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男 王 瑜
(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北京 100083)
國內圖書館新媒體研究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圖書館屆在各項服務領域都發生了跨時代的巨大轉變。文章主要采用文獻計量、歸納總結等方法對我國圖書館新媒體服務這一領域進行探討。對該領域研究的時間脈絡、研究內容進行系統的梳理總結,得到比較全面的發展框架,并探討國內圖書館新媒體服務研究的特點及存在問題,對該領域今后的發展進行展望。
選取中國知網(CNKI)作為研究文獻來源,以主題詞為“圖書館”&“新媒體”進行檢索,選取文獻類型為“中文學術期刊”,截止日期為2021年12月31日。排除無關學科類型及其他不符合條件的文章,最后得到有效文章共計588篇。將所有588篇文章按照發表年份進行劃分,可以得出國內圖書館新媒體領域的研究趨勢情況(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見,圖書館新媒體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見于1998年至2010年,共檢索到18篇相關文章。此階段是國內圖書館對于新媒體研究的起步階段。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信息傳播渠道從紙媒、電視、廣播,轉移到了互聯網。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國家圖書館等率先將研究視點轉移到館藏實體資源的電子化網絡呈現、電子信息存取與保護、微內容等新技術、新形態的分析方面,全媒體、三網融合等新業務、新業態開始展現出了現實觀照。第二階段出現于2011年至2018年,共檢索到397篇相關文章。此階段移動互聯網媒體發生了巨大變革,以微博、微信為主的手機移動媒體成為新媒體主流。圖書館針對新媒體對策性研究和服務應用研究逐漸增多,并且在2017到2018年間迎來高峰,為2010年年均發文量的4倍左右。在此期間涌現出王晰巍、翟曉娟、楊新涯、徐路、郭順利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圖書館新媒體領域研究學者。第三階段為2018年以后,共檢索到173篇相關文章。此階段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開始為圖書館其他業務賦能。媒體、地區和圖書館之間,甚至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媒體個性化更為突出、受眾選擇性和內容表現形式也變得更加多樣。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導致學者對該領域的研究主題開始出現分散,研究呈現出波動增長的態勢。在所有階段研究中,萬慕晨等[1](2015)關于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圖書館中的閱讀推廣應用得到了最高的關注,共計被引用了237次。其次為史梅等[2](2014)關于高校圖書館微信經營策略的研究,共計被引用150次。由此可見,微信由于普及性高、受眾集中的特點,在圖書館新媒體領域的研究最為廣泛。在圖書館由“資源至上”轉變為“服務至上”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與讀者之間進行互動,從而使圖書館各種資源以及服務的使用效率達到最大化,仍然是圖書館學界不斷探索的主題。

圖1 國內圖書館新媒體相關文獻歷年分布
經統計發現,全國共有500余家機構參與了圖書館新媒體領域的研究。其中高校圖書館占比78%,公共圖書館占比14%,其他類型機構占比8%。表1為圖書館新媒體領域發文量排名前15位的機構。從表中可見,中國國家圖書館在該領域發文最多,研究的時間跨度從2009年持續至2021年,同時其研究內容具有前瞻性、持續性、深入性的特點。吉林大學與南京大學緊隨其后,分列2,3位,成為高校在該領域研究的活躍代表。在本研究的所有588篇文章中,共有232篇文章受到各類科研基金資助。在所有被資助的文章中,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文章最多,達到46篇,占比19.8%。其次為江蘇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和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如表2所示。在系統的研讀相關文獻后可見,該領域研究高度集中于數字圖書館、計算機技術與閱讀推廣等方向。

表1 圖書館新媒體領域發文排名前15的機構

表2 圖書館新媒體領域發文基金資助情況
新媒體,簡而言之就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運用手機、電腦、數字電視機等終端設備,向用戶提供信息和相關服務的一種傳播形態[3]。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克服了物理限制,新媒體以無線通信和壓縮編碼技術為支撐,克服了傳統媒體存在的容量小、實時性差,無法交互的缺點,可以跨越物理障礙實現全球化信息共享;二是載體形式更為豐富,數字電視、移動多媒體、即時通訊軟件、影音設備等新媒體軟硬件層出不窮。筆者嘗試從圖書館新媒體的發展時間脈絡、圖書館新媒體研究子領域內容以及國內圖書館新媒體研究特點與存在問題三個方面對圖書館新媒體這一研究領域進行剖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對今后國內該領域發展進行展望。
