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惠,付天一 (三亞理工職業學院 海南三亞 572000)
海南地處熱帶、陽光充足,降水量高。海南山區極適合茶葉的種植,在生產茶產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自貿區的建立,海南茶產業發展迅速,這種來自東方的飲料產品,深受外國消費者喜愛,致使海南茶產業已成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各地自貿區建設加快,海南省茶產業的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從茶原材料到終端產品的產業供應鏈管理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因此,從自貿區建設背景下海南省茶產業供應鏈的發展現狀入手,對茶產品在外貿易過程中產業供應鏈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探討對海南省茶產業供應鏈的優化升級,以促使海南省茶產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海南省茶產業發展較晚,其發展的主要競爭對手為西南茶區的四川、貴州等省,江南茶區的浙江、江西等省以及同一茶區的廣東、福建等省,致使競爭壓力逐步增大。但相較于其他茶區,海南省獨特的地理優勢以及獨特的茶產品,使得其茶產業得到逐步發展,海南省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一帶一路的實施,使得海南省茶產品在國內市場進行發展的同時,也打開了國外市場,為海南省茶產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在海南省茶產業供應鏈建設過程中,通過借鑒國內優質茶區的發展經驗,海南省茶產業逐漸形成了種植、生產、加工、運輸、銷售以及售后等多方面較為完善的產業供應鏈。
海南省茶產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1959年,海南建立了國家紅茶出口貨源基地,使得海南省成為當時中國最大茶區之一,海南紅茶在國際茶產品貿易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作為中國熱帶島嶼茶區,海南省茶產業是極具特色的。但近年來,海南省茶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下滑趨勢,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顯示,1992年海南省茶園種植面積達10.92萬畝,但到2019年僅剩2.75萬畝,種植面積逐年遞減。隨著近幾年“古樹、野茶”等噱頭的崛起,在市場效應的推動下,茶農對野生茶樹的過度采摘,導致野生茶資源受到重大破壞。同時,海南茶園多分布在海南省五指山區,當地茶農多以自主培育為主,對于茶產品的品種、產量、質量等缺乏認識,導致海南省茶產業在源頭發展上受到了制約。
海南省是我國主要的傳統茶產業生產區,其茶產品多以粗放生產為主,在制茶方面多以手工炒茶為主,生產效率較低、茶產品質量、附加值較低,同時茶產業從業人員專業素養較低,缺乏規范式的茶產品生產技巧,難以形成規?;牟璁a品生產鏈條。海南省茶產業供應鏈建設起步較晚,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往往缺乏資金投入,加工所需機械設備投入不足,加工過程缺乏監管,且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小作坊,加工過程操作的不規范往往導致茶產品質量不達標,且小作坊缺乏專業的質檢員以及產品質量檢測的能力,不能對加工的茶產品質量進行嚴格把控,直接影響茶產品的對外銷售,影響海南省茶產品的品牌形象。
首先是海南省茶產業在海外供應鏈流通環節中產生的成本過高。海南茶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過程中,需經過軌道交通運往目的地,這一部分成本一般由國內茶產品經銷商進行支付,但實際上這一部分成本會由消費者承擔,原因是茶產品經銷商往往會把這一部分成本平分到售價上,以此降低平臺廠商的成本,來獲取更多利潤。其次茶產品在海外流通時間在一個月左右,流通時間較長,大大增加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同時退換貨成本太大,易造成消費者對產品的不滿意程度增加。雖然自貿區的建立,方便了商品之間的貿易,但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海南省茶產品市場份額小、流通難度大等問題,自貿區的建立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技術貿易壁壘與社會貿易壁壘帶來的阻礙,但對外貿易的種種問題,仍是海南省茶產品進入國際茶業市場的重重阻礙。
海南省茶產品銷售過程中仍處于傳統銷售模式,其主要營銷形式有企業+零售、合作社+零售、產銷一體化等,隨著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海南省茶企業開始借助電子商務與現代新媒體進行茶產品宣傳與銷售,但茶產品在海外的營銷過程中,由于諸多限制,只能通過地區經銷商的方式進行茶產品銷售,銷售效率遠遠不如國內市場,海南省茶產品的銷售在海外市場發展緩慢。近幾年茶產業發展漸入佳境,產業組織模式日趨完善,茶的種類越來越豐富,茶產品日漸豐富,各茶葉大省都有自己的茶產品品牌,如浙江西湖龍井、福建武夷山大紅袍等,但海南省茶產品企業數量較少,生產規模也相對較小,其茶產品生產結構零散,生產的茶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所打造的茶產品品牌缺乏市場競爭力,茶產品市場多被外來茶品牌占據,導致海南省茶產業發展前景堪憂。
