情況。
時代倒逼之下,傳統主流媒體必須強化互聯網思維、用內容創新重塑媒體優勢。2017年,蘇州日報報業集團開啟了融媒深度改革,運用互聯網思維,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滲透、相互配合,通過創新新聞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努力生產更高質量的新聞,發出更有價值的聲音。
成效很快顯現。深改第二年,集團爆款新聞產品便不斷涌現。《剛剛,習主席說“蘇州過后無艇搭”!》閱讀量超1000萬;《劉嘉玲來電話了!》接聽量50萬人次;《蘇港情緣雙面show》《蘇港同心蟹蟹情濃》點擊量超100萬……這些采用新媒體方式推出的新聞產品,因話題的熱度以及產品本身屬性,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快速傳播。
蘇報集團2021年的爆款《待無恙,君再來,訪蘇州,探江南》,同樣也是一個利用互聯網思維、持續優化創新內容的成功案例。該推文中的很多內容直接來自網民針對3名上海女生運行軌跡流調的留言,通過良性互動,形成了與公眾的強烈共鳴。
好的內容既需要由專業人員用心采寫,更需要有契合受眾需求的傳播方式。傳統主流媒體要重塑優勢,就必須學習新媒體、自媒體行之有效的傳播形式,加大內容推送力度,通過傳統報道與全媒體報道相結合,用線上線下同步傳播的方式來確保傳播快、信息準、引導力強等主流媒體優勢。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蘇州日報報業集團用5年的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條以優質內容贏得客戶、用優質內容換取市場價值的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路。
在《待無恙,君再來,訪蘇州,探江南》火出圈后,2021年12月30日,帶無恙——“蘇州好物,江南有禮”首站直播帶貨活動在蘇州日報視頻號啟動。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兩名蘇州“小娘魚”,為來自天南地北的網友推介蘇州味道。此次直播時長一個半小時,累計觀眾人數近5000人,點贊量2.6萬人次,成交額超1.5萬元。盡管觀眾人數、成交數字遠不如網紅動輒百千萬的水平,但小試牛刀,也讓《待無恙,君再來,訪蘇州,探江南》實現了從官微到紙媒,從文字到產品的成功轉換,通過市場檢驗,蘇報集團的“待無恙、探江南”逐步打造出一條優質內容生產并不斷擴容的產業鏈,為持續做大新聞產品市場份額進行了有益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為創新宣傳思路,用更多全媒體手段和呈現方式來深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優質內容,用“新聞+政務商務服務”的運營模式迎合基層全方位需求,2019年10月10日,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在吳江掛牌成立了吳江全媒體中心。全媒體中心運行3年來,中心記者及時轉變工作理念和思想觀念,改變以往傳統單一的信息采集與采訪模式,提升多媒體整合傳播能力,不僅在新聞報道的數量和質量上實現較大提升,而且努力發揮“新聞+”運營方式,承辦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實現了采編經營績效的大幅增長,成為集團用優質內容贏得市場價值的一個亮點。
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發揮優勢。傳統媒體擁有更大的社會公信力,擁有強大的內容原創能力、內容發掘能力以及專業的內容編審能力,這是其他新媒體及自媒體在相當長時期內無法超越的。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只有始終堅持“新聞創造價值”的理念,通過提升速度、挖掘深度、拓展廣度,以優質內容服務客戶、贏取市場,同時與新媒體深度融合,以技術驅動價值變現,才能打造一個新媒體和傳統主流媒體共贏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