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騰,梁如蒙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 肥城 271600)
肥城市轄14個鎮街,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98.5萬,總面積1 277.3 km2。巖鹽、煤、石灰巖等礦產資源豐富,其中,巖鹽、鉀鹽居全省第一位。
肥城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決策部署,將水土保持工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有利于預防水土流失、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開展監督管理工作為目標,不斷強化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力度,實現了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的健康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肥城市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強,生產建設活動造成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系統工程,要把這項工作做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肥城市把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切實加強執法能力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編印了2萬余份水土保持明白紙、印發了1 000余份《致生產建設項目單位的公開信》,贈閱了800余份《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匯編》,開展了水土保持知識問卷調查。開展水土保持走進學校、走進農戶、走進企業“三進”宣傳活動。利用“3·22世界水日”與“中國水周”,以水土保持為主題舉辦大型廣場宣傳活動,開展了水土保持宣傳展板巡回展、水土保持知識宣講活動。做到電視有像、電臺有聲、報紙有字,先后在中國水利報、黃河報、山東水利、肥城電視臺等媒體刊發、播出新聞稿件,不斷提高社會群眾的知曉率、參與率。
肥城市水利局成立水土保持與河湖管理科、水土保持監測站,共同開展水土保持的監督檢查與技術服務工作。成立政策法規與監督科,督促指導水土保持日常監督檢查,打擊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共同創建良好的水土保持環境。配備了專用執法車、無人機、攝像機、執法記錄儀等裝備,為提升監督執法水平提供了保證。
借助水利系統覆蓋各鎮村的人員網絡,肥城市水利局加大對鎮街區水利站、各村居水利員的培訓,統一組織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監督管理等主要內容的業務培訓。各鎮街水利站、水利員對轄區內發現的水保違法違規行為主動提醒,及時制止。對超過職責范圍和能力的違法違規行為及時上報市水利局。通過全市縣、鄉、村三級網絡的全面覆蓋,整合基層監督力量,探索完善基層監督體系,織密基層監督網絡,激活基層監督效能,使監督職能上下貫通,將監督觸角延伸至“神經末梢”。
水利部門對通過監管平臺反饋、日常巡查發現、群眾監督舉報的水土保持違法違規案件進行現場復核查處,全面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及早制止,確保檢查到位、監管有力,推動水土保持強監管補短板落地有效,不斷鞏固建設成果。
嚴格按照上級部署,借助信息化監管系統,扎實開展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查處工作。近三年,對上級反饋我市的205項疑似水土保持違法違規事項進行了逐一復核,對確認違法案件進行了查處。累計共計現場核查300余次,下發整改通知書175份,下發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通知書37份,有效震懾了水土保持違法行為。
啟動黃河流域專項整治行動,行動共涉及85家生產建設單位項目,經篩查,有43家生產建設單位存在“未批先建”“未繳納水保費”“未開展監測”“未驗先投”等64條違法違規問題。肥城市對違法違規單位采取了下發整改通知、開展集中約談、擬列入重點關注名單、移交水政執法等方式,督促相關單位抓緊整改,按時完成黃河流域專項整治任務。
為防止因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利、自然資源等單位聯合執法,對礦產資源開發企業進行拉網式檢查,通過集中整頓,關停、取締了手續不全的礦山企業,同時對未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的企業下發整改通知,限期完善水土保持審批手續,及時交納水土保持補償費,并進行生態恢復治理,減少水土流失。目前全市批準的4家建筑石料企業,已全部辦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手續,并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方案要求。
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人員對違法違規單位主動講解政策、告知辦理流程并下發限期整改通知,絕大部分單位主動配合監管檢查并按時整改。肥城市對到期拒不整改的單位移交水政執法,共同打擊違法行為。近三年,移交水政執法案件共計31件,形成強有力的威懾,徹底打消了心存僥幸、持觀望態度的違法違規單位,進一步鞏固水土保持專項整治成果,維護良好的社會環境。
堅持關口前移、源頭預防,將生產建設項目水保方案審批納入行政審批服務局,將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劃轉稅務局,變水利部門單一推動為審批部門集成推動,強化了審批監管,有效解決項目法人履責“動能弱”的問題。審批部門對于不辦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應交未交納水土保持補償費的生產建設項目單位不予發放施工許可證,同時填寫生產建設項目移送監督檢查登記表,將涉事項目名單移交水利局,由水利局進行監督檢查。
肥城市礦產資源豐富,各種礦產資源開采企業較多。以往對這些企業的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是老大難的工作。原因一是對現有礦產開采企業的情況了解不多,弄不清有多少企業從事開采;二是礦山開采企業的產能無法有效、準確的掌握,對應征收數額不能準確確定。針對這種情況,水利部門聯合自然資源部門,對肥城市礦山開采企業的數據進行共享,弄清底數,徹底摸清肥城市礦山開采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建立應征收臺賬。真正做到了水土保持補償費應收盡收,并且征收數額有理有據。
以落實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時”制度為契機,不斷加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檢查力度。采取現場檢查、書面檢查等相結合的方式,隨機確定檢查對象,每年現場檢查的比例不低于本級審批方案項目的10%。對破壞水土資源、落實“三同時”制度不到位、不及時整改、群眾舉報或問題突出的項目組織專項檢查,對檢查出的問題依法依規進行通報批評、曝光等處理。
水利、審批、稅務、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從企業最初辦理審批,到建設過程實現了全方位的監管覆蓋。2019年,全市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同比2018年度增長440%,收繳水土保持補償費同比增長165%。2020年,全市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同比2019年度增長53%,收繳水土保持補償費同比增長97.8%;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水土保持補償費收繳均取得了新突破。
肥城市在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有效控制人為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但與當前資源開發的強勁勢頭和創建良好的生態環境需求,以及當前全國水保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和社會發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下一步將進一步強化管理,扎實工作,迎難而上,努力使水土保持各項工作再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