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行業的國際化是必然趨勢,中藥要想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必須適應時代潮流,積極主動實施國際化戰略。
以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采集、炮制和制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統稱為中藥。中藥是在中華上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下發展起來的,注重人與自然相互聯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
中藥國際化是推動中藥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中藥國際化的目的在于使中國本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藥在國際上也能得到廣泛認可和接受,同時與各國的文化相互融合。在國際化過程中,中藥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將會得到提高,對我國傳統中藥學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通過與現代科學技術相聯系,中藥也能更順應時代要求。
但是,由于中藥療效不夠迅速,使用不方便,再加上中西文化差異導致對中藥的認知不夠全面等因素,使得中藥國際化困難重重。除此之外,中藥一直以來重實踐輕理論的思想,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中藥企業經營規模大多較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足,在療效方面不被人信服,和西藥相比自身沒有優勢,因此很難被國際社會接受。本文從標準化建設及商品模式兩方面研究了中藥國際化的問題,旨在為我國中藥國際化開拓新的思路。
一、中藥國際化的發展現狀
(一)中藥在亞洲市場情況
因為文化背景和人文思想較為相似,亞洲區域對中藥的接受度比較高。在日本,中藥得到健康保險承認,日本在中藥的基礎上發展出漢方藥,漢方藥(中藥)制劑在國際市場的覆蓋率達到80%,公眾對漢方藥持較信任的態度。東南亞地區由于華人的遷移,各國文化相互融合,中藥被華人帶入東南亞,華人越多的地方,中藥發展得越好,比如新加坡的常住人口中接近一大半是華人,中藥也是當地主要的用藥選擇。
(二)中藥在西方市場情況
中藥往往以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劑等方式出口到西方,這雖然便于打開國際市場,但是也使得中藥處在一種尷尬的局面,似藥非藥。中藥在西方國家往往只有華人華僑愿意使用。近年來,隨著西藥毒副作用較大的問題被人所重視,西方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對天然藥品的研究和使用。不少西方藥企根據中藥的藥方和資料,制作出“洋中藥”,這類藥品相較中成藥而言所需劑量少,可選劑型多。為了保護本土中藥的成長,西方國家設置了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加強對中藥進口的限制。
二、我國中藥國際化中出現的問題
(一)中藥國際市場混亂
伴隨著中藥國際化的熱潮,各家中藥企業都想將自家產品出口海外,出口廠家過多,加之對出口中藥的質量監管力度不夠,因此在國際市場中藥產品良莠不齊,使得在國際市場上中藥的口碑較差。同時由于我國對中藥材出口沒有嚴格的管制措施,這使得我國成為第一大廉價中藥原材料出口國,大量的珍貴藥材被低價賤賣到國外。同時由于濫挖濫伐,我國一些珍貴的藥材已經瀕臨滅絕,自然環境也遭到極大的毀壞。
(二)海外對中藥產品有效性存疑
中藥重視實踐輕理論,它的基礎理論體系不夠完整。中藥輕視基礎性的研究對照,安全方面缺乏現代化的評價標準。再加上中藥文化和思想在海外的傳播范圍和深度都不足,海外對中藥缺少準確的了解認識。
中藥原材料的質量問題也導致對中藥產品有效性產生質疑。中藥材生長有其固定的周期,部分無良種植商為了追求利益,肆意噴灑農藥,不顧藥材的生長情況就擅自采摘拿到市場販售,最終藥材往往藥效不達標,甚至還有嚴重的毒副作用。各類藥材的保存運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有些收購藥材的人員缺乏對中藥材的運輸保管的常識,使得藥材變質,喪失療效。諸如此類的原因導致中藥產品質量檢驗不合格,大量關于中藥質量問題的報道使得中藥難以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
(三)中藥產品大多為對傳統藥方的簡單重復
我國中醫藥歷史悠長,古往今來流傳下來的藥方數不勝數。但目前大部分企業對中藥的基礎研究投入不夠,對這些藥方幾乎沒有自己的再創新,與現代藥學技術也沒有更好地進行融合。
