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貴

IPO是指首次公開募股,即企業在擁有相應資質之后首次面向公眾公開發行股票,之后可在證券交易所進行掛牌交易(即上市),經歷了這一過程之后就意味著企業已經完成上市,因此IPO和上市在說法上常常被連在一起,稱為IPO上市,但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環節。隨著我國大量企業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做大做強,多數企業都開始尋求IPO上市的途徑,但在嘗試實現IPO上市的過程中,相當一部分企業卻因為財務管理工作缺乏規范化的問題,導致其無法實現成功上市。結合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來看,導致其財務管理規范化程度不足的原因為數眾多,因此要確保企業順利通過審查成功上市,就需要在了解自身財務管理現存問題的情況下,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來完成企業順利通過IPO上市的愿景。
一、關于IPO上市的相關概念
(一) IPO上市對企業的重要性
從企業的角度而言,IPO上市的好處在于能夠幫助企業募集更多的資金,同時還能強化企業股票的流通性,對提升企業員工的認同感和企業自身的知名度也有很大幫助,此外還能夠作用于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幫助企業回報風險投資等。但其劣勢也相當明顯,那就是上市之后企業審計成本會大幅增長,且必須在遵循相關規定的前提下開展商業活動,而且由于股東介入導致股權被稀釋,企業領導者及高管會失去對企業的控制能力,更容易導致風險投資在獲利之后迅速退場的情況出現。由此可見經歷IPO上市的過程對企業發展而言并不只有優勢,同樣也使企業面臨著其他方面的風險。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依然會大力爭取實現IPO上市,這主要是因為上市以后企業才能獲得更可靠的發展壯大的機會,企業只有在上市之后才能與金融機構建立起更加可靠的聯系,進而實現業務向外擴張及融資渠道的增加,這意味著企業銀行信貸成本的下降,以及在營銷和公關方面獲得的優勢,由此可見IPO上市是企業想要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
(二)企業實現IPO上市的一般流程
早先國內企業上市的策略是前往境外正規證券交易所尋求上市機會,其中知名度較高的以美國的納斯達克證交所為主,此外還有前往港交所尋求IPO上市的案例。隨著近年來國內經濟建設水平的發展,上海和深圳也誕生了證券交易所(即“滬交所”和“深交所”)。以滬交所為例,其對企業IPO上市規范的流程內容如下圖1所示。
整個流程涉及線上線下兩方面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流程中并未出現證監會,但滬交所對企業上市的審核同樣需要受到證監會的管理。實際上滬交所這樣的證券交易所并不擁有企業是否能順利通過IPO上市的決定權,最終的決定權實際上掌握在中國證監會手中,而在其上市申請到達中國證監會之前,還需要經歷證券交易所及上市委員會兩道關卡,這就說明企業上市的難度是比較高的,任何環節的紕漏都可能導致企業IPO上市申請被駁回。
二、財務管理規范化對企業IPO上市的影響
證交所、上市委員會及證監會對企業財務管理狀況是否達到相應規范要求的評判,直接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順利通過申請實現IPO上市。在證監會及證券法相關規定中,對企業是否具備IPO上市資格的評價考核除了會參考企業的經營實力之外,對企業財務管理狀況同樣有著非常明確的要求,結合相關條例中的內容來看,這些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首先,企業只有在累計盈利和財務管理收入上的指標達到相應量化指標規定的前提下,才算是具備上市的基礎條件。其次,企業必須能夠證明自身運營管理工作中具備完善的內控體系,且體系本身需要在完整性及規范程度上達到證監會提出的標準,確保財務工作具有相應的規范性及透明性。再次,企業在提出IPO上市申請的同時,必須證明其關聯交易具有令人信服的獨立性與公允性。最后,提出IPO上市申請的企業在收入和成本費用核算等一系列財務報告上必須擁有絕對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不允許出現財務造假的情況。結合這些要求來看,證監會對企業IPO上市申請的管理非常嚴格,尤其是在對財務管理規范化上的要求幾乎到了嚴苛的程度。而且即使某些企業能夠運用一些手段,在財務管理規范化程度不足的情況下成功上市,一經發現也會被證監會予以退市處理,這對企業的打擊將非常嚴重。
三、影響企業IPO上市的財務管理規范化問題
通過對提出IPO上市申請企業的經營概況及證監會反饋的駁回結果來看,大多數企業之所以實力完全滿足上市標準,卻依然無法成功申請上市的主要原因,有很大一部分都來源于財務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不規范操作。這些不規范操作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報表粉飾
報表粉飾是影響企業財務管理規范化的所有問題中,最不應該出現的問題。一般出現這種問題說明企業在經營理念上就存在偏差,在主觀上渴望以瞞天過海的方式隱瞞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職能缺失的內容。對于證監會乃至整個社會而言,允許存在這種行為的企業上市,無疑將會給社會的經濟發展埋下不安定因素,由此造成的劣性鏈式反應是無法挽回的,甚至可能使國家承受嚴重損失。因此一經發現企業存在報表粉飾的情況,證監會都不會準許企業成功申請IPO上市,甚至是疑似發現企業存在這類情況,證監會也會要求上市委員會及證交所重新審查企業的申報資料,并視情況對上市委員會及證交所中的主要責任人予以追責。對于那些申請IPO上市,卻因為報表粉飾被駁回的企業而言,其經常采取的做法主要以減少費用分攤、資產重組隨意性、更改存貨計價造價及掩飾關聯方交易等做法進行報表粉飾。這樣一來就額外增加了相關部門的工作壓力,且一旦發現某企業著實存在報表粉飾的行為,很可能該企業之后再也沒有資格申請IPO上市,更嚴重的情況下會被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報表粉飾是最不可行的做法。