由上文文獻計量中發文數量來看,國內圖書館開展新媒體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聯系其對應時代新媒體技術發展趨勢、圖書館與用戶交互關系的變化過程來看,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可以分為門戶網站時代、用戶經濟時代、平臺與用戶強關系性時代。(1)門戶網站時代:出現于1998年-2010年。武漢大學劉家真[4](1998)就新媒體技術帶來的電子信息存取與保護等問題進行了首次討論,曾曉牧[5](2004)就新媒體解決圖書館信息超載的問題上給出了初步的創新和解決方案。隨著新媒體技術初見蓬勃,張文彥[6](2007)等分析了新媒體技術在圖書館業務開展和用戶服務上的可行性和巨大潛力,認為圖書館有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從而提升數字圖書館服務水平。此階段國內圖書館新媒體的研究始于對國外新媒體的引介,研究數量較少。主要研究工作還是觀察、描述、整理和思考,處于新媒體研究的起步階段。主要存在技術發展尚未完善、缺乏實際應用以及缺少圖書館新媒體研究宏觀視角等問題;(2)用戶經濟時代:出現于2011年-2018年。自2011年開始,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媒體發生巨大變革,該領域發表文章開始逐年增加。2012年,圖書館界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最先開始在閱讀推廣等宣傳領域進行應用嘗試[7],并在此時期最早提出了新媒體版權侵權風險的有關問題[8]。2013年到2014年,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微信、微博等即時社交軟件開始普及,“微營銷”的概念首次在圖書館領域提出[9],個別圖書館開始嘗試運用微博、微信平臺提高圖書館移動服務效率。此時伴隨“三網融合”普及進程進一步加快,“三網融合”對新媒體的影響和機遇不斷增長,有關“三網融合”背景下圖書館新媒體服務發展策略的探討與日俱增[10]。2015年開始,隨著web2.0技術的發展,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服務蓬勃發展的背景下,NSTL、CALIS、CASHL等圖書館聯盟的知識共享、協同合作機制也逐漸受到影響,這其中就包括資源、技術、系統、業務多個方面[11]。如何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轉變聯盟的知識共享和服務方式,成為圖書館事業發展面臨的一項新任務[12]。除聯盟合作之外,一些公共館也在積極尋求借助新媒體技術進行社會合作,并借助新媒體平臺探索公共館與出版商、書店等社會力量合作開展閱讀推廣的相關策略[13]。該階段社會化媒體和網絡社會空間的出現催生用戶和圖書館平臺交互關系,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媒體發生巨大變革,進入大眾傳媒階段。圖書館傳統媒體開始轉型向矩陣化發展,新媒體對策性研究和服務應用研究逐漸增多;(3)平臺與用戶強關系性時代:為2018年以后。以音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影響力逐日上升,擁有年輕用戶群體的一些高校圖書館結合自身服務開始建設微電影資源庫[14],從而豐富圖書館服務內容載體,提高了宣傳推廣力度。另有高校圖書館從有聲書資源入手,分析大學生群體與有聲書資源的特征,從感知成本、感知娛樂、個人創作等多方面探索大學生聽書行為意向[15]。2018年起,音視頻服務應用凸顯,國家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武漢圖書館等一批公共館較早地開展了網絡直播服務,拓展了圖書館服務品牌,發揮了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16]。進入2020年,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短視頻媒體、線上會議等新媒體技術逐漸成熟,成為圖書館拓展其服務研究的熱點[17]。該階段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進入個人媒體階段。圖書館新媒體研究開始從平臺推向生態、從圖書館推向社會、從實務研究推升到理論建構。平臺與用戶進入強關系性的時代,平臺限制被打破,更加注重用戶運營與社群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傳統圖書館紙電文獻服務,新媒體技術在特色文獻資源的保存與推廣傳播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四川省圖書館利用新媒體手段,打造多角度立體化的漢藏地區民族文獻推廣模式[18]。