許多傳統中藥的藥理至今無法通過現代科學理論去解釋,我國在對中藥的基礎理論和藥理機制等方面的研究較薄弱,國外卻恰恰又非常重視藥理,這使得許多中藥藥方無法得到完全的認可。被承認的藥方數量有限,各企業只好生產重復產品,產品之間缺乏差異,沒有新的特色。
(四)中藥產品缺少競爭優勢
中藥見效比較慢,有些中藥攜帶和服用不方便。很多中藥企業目前還是使用過去傳統的方式進行生產,沒有實現整個行業的標準化和現代化,生產過程中也缺乏統一的規范,藥品的質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時由于日本和韓國等企業通過對中藥的學習與發展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漢方和韓方,在國際上人們對中藥的認識反而更多地受到它們的影響,對中國的正統中藥卻缺乏了解,因此更傾向于去選擇日本和韓國的中藥產品。
四、導致我國中藥國際化陷入發展困境的原因
(一)中藥缺少統一行業標準
標準化是每個行業成長的必然趨勢,它能夠幫助企業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想要保證中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質量標準必不可少,中藥想要實現進一步發展需要進行標準化革新。
事實上在中藥學內部也有著基礎標準化的理念。比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提到:“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緩脈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這就是區分中風、傷寒和瘟病的標準。所以說標準化其實也是中醫自身存在的一部分,但是需要完整地、系統地建立起整個行業的標準。
(二)中藥行業缺乏創新
創新是指利用現有的思維方式在已有的事物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再利用的活動。而企業創新也就是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動情況,生產出與市場要求和時代趨勢相匹配的商品。依據市場狀況對自身的資源配置進行優化,最后實現公司各個管理層面的革新的目的。企業依靠創新能夠在市場上實現長期的活躍地位,這也可以看作是企業賴以存活的溫床。沒有創新力的企業就沒有自己的優勢,在殘酷的市場競爭選擇中就難以立足。
我國中藥學理論和實踐歷史悠長,但是必須要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使傳統理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造出符合現代人民需要的藥品。中藥國際化的本質就是將中藥文化的精髓宣傳給世界人民,在傳播的同時還與各國傳統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和創新。但現今我國大多中藥生產企業自身缺乏創新,各家企業所出產的藥品之間種類相似,質量上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僅僅只是對傳統藥方的簡單重復。
(四)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足
中藥的知識產權主要指的是研發、制造和銷售過程中依法得到的權利,包括中藥相關理論的著作權、工業產權和信息保護的權利。
我國政府和企業一直以來對中藥資料和方劑等保護意識不足,長久以來記載的豐富的中醫藥資源和文獻資料都能通過網絡和書籍被輕松查閱到。許多外企在過去長時間內無償使用這些資料,制作藥品,或提取出藥方中關鍵的有效成分在此基礎上研發出新的產品,占有了本屬于我國中藥產品的市場份額,更有搶先注冊我國的中藥藥方的情況發生,這些都阻礙了我國中藥的國際化。
五、解決我國中藥國際化問題的對策
(一)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
首先,中藥術語的標準化。由于一直以來中藥術語缺乏規范和概念模糊等原因,使其在傳播的過程中受到限制。進入國際市場后,在中藥的傳播過程中,這些模糊不清的術語與現代用語的使用習慣不同,大大增加了翻譯的難度,也導致對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一定了解的人無法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
其次,實現中藥的標準化以及療效量化。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切哈諾爾曾指出:“由于中藥療效方面過去缺乏可靠數據統計,使得中藥療效缺乏科學有效的說明,導致難以被西方學術界接受,療效不被認可”。國外一直以來都是依靠數據來判斷藥品的有效性,而這正是中藥所缺少的,所以想要讓中藥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被普遍接受的話,中藥標準化和療效量化必不可少。因此需要設立關于中藥臨床使用時的療效記載和不良反應相關的資料庫,讓國外對中藥的效果有著較為直觀的認識,以此提升海外對中藥的信任指數。
