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爾·格雷森

泥土建筑冬暖夏涼,可抵御極端天氣。在尋找可持續建筑的過程中,建筑師們重新發現了這種歷史悠久卻被長期忽略的建筑。
在也門薩那古城,泥土摩天大樓高聳入云。這些建筑完全用泥土建成,飾以醒目的幾何圖案,和周圍赭色的山脈融為一體。薩那古城的泥土建筑獨具特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這樣描述薩那古城的:“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建筑群,反映了伊斯蘭教早期空間組織的特征。這些建筑就地取材,展現了高超的技藝。”
也門達沃安泥磚建筑基金會創始人、《也門建筑及其重建》一書的作者薩爾瑪·達姆盧吉說,盡管這些建筑已有數千年歷史,卻看起來非常時髦。這些古老的建筑大部分是私人住宅,現在仍有人居住在內。
達姆盧吉說,這些泥土建筑充滿吸引力的原因很明顯:隔熱效果好,可反復利用,并且非常能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她說:“這是一種未來建筑。”
世界各地的建筑師都在研究能夠抵御洪水、高溫等極端天氣的可持續建筑,泥土建筑重新進入了他們的視線。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會影響未來城市和住宅的設計嗎?這種返璞歸真的建筑技藝能夠應對氣候危機嗎?
| 建筑業的氣候問題 |
建筑業的碳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8%。如果要達到2050年全球碳中和目標,將全球氣溫上升水平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建筑業必須作出重大改變。
科學家警告,要想實現上述目標就得將混凝土替換成污染更小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是現代建筑業的主角,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混凝土建筑的碳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遠高于航空業的2.5%。全世界每年大約生產40億噸水泥,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
“我們不能再生活在這些混凝土森林里了。”達姆盧吉說,“我們需要考慮一下周邊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不能只顧自己。”
達姆盧吉認為,泥土可以完美代替混凝土。泥土建筑對環境的影響很小,泥土本身也可以重復利用。
| 復興一個古老的傳統 |
馬里杰內古城位于尼日爾河三角洲地區,始建于公元800年。這里曾是來往于撒哈拉和蘇丹之間商人交易的重要地點。杰內的泥土建筑非常有名,特別是杰內大清真寺——世界上最大的泥土建筑,高20米,坐落在一個91米長的平臺上。
在專業泥瓦匠的指導下,杰內的居民每年會一起修繕清真寺。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退休教授、《杰內的泥瓦匠們》一書的作者特雷弗·馬錢德說:“這些建筑大師深受馬里人愛戴,因為他們具有高超的技藝,能夠保護泥土建筑和里面的居民。”修繕工作是社會凝聚力的體現。他說:“人人都會參與,孩子們和泥,婦女們提水,泥瓦匠指導。”
杰內的泥土建筑在持續變化,因為居民們在不停地對其進行修繕和重建。“這種建筑有種非同尋常的活力。”馬錢德說,“泥土的可塑性很強,人們可以根據家庭人口的變化隨時調整和改造建筑。”如果家庭人口增加,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增添房間;如果人口減少,多余的房間就任其倒塌,重歸塵土。
| 可持續建筑 |
歷史悠久的泥土建筑如今已成為當代建筑師的靈感源泉。塞爾維亞建筑師德拉加娜·科濟契奇專門從事泥土建筑行業。
“我們的祖先非常聰明,想到的辦法也很實用——他們都是就地取材。”科濟契奇說,“泥土到處都是,可以用來建任何東西,如墻壁、地面、天花板、爐灶,甚至屋頂。”
科濟契奇在泥土建筑研究和應用中心接受了相關培訓,如今在塞爾維亞修繕和新建泥土房屋,復興這種古老的建筑技藝。
“泥土是有感染力的,只要你接觸一次就會愛上它。”科濟契奇說,“你不需要采取任何防護措施,只要玩就行了。”
安娜·赫林格是一名奧地利建筑師,利用泥土、竹子等天然材料建造房屋,她也認同這樣的觀點。她說:“接觸泥土是一種很棒的體驗。你不需要任何工具,用手就可以。”