上海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無錫市圖書館等先后創建家譜數據庫,并借助新媒體開展線上展覽,吸引大批年輕讀者參與到家譜文化中,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19]。浙江大學圖書館與哈佛大學合作建設“佛教通用數字檔案館”,整合哈佛大學西藏佛教資源中心以及中國、日本、印度、泰國等多個國家的佛教紙電文本、圖像資源,并結合歐美各國現有的數據庫,構建了一套開放性的佛教學術研究共享平臺[20]。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將使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庫建設迎來新的契機,對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筆者通過對文獻來源類別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的106篇文章進行研讀,將研究主要內容進行歸類,總結得出國內圖書館關于新媒體領域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新媒體技術發展、基于新媒體載體的閱讀推廣、新媒體信息服務新模式、新媒體讀者服務優化、圖書館聯盟與合作機制的轉變、新媒體版權問題以及圖書館品牌推廣與宣傳等七個方面。
3.2.1 新媒體技術發展研究
從技術層面上看,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依賴于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等新型技術的支撐。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和移動網絡的有效整合,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范圍被極大地拓展,總結起來大致可分為七類:①拓展性技術。指那些目標為豐富閱讀途徑、娛樂或者輔助專業學習的技術,這些技術的引入主要為了豐富圖書館使用體驗,例如無人機、機器人等[21];②數字化技術。主要以輔助課堂和非課堂學習,通過使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設備帶來更好的教學方式,例如創客空間、云課堂等[22];③賦能技術。指那些在圖書館實際業務領域起到提高業務效率,拓展設備適用范圍的技術,例如神經網絡、情感計算、智能翻譯、大數據分析等[23];④網絡交互技術。包括一系列技術手段和措施,能夠使得互聯網數據使用更加透明規范,例如區塊鏈、物聯網技術等[24];⑤輔助學習技術。包括一系列學習策略與工具產品,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和針對性學習,如自適應學習技術、移動學習技術等[25];⑥社交媒體技術。通過新型社交媒體,可以實現圖書館與讀者進行零障礙溝通交流,并提供一系列線上資源和服務,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等短視頻平臺[26];⑦可視化技術。將抽象的圖表、數據轉化為具象的實體或者程序集,從而探索規律,推進服務智慧化圖書館進程,例如3D打印,虛擬現實,視頻展板技術等[27]。
3.2.2 閱讀推廣研究
新媒體時代帶來的變革不僅僅表現在技術形式上,更體現在讀者閱讀模式的改變。2010年,新媒體在國內逐步興起,海勝利[28]針對新媒體時代大眾閱讀的趨勢變化較早地進行了研究,并提出公共圖書館應對之策。此后學者們逐漸開始針對新媒體時代閱讀推廣策略和引導模式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究[29]。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體打破了原有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單向性關系,創造性地將閱讀推廣引入營銷模式,由此圖書館紛紛開展以推廣案例、營銷策劃為代表的閱讀實證研究[30]。隨著新媒體技術在圖書館領域的逐漸成熟,閱讀推廣活動開始向精細化、專業化、個性化方向發展,社會化合作、少兒閱讀[31]等專業性推廣模式成為研究的新方向,為實現全民閱讀目標提供了有意義的實踐。
3.2.3 信息服務研究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同時帶來了信息服務模式的轉變。首先,在數字資源整合方面,各圖書館通過自媒體智庫、品牌傳播、協同互助等創新方式,開始整合移動資源、手機服務、數字電視等信息服務載體,拉近信息提供方與信息需求者的關系[32]。在參考咨詢方面,國家圖書館在2012年率先構建了新媒體環境下參考咨詢服務應用系統,并且提出建設全國性參考咨詢協作網的構想[33]。此后實時咨詢、在線咨詢、可視咨詢、互動咨詢等多種方式紛紛出現,為讀者提供新媒體時代實時、動態、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在信息素養教育方面,高校圖書館嘗試采用網絡教學、MOOC平臺等開展用戶信息素養教育,通過個性化培訓打造多元化信息素養教育模式[34]。在知識傳播方面,圖書館通過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增強話題性、互動性的知識內容[35],對用戶關系進行建構和維護,從而實現知識信息服務的增值。在教學支持與學科服務方面,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利用數據庫、多媒體、信息檢索等新興技術定制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識管理系統,將學科知識進行標準化存儲[36],從而便于館員和用戶利用新媒體工具進行查找,進而提高了知識服務的效率。