(二)內控體系不夠完善
內控體系缺乏應有完善程度是影響企業財務管理規范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導致企業無法順利申請IPO上市的關鍵問題。無論是相關法律條文《證券法》或是執行機構證監會,在財務管理相關準則中均明確指出,申請注冊IPO上市的企業必須具備具有相應完善程度的內控機制。而在對那些未能成功上市的另一部分企業被駁回原因進行了解之后發現,這類企業的問題并不出在報表粉飾上,而是因為企業提交的材料中未能呈現出成熟完善的內控機制及內控體系。結合這部分企業的經營情況,及當前市面上大多數企業的年度財報與動態來看,其內控體系構建過程中對風險防控的考量并不充分,在進行財務管理工作時也沒有充分意識到防控財務風險的必要性。如此一來這些企業構建起的內控體系就存在非常明顯的漏洞與隱患,并不能發揮內控體系應有的價值。另一方面則是一些企業的內控體系缺乏先進技術支持,體系運行的基礎并不建立在信息技術上,也不具備完善的財務內控信息系統,或是雖然擁有功能相對可靠的信息系統,但在系統維護效率和防御能力上存在客觀層面的不足,無法保證系統整體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因此其內控體系能夠起到的作用也就非常有限。
(三)人員能力問題
在企業申請IPO上市的過程中,企業財務管理崗位上的人員能力也會成為證監會的重點考核標準。由于這部分工作人員直接執行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因此對其能力的參考就是衡量企業財務工作日常狀態及進行效率的重要指標。而那些未能通過IPO上市審核的企業中,也有一部分被駁回的原因是出在人員能力問題上,主要表現為人員才不配位、能力無法匹配崗位需求和職業素養低下等。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部分財務工作人員的能力不足,不能充分理解上市的概念及風險,也無法為企業提供可靠的財務工作支持,導致企業管理者在了解過報表之后誤以為企業具備IPO上市的能力。另有一些企業原本就是想借助不法手段成功實現上市,隨后轉手拋售股票或進行其他操作來獲取短期利潤,對于這類企業來說,能力不足的財務工作人員反而更好控制和更容易利用,也更符合他們的核心利益需求。
四、企業IPO上市過程中財務管理規范化問題的應對策略
結合上述企業IPO上市面臨的財務管理規范化問題的具體表現來看,要使這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提升企業財務管理的規范化程度以使其能夠通過IPO上市審核,可嘗試采取以下幾種策略加以實現。
(一)深化企業全體工作人員法律修養
上述對企業財務管理規范化問題分析中已經提出,報表粉飾是一眾影響企業成功IPO上市的問題中最嚴重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相關工作人員、管理層及直屬領導缺乏應有的法律意識,也就是說這種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企業人員中法律意識的欠缺。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以《證券法》為主干在企業內部開展各類普法工作,幫助企業全體職員認識到在違法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通過IPO上市申請及注冊的。而除了相應的普法工作之外,還需使企業了解到證監會近年來在審核上的力度,證監會在這方面的工作向來是不遺余力的,這一點從那些以僥幸心理試圖成為漏網之魚的企業遭遇上就可以看出來,他們所采取的各種手段很容易就受到證監會相關文件及工作內容的制約,而他們要想繞開這種制約就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與資源。強化企業全體人員法律修養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幫助企業全體員工認識到,法律修養的強化是必需的,合法是企業進行財務管理工作最基礎的前提和底線,也是保證企業實現長效發展的關鍵因素。即使沒有IPO上市的需求,合法進行財務管理工作也是企業決不能違背的原則。
(二)優化內控體系
有很大一部分企業高層并非意識不到內控體系的價值,而是不掌握完善內容體系的方法及策略。因此在準備申請IPO上市之前,企業需要先對內部已經建立的內控體系進行詳細調查,模擬企業遭遇財務風險時內控體系的運行狀態,進而發現內控體系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并加以調整,使之能夠發揮有效的風險防控作用,提升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程度,同時強化企業在面臨財務風險時的抵抗能力。在此基礎上還需強化內控部門的獨立性與執行力,使其能夠在出現風險時進行快速反應,來保證企業內控體系滿足證監會在IPO上市相關條例中的要求。
(三)強化職員能力
因職員能力導致財務管理規范化不足的問題有兩種解決方式,一種方式是優化財務管理工作內容及體系,提升管理效率及精細化水平,這部分內容屬于內控體系的工作范疇。另一種方式則是強化職員的能力,使其能夠勝任企業在完成IPO上市之后的財務管理工作要求。這意味著企業需要重新權衡財務管理崗位的聘用及考核機制,并以IPO上市為理由,為現有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創造出相應的危機感,促使他們自發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并借助末位淘汰機制及激勵機制對人員構成進行深層次優化,來促使財務管理人員逐漸將自身能力提高到能夠滿足企業IPO上市后的需求及標準,幫助企業以更加順利的姿態完成IPO上市。
(作者單位:海安橡膠集團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