最后,建立企業生產過程的標準化。我國大部分中藥生產企業設備落后,生產理念老舊,中藥的質量安全和藥效難以得到保障。所以從中藥的原材料獲取、生產、運輸和銷售等一系列生產過程都需要制定相應的標準,達標者才可進入市場流通。
(二)對原材料質量安全加強監管
發達國家考慮到自身的利益情況,往往會設置種種“綠色貿易堡壘”,隨著市場競爭趨勢日益激烈,這一壁壘不會消失,只會日益嚴苛。過去我國不少中藥企業由于中藥材產品重金屬殘留和硫黃含量超標等被國際市場拒之門外。
首先,要保障原材料的質量,需要促進中藥材種植業向專業化轉變。國家和政府應該投資專項資金建立中草藥園,實現中藥材種植的專業化和科技化。同時要重視道地藥材種植地區的環境保護,保護當地的土壤環境、水資源以及空氣質量。嚴打污水和廢氣無約束胡亂排放的現象,保護當地的樹木植被,同時要增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其次,對各藥材品種應出臺相應的質量標準,在種植過程中應遵循標準,避免農藥殘留超標等,對不合標準的藥材不予收購。在這方面可以學習日本漢方藥企業的做法,重視藥品的質量問題,并將其作為企業追求的最高目標。漢方藥企從原材料開始就實施嚴格的質量管理,而正是這些嚴格的監管標準,才讓日本漢方藥能獲得高品質值得信賴的評價。
(三)加大創新力度
中藥行業想要改變簡單利用傳統藥方進行生產這一問題,最關鍵的是要加大對中藥產品的創新力度。中藥研究人員應當對已有的資料實行收集分類,吸收其中有利科學的部分,剔除當中不合時代發展的部分,在了解學習中藥理論的基礎上,將其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目前我國企業生產的中成藥劑型依然以“丸、散、丹、湯”為主,需要的劑量大并且使用不便,因此在劑型方面也需要進行改良,多開發新劑型,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需要。
同時需要對出口的商品結構進行創新。在此之前,我國中藥行業多以單純的藥品和原材料等形式進行出口,其特點大多為低附加值和低回報。因而要將單純商品輸出轉變為科研、文化、服務和教育等軟文化實力的輸出。
(四)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中藥想要更好地實現國際化發展,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須重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近年來,中藥逐漸受到國外的關注,全球范圍內對中藥的消費需求也逐漸增長,不少國家對中藥的態度也有一些轉變。歐美等國家逐漸放寬了對中草藥的管理標準,部分國家也開始嘗試進行中藥立法,這正是進行中藥管理方式改革的最好時機,有助于推動中藥管理由無序走向有序。其中知識產權的保護主要靠政府立法,政府要加大對中藥文獻資料的保護,出臺并健全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法令法規。
當然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可以簡單地只借助政府的力量,企業也需要轉變思想,重視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在企業內部設立起完善的知識產權的保護條例,若沒有健全的規章制度,知識產權極容易被泄露,屆時就無法有效地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在自己的知識產權受到侵占時,應當果斷采取行動,要善于通過法律來獲得幫助,打擊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不法分子。
結語:
中藥行業作為我國傳統行業得以存在幾千年,自然有其獨特的優勢,伴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藥必然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與認可。但是由于傳統理念與現代思想的脫節,中藥行業標準化不足、中藥材質量缺少監管、創新意識不足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足等問題使其在國際化過程中屢屢碰壁。想要讓中藥真正走出去,需要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建立原材料質量監管體系,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同時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只有這樣,中藥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走出去”,在國際市場上被廣泛認可和使用,為人類的健康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