3.2.4 讀者服務研究
新媒體下閱讀環境更加開放,閱讀對象更加豐富,閱讀文化更加多元,對于讀者管理和服務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熱點主要體現在讀者管理模式優化、新生入館教育、人文關懷服務等方面。讀者管理模式方面,例如重慶大學圖書館通過虛擬讀者實名制、在系統模塊中增加書評中心和文獻互助中心等方式重新定義讀者需求,創新讀者服務[37]。新生入館教育方面,暨南大學圖書館、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等借助影音視頻技術上線新生入館教育系統,使讀者在趣味闖關答題中了解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借用二維碼制作圖書館微指南,將館舍、館藏等信息用電子書、動畫等形式展現出來[38]。人文關懷方面,2012年上海圖書館較早開始制作個性化年度閱讀賬單,并將其作為拜年郵件向讀者送出,個性化展示每位讀者的閱讀足跡[39]。2014年,天津大學仁愛學院圖書館建立微信平臺“閱心書藥局”推廣閱讀療法和詩歌療法來關愛讀者心理健康,并提供心理咨詢[40]。
3.2.5 圖書館聯盟與合作研究
新媒體時代,隨著用戶獲取信息的行為和信息需求發生巨大變化,對圖書館聯盟資源的統一建設和聯盟角色職能也產生相應的影響,促使圖書館創新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并承擔更多的更廣泛的職能。如國家圖書館為促進全媒體數字平臺創新與融合發展,牽頭建設了全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包括各級數字圖書館虛擬網、分布式數字資源集群、數字圖書館服務平臺和業務平臺等;CALIS經過多年發展,建設了一批如多媒體專業特色庫、信息素養課件展示平臺、多功能電子教參平臺等服務[41]。一些地方圖書館聯盟,例如福建省高校圖書館聯盟采用以聯盟微信公眾號為聚合點,各成員館為子賬號的形式組合成圖書館微信聯盟矩陣,通過垂直化與平層化結合的推廣形式開展以讀者為中心的微信服務[42]。廣州地區高校館聯盟將各個成員館的移動圖書館功能集中在統一平臺,讀者只需要訪問聯盟平臺,就可以輕松獲取各成員館的移動閱讀平臺[43]。
3.2.6 新媒體版權問題研究
新媒體時代圖書館數字資源版權問題主要包括資源開放共享與版權保護的沖突問題、圖書館新媒體業務工作和資源建設工作中的版權問題以及版權保護法律和機制等相關問題。首先,新媒體的傳播影響力對資源開放共享的要求提高,這與版權保護存在利益沖突,作為圖書館必須牽頭在利益平衡機制下建立多邊合作關系,以平衡版權人、資源出版商、讀者和圖書館等多方利益[44]。而在圖書館新媒體業務工作中可能存在復制、改編、匯集、網絡傳播資源內容等版權風險。這些風險可能源于采購侵權作品造成的連帶責任、數字資源使用權界定模糊、為讀者的惡意下載及其他侵權方式承擔責任、圖書館在資源網絡發布利用時侵犯了復制權、改編權等。對于這些風險,應該在合同中明確各方權利義務,通過技術手段遏制非法行為以及加強對讀者的版權意識教育等[45]。值得注意的是版權法律尚有某些不完善之處,會使得圖書館涉及侵權風險,例如著作權法規定圖書館可以以保存和陳列等目的進行部分館藏資源的復制,但是將其數字化并上傳至網絡為讀者服務是否合理尚未明確。
3.2.7 圖書館品牌與宣傳研究
隨著品牌意識的提升,近年來圖書館界對于圖書館宣傳推廣工作日益重視,尤其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研究更加深入。新媒體發展的早期,數字電視以其聲形并茂、直觀有效的優點成為圖書館品牌宣傳的切入點。例如2005年杭州圖書館開辦了“數字電視杭圖欄目”,2011年北京地區有260萬用戶可以收看到國家圖書館提供的數字電視節目[46]。進入2015年,新媒體形式從電腦快速發展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無線網絡媒體逐漸取代有線網絡媒體成為人們閱讀的主要方式。微博、微信、視頻平臺等宣傳渠道逐漸成為圖書館品牌宣傳的新陣地。各級圖書館紛紛開通微信平臺,并推出一系列宣傳作品。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自制宣傳短片《愛上圖書館》并設計系列游戲“愛上圖書館之排架也瘋狂”,不僅幫助學生提高了圖書館使用效率,同時展示了清華圖書館的品牌風貌,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47]。2016-2019年,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帶來流量風口,短視頻平臺成為繼微博、微信后又一重要的公共傳播媒體,部分圖書館如臨沂市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相繼開通短視頻賬號,向全網讀者進行知識普及與品牌宣傳。但由于圖書館賬號開通率低,并且缺乏專業運營人員進行內容維護,圖書館短視頻賬號普遍面臨原創內容缺乏,視頻主題性不強,轉評贊數量較低的問題,從而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圖書館品牌宣傳矩陣,發揮圖書館文化陣地和公益服務的價值[48]。