海南省茶產業供應鏈的基礎設施有待加強。在茶產品流通方面,海南省茶產業在對外貿易過程中,主要通過海運和空運兩種方式,而茶產品產品到達銷售地后,又主要采用干路運輸,且支路運輸相對較少,運輸過程涵蓋運輸方式并不廣泛,并且由于國內食品運輸標準與國外食品運輸標準差異顯著,使得產品在供應鏈流通過程中容易因標準差異產生不同的運輸矛盾;在茶產品存儲方面,茶產品不同于生鮮食品,不需要進行冷鏈運輸,但茶產品需要相對干燥的運輸環境,空運成本太高,性價比太低,海運性價比較高,但環境潮濕,易導致茶產品變質,運輸港口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在茶產品儲存方面建設還不夠完善,難以滿足發展需求;在茶產品加工方面,由于海南茶產品生產地處山區,經濟欠發達,茶產品多以手工生產為主,缺乏現代化的生產工具與現代化的生產管理手段。
由于地勢原因,海南省優質茶產品生產區多處山區,且在海南省茶產業上游的茶業種植者多為普通農戶,對市場信息與生產經營技術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夠,而處在供應鏈中游的茶產品加工企業,規模較小,數量較少,缺乏生產管理的信息化系統建設,而處在供應鏈下游的經銷商數量眾多,主要通過線下或網絡進行訂貨,通常這些經銷商所銷售的茶產品不單只是海南省的茶產品,信息的流通不暢易導致海南省茶產品易受到排擠,信息的傳遞不及時易產生信息變異、放大和曲棍球棒效應,易形成橫向一體化與縱向一體化的信息孤島,損壞了海南省茶產業供應鏈整體效益而產生雙重邊際效應,茶產品銷售不暢導致茶賤傷農,海南省茶產品逐年減產,最終影響海南省茶產業供應鏈健康發展。
由于海南省茶產業供應鏈在對外貿易過程中的復雜性,茶產品質量監管工作難以落實。茶產業供應鏈在對外貿易中涉及到各個領域,各個領域又有各自的監管部門,但由于部門之間職能的不同,在茶產品質量監管上存在工作性質的根本區別。海南省茶產業供應鏈的運行的本質是商品流通的過程,因此部門之間又會存在工作內容上的交叉,導致監管重復的問題,又或者存在一些環節沒有部門監管的問題。
海南省茶產業供應鏈在發展過程中,其內在運行機制不協調,存在著供應鏈各方利益分配不均衡、供應鏈運行機制落后、過程成本過高和質量控制存在漏洞等問題,這些問題或多或少的制約著海南省茶產業的健康發展。在長期經營體系下,茶產業供應鏈中不同主體所承擔的分工不同,在價值體現上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但在實際供應鏈運行過程中,利益多被供應鏈中下游的主體占據,上游茶農利益較低,長期的利益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大大影響了底層茶農的生產積極性。而運行機制的落后,易導致供應鏈上各主體的摩擦增多,降低了生產效率。而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不同國家風俗環境特點,易產生不同程度的過程成本。在茶產品生產過程中,缺乏相關的行業標準,導致在茶產品生產規格、質量等方面存在多方標準。受多種因素影響,質量監督部門難以及時跟進,無法進行全方位的監控,易存在質量監管漏洞,對茶產品口碑造成巨大影響。
完善茶產業供應鏈中產品存儲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適宜的茶產品存儲運輸體系,做好茶產品流通中的保質工作。不斷豐富國內流通干線,優化流通渠道。食品流通目前大部分屬于干線運輸,涵蓋范圍較小,茶產品運輸可借助干燥運輸技術降低干線運輸標準,或從支線運輸,提高運輸效率。升級轉型茶產品生產工具,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一體化的茶產業供應鏈管理系統,實現生產與市場信息及時互換溝通。建立可追溯的食品供應網絡,根據海南省茶產品在不同國家的出口狀況,建立可追溯的食品供應鏈,并依據茶產品供應鏈在不同國家的發展實況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便海南省茶產品在海外的便捷流通。
針對現階段海南省茶產業發展狀況,在現有的茶產品標準體系基礎上,依據網絡體系的建設,創新茶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在自貿區建設的背景下,根據出口國的食品質量標準體系,分類制定相關的茶產品標準體系,不斷標準化海南省產茶產業供應鏈發展體系。加強對茶產業供應鏈各環節的監督,整合地區生產資源,優化上游生產環境,通過凈化生產源,達到從根源上提高茶產品質量的目的。利用不同國家對產品的進口標準,生產符合標準的茶產品,積極鼓勵茶廠商生產有機綠色食品。其次加強有關部門對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的監管工作,將各部門工作內容劃分清晰,避免出現監管重復等問題,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工作交流,及時將各部門工作意見進行整合,依據各部門反饋進行供應鏈監管的整改。
針對不同國家市場特點及習慣,選取不同品種的茶品種進行種植培育。根據海南省自身茶產品特點,打開國際紅碎茶市場;根據國外消費者需求,設計符合銷售國當地風俗特色的茶產品包裝,迎合地區消費者;根據實地調研,升級改變傳統茶口味,開發研究花茶、水果茶、蔬菜茶、蜂蜜茶等特色茶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口味,在國內國外市場制定有針對性的市場營銷策略。
依托政府對產業振興的扶持,加大地區茶產業的高組織化、規?;⒓s化、現代化的轉型升級。根據海南省地區特色,建設相關的茶產品生態產業園,發展“茶+旅游”、“茶+養生”等發展模式,推廣茶產品品牌,提高知名度,開闊茶產品銷路,實現海南省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充分借助互聯網、現代新媒體等手段,發展“茶+互聯網”模式,結合現代新媒體技術,打造現代化的茶產品銷售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