赫林格使用泥土建造房屋已有近20年,設計了很多非常有名的泥土建筑,例如孟加拉國魯德拉普爾的現代教育培訓學院,赫林格因此于2007年獲得阿卡汗建筑獎。她說:“泥土是一種普適性非常高的材料,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人們都可以用泥土建造房屋。”
現代教育培訓學院完全采用當地的材料建成,如泥土、干草和竹子,且由當地工匠和學生完成。
“建筑師用竹條、尼龍繩索等較輕的材料將壤土和干草等源于土壤的材料連起來,組成建筑的架構,為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思路,堪稱典范。”阿卡汗建筑獎的評委這樣評價現代教育培訓學院。
“泥土是當之無愧的可持續建筑材料。”赫林格說,“泥土可以反復利用,不會消耗任何能量。實際上,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泥土材料還會變得越來越好。而且,泥土就像面團一樣,在建造的過程中非常便于調整。”
不過,建造泥土建筑也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不能侵占耕地。全球人口預計會在2050年達到97億,屆時將對土地的使用帶來巨大壓力。
| 健康、適應性強的建筑 |
建筑師們認為,泥土建筑的特性之一是冬暖夏涼。泥土墻體熱質量高,能夠緩慢吸收并儲存熱量,可以防止室內變得過熱。
“泥土墻體白天從太陽輻射中吸取熱量,然后在夜間釋放。室內溫度會維持在一個很舒適的水平,不會有太大的波動。”美國建筑師、“建筑修復工作室”負責人帕梅拉·杰羅姆說。因此,泥土建筑可以降低空調的使用頻率,減少相關溫室氣體的排放。
英國環境審查委員會在2021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建議人們使用“可反復利用、生物基質、可呼吸的”材料,如黏土、石灰制成的灰泥和天然纖維,以改善現有建筑的隔熱性。
“與混凝土或瓦楞金屬建筑相比,泥土建筑可以讓室溫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因此居民會有更舒適的體驗。”馬錢德說,“另一個優勢是,厚厚的泥磚墻還可以阻隔外面或者隔壁的噪音。”
此外,泥土還可以“呼吸”,這會帶來其他好處。泥土的多孔結構可以讓濕氣進入房屋,改善室內的空氣質量。“泥土可以吸收空氣中多余的水分,并在需要的時候釋放出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泥土建筑可以‘呼吸’。”科濟契奇說。
“泥土建筑是非常健康的建筑,可以像人類一樣‘呼吸’,并且有能夠適應不同溫度的‘皮膚’。”達姆盧吉說,“泥土建筑與我們的身體很相似。”
此外,泥土建筑相當堅固,可以應對熱浪、洪水、干旱等極端天氣。科學家認為,隨著氣溫持續升高,極端天氣的頻率和強度也會上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警告稱,大部分人類聚居地都無法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要想避免這類事件帶來的損失并保護居民,人們就必須建造能夠應對極端天氣的建筑和基礎設施。
泥土建筑能夠抵御地震、大風等極端事件。“因為這種建筑能夠分散表面受到的壓力,而混凝土和水泥就不行。”達姆盧吉說。不過,這也取決于地震波的強度以及泥土建筑建在什么樣的土壤上,杰羅姆說。
“泥土建筑外側涂有數層泥土、草木灰、石灰以及灰泥,可以防潮,因而可以抵御季雨和洪水。”達姆盧吉說。
杰羅姆認為,洪水對泥土建筑的影響取決于建筑是否位于洪泛區,以及是否有扎實的地基。2008年,也門東部的哈德拉毛省經歷了一場嚴重洪災,5000棟泥土建筑受損。這些建筑都建在洪泛區,沒有地基或地基很不扎實。而在附近沙漠峽谷地區的達萬山谷,洪水造成的損失就小得多,因為那里的泥土建筑都有1.5米或更深的地基,并且地基都由干燥的石頭建成。杰羅姆補充道:“峽谷中的道路都建成了防波堤的樣子,可以將洪水引入椰棗園的灌溉渠中。達萬山谷中只有25棟建筑受到了洪水的影響。”
建筑師建議,要想擁有一棟現代化且舒適的住宅,可以考慮泥土建筑。達姆盧吉說:“泥土建筑的適應性很強。如果你想砸掉一面墻或是改變房屋的設計,可以回收利用所有的材料。”
總的來說,泥土建筑是非常成熟且可以反復利用的。“泥土建筑非常舒適,你隨時可以翻新重鋪電線和水管。”
[編譯自英國廣播公司網站]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