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慧
【關鍵字】深度報道;解民憂;共情
民生新聞,顧名思義,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以“民生、民情、民意”為主要關注點,以城市百姓“身邊事、稀罕事、麻煩事”為主要報道題材,報道內容鎖定為媒體受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時刻關注他們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這樣的報道視角、內容選材才能緊緊抓住廣大受眾的心。
每逢冬季,供暖事關百姓冷暖,體現著民生的溫度。
每年供暖季,《燕趙晚報》民生新聞部提前謀劃,以“早、快、準”的優勢,在同城媒體中率先開通“供熱熱線”。熱線一開通,就引發讀者強烈關注,來電反映的各類供暖問題迅速在96399新聞線索庫里刷了屏。
面對海量線索,每天認真分析、歸納,針對讀者反映最為集中的問題,諸如“空置房申請新規”“用戶私改私接”“暖氣冷熱不均”等問題,走入居民家中,深入調查了解,聯系權威部門,諸如供暖主管部門市供熱事務中心、物價主管部門市發改委以及省會幾大供熱公司,為讀者提供最權威、最準確的解答。
眾所周知,紙媒所擁有的成熟且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隊伍,以及一代代媒體人傳承的新聞理念,都是網絡媒體在短期內難以企及的。因此,紙媒平臺影響力有深度才有力度,紙媒的深度報道所特有的力度和思想性,構建了紙媒平臺卓越的影響力,用深度報道引起深度閱讀,贏得深度讀者,也是紙媒存在的最大價值之一。
為此,在此次“供熱問暖”系列報道中,我們沒有拘泥于“一事一問”的單一事件報道,而是對廣大市民最為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逐一進行深入調查、剖析:何為空置房?空置房如何申請?誰來監管空置房?空置房由誰來采取有效措施?暖氣冷熱不均如何破解?等等。這一連串、一環扣著一環、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以專題報道見諸報端,既為廣大讀者答疑解惑,也為權威部門監管提供了有利支撐。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12月6日,本報“供熱熱線”專欄共刊發稿件30多篇,以整版深度報道為主,體現了《燕趙晚報》報道的溫度和深度,在同城媒體中拔得頭籌。
民生新聞,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作為一名民生記者,腳踏實地深入一線,實實在在為民解憂,采寫出的新聞作品“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百姓才會把我們記在心中。
2021年11月30日11時09分,96399熱線報料群中彈出一條信息:“郭先生來電:和平東路橡膠廠宿舍用的還是井水,都40多年了,水質特別差,不是黃色就是乳白色,什么時候能用上市政水?”
這條熱線看著讓人揪心。黃色或乳白色的井水為何還在飲用?早已要求關停的自備井為何還在使用?這個小區井水換市政水到底卡在哪兒?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當天11時11分,我聯系上了郭先生。11時32分,趕到位于東二環外的橡膠廠宿舍。這時郭先生家正在做飯,燒開的水呈現出乳白色。
通過現場實驗,走訪四鄰,聯系轄區居委會、小區物業、街道辦事處等多個部門,困擾這個小區的深層次問題浮出水面,這是個“三管區域”——裕華的地、長安區的地界、開發區的管線,誰也不好管?
井水問題也就成為了這個小區居民遲遲解決不了的民生難題。
第二天,《橡膠廠宿舍居民盼望早日喝上市政水》稿件見諸報端,客觀詳實地道出了橡膠廠宿舍117居民的苦惱。這一報道立即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他們答復說,正多方協商加快市政水入戶工程。
當天,郭先生給我打來電話,這位常年訂閱《燕趙晚報》的老人有些激動:“謝謝您!稿子我看到了,寫得很客觀,說出了我們老百姓的心聲!昨天您中午趕來小區,飯沒吃,水也沒喝,我們挺過意不去……”
老人的幾句話,讓人心頭一暖。
在融媒體時代,紙媒真的日漸式微了嗎?我認為不是,不是讀者不記得我們,而是我們的報道是否還一如往日打動讀者?