(1)制度研究與版權意識方面:從文獻總結可知,國內圖書館關于新媒體服務的研究與新媒體平臺發展的時間脈絡高度吻合,換言之,國內圖書館對于新媒體服務的研究更多傾向于基于單一或多個平臺(例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的實踐應用以及基于相關平臺開展一系列創新服務。對于新媒體服務相關制度政策的制定以及版權研究等方面尚存在欠缺。國外圖書館對于新媒體服務開展時間較早,目前已經針對該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并且大多數圖書館都制定了相應的服務政策。以美國參與新媒體服務的高校圖書館為例,2009年制定新媒體政策的圖書館比例為18%,2011年已經達到60%,而到2013年已經增長到80%[49]。國內圖書館目前急需探討符合圖書館實際的新媒體服務政策制度,深化圖書館新媒體理論研究體系。
(2)服務途徑與內容形式方面:隨著國內各種原創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我國圖書館對新媒體研究與應用越來越重視,逐漸開展了涵蓋網絡端、移動端、數字電視等多種類型的新媒體服務,極大方便了讀者的知識獲取與資源共享。但是在內容表達上呈現出結構化特點,主流表達方式集中于文字與圖片。近年來雖音視頻內容逐漸增加,但主題仍集中于講座、課程、宣傳視頻等,對于館舍風貌、歷史人文、音樂美術鑒賞等相關內容的原創高質量作品依然偏少,并且發布渠道為圖書館向讀者單向發布,極少允許讀者將感興趣的內容上傳共享,缺乏必要的互動性。
(3)品牌營銷與社會化服務方面:隨著營銷理論和品牌概念的深入,不論是高校圖書館還是公共圖書館,都在積極探索新媒體營銷策略,以期更好地提高圖書館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國內圖書館中,公共圖書館由于其社會定位,服務的輻射范圍以及提供的服務內容都會較其他類型圖書館更廣泛一些,對于全年齡段社會讀者的教育、就業創業指導以及知識服務等投入也更多。目前國內圖書館除了向社會大眾開展傳統文獻信息服務之外,還開始提倡跨界合作與業務融合,與其他政府、機關、商業機構等共享教育、就業以及醫療信息,并提供一些拓展的社會化服務。但是受制于政策、人力等限制,目前圖書館社會化融合程度并不高,輻射范圍較小,仍然處于創新與嘗試階段。
(4)館員素質與綜合能力方面:圖書館提供新媒體服務需要一批具有新媒體綜合素質的人員,可以說,館員素質水平決定了圖書館在向讀者提供新媒體服務時能夠達到的高度。負責新媒體運營的圖書館員在原有業務能力的基礎上,還需要兼顧媒體傳播學理論、知識產權法律基礎、技術創新手段等,需要具備新媒體知識獲取、推廣、加工等各環節的能力,為用戶更好的使用新媒體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培訓。而就目前研究現狀來看,國內館員的相關法律知識學習和新媒體技術學習情況仍然不足,無法為讀者開展更高層次、個性化的新媒體服務。這也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通過對我國圖書館新媒體服務研究的歷程、熱點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新媒體在圖書館領域應用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特色。但也暴露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例如理論研究不充分、服務類型與內容單一化、服務覆蓋面及社會化程度不高、品牌營銷能力不足、讀者交互性較差、館員素質有待提高等。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①圖書館應在新媒體服務應用基礎上進行相關政策制度研究,以完善業務工作管理規范,規避有可能帶來的侵權及其他風險。②在服務內容上積極拓展,在完善圖文內容的基礎上鼓勵進行高質量音視頻媒體內容創作,并可以兼顧教育、醫療、就業等讀者廣泛關注的社會化內容,積極探索館際合作與社會合作,拓展服務范圍,擴大社會化效益。③勇于進行平臺與創作模式的創新,提高圖書館品牌營銷意識,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內容為突破口,走出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舒適圈”,探索在全網范圍打開圖書館知名度。④加強新媒體服務相關館員的全面信息素養培訓,提高服務模式創新能力、創作技術水平、營銷推廣能力等,從而提高圖書館新媒體知識服務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