正如“供熱熱線”專欄開通以來,面對一個個棘手的供暖問題,不忘初心,第一時間深入現場,多方聯系核實調查,一次沒解決的,那就下次再追蹤;新聞追蹤解決不了,那就直接反映給當地主管部門。
就是記者這種負責任的態度和不放棄的執著,才有了晚報讀者對我們最大的褒獎:“我們小區有暖氣了,感謝記者,感謝晚報!”“我家暖氣熱乎了,謝謝你!你不用知道我是誰,只要我記得你就行”……
關注民生為民解憂,是我們的報道宗旨。寫好新聞,是我們不變的追求。
作為一名民生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還要深挖細節。因為往往就是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更能觸動人心。
2021年初,疫情突襲石家莊。從1月6日起,數以萬計的基層工作者夜以繼日地奮戰在抗疫一線。
1月7日下午,我在新華區北苑街道鐘南路社區工作大廳采訪時,偶然看到一名工作人員身邊的椅子上,厚厚軍大衣下面蓋著一個熟睡的孩子。
這名熟睡的孩子名叫王宇同,只有6歲,是社區工作人員王會欣的小兒子,因為王會欣的愛人在異地上班,大兒子讀高三每天要上網課,因此疫情出現后,王會欣每天帶著小兒子起早貪黑,在社區一線為抗疫貢獻力量。
也許,孩子熟睡的場景天天都在社區工作大廳發生,在旁人眼里,都習以為常,可這一幕卻深深觸動了我。我迅速捕捉到這一暖心鏡頭,制作的短視頻讓當晚的朋友圈都跟著暖了起來。
第二天,各大媒體爭相采訪,我深入采寫的《小小的人兒 疫情面前也有大擔當》這一暖新聞很快被1月1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社》客戶端選用,感動了全國數萬名網友,有網友留言說:“初為人父,照片看得我也是眼眶濕潤。祝福石家莊,祝福平凡而又偉大的中國人!”
時隔不久,新華區西苑街道國泰街社區傳來噩耗,讓人淚目。該社區工作人員55歲的李瑞芝突發疾病,倒在了社區抗疫一線,再也沒有醒來。
得知這一消息,我按流程開具好采訪證明,第一時間趕赴事發社區。通過多方努力,克服層層阻力,我采訪了李瑞芝的同事、鄰居、朋友、兒子等。她兒子告訴我,母親去世時,手機里還有2900條未讀微信。我敏銳地抓住這一細節,進行深入細致的采訪,真實還原了工作中熱情似火,生活中熱心公益的李瑞芝。
《李子,你有2900條未讀的微信——記倒在抗疫一線的社區工作者李瑞芝》被推送至1月12日的人民日報客戶端,點擊量瞬間突破10萬,她的事跡感動了不少網友,很多網友為石家莊基層抗疫工作人員點贊!
事后,李瑞芝的兒子輾轉聯系到記者,感謝晚報對他母親細致入微的報道,他說,母親是為抗疫犧牲,是他敬佩的英雄!
寫好民生新聞還要以情動人。
共情屬心理學范疇,又被譯作同感、同理心,共情能力越強越能獲得信任的人際關系。在新聞采訪中,拿起筆就問,不如與被采訪者促膝長談,淚水滑落,感同身受,也是順其自然。
2021年春節,電影《你好,李煥英》如一匹“黑馬”闖入觀眾視野,劇中的母女情直戳淚點,勾起大家對媽媽的溫暖記憶,也不禁讓我潸然淚下。
我敏銳抓住這匹“黑馬”,創新報道思維,找準最佳時間節點,在“三八”婦女節前夕策劃發起的征集《母親相冊》活動,在《燕趙晚報》和石家莊新聞網上一經推出,瞬間引起廣大讀者的強烈情感共鳴。
一時間,不少讀者掃碼加我微信,陸續給我傳來他們母親的照片,有的還通過電話跟我徹夜長談,講述他們母親的故事。
“我時常幻想,如果母親現在還活著,我會把她接過來同我婆婆一起住,我一起贍養她們,讓她們姐倆談天說地,安享晚年。我曾一遍遍地幻想著這樣的幸福場景,每天下班回到家,我能甜甜地叫上一聲娘,偎依在她的膝下,那將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兒……”電話那端,70后崔會芹向我講述著對離世母親的無限哀思。每當她想母親時,就會一遍遍地端詳母親早已泛黃的老照片。
于是,以她的故事《不見慈母倚門望 又憶叮嚀囑早歸》為征集《母親相冊》系列報道的首篇,引發無數兒女對母親的思念。
一時間,上自50后,下至00后都踴躍參與征集《母親相冊》活動,甚至遠在河南、山東的朋友也給我發來思念母親的文章和照片,使得整組系列報道形式多樣,篇篇以情動人,喚起人間最真摯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