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昌,徐 芳,劉榮紅
(1.濰坊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濰坊261000;2.濰坊市水文中心,山東 濰坊261000;3.平度市東閣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山東 平度266700)
濰坊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36.1 mm,水資源總量24.55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4.83億m3,地下水資源量13.59億m3(重復計算量3.87億m3),人均水資源量262 m3,低于山東省人均水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屬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 m3的極度缺水地區。近年來,全市年均調用客水(長江水、黃河水)1.5億m3,水資源嚴重短缺,已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
濰坊市有河流405條,湖庫532座,流域面積在50 km2以上的河流有103條,其中骨干河道有濰河、彌河、白浪河、膠萊河和小清河5條,建有大型水庫6座、中型水庫23座、小型水庫503座、水庫總庫容達到35.17億m3,興利庫容13.86億m3。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取水量6.13億m3(含客水),多年平均地下水取水量8.15億m3,開發利用強度較高,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14.34億m3,其中,農業用水量7.64億m3,工業用水量2.57億m3,生活用水量3.26億m3,生態補水量0.86億m3,全市萬元GDP用水量24.42 m3/萬元,優于《山東省節水型社會建設技術指標》中萬元GDP取水量達到40 m3/萬元的要求,但與省內先進水平青島、威海、煙臺市仍存在較大差距,全市節水型社會建設仍需進一步推進。
實施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壽光、昌邑、濱海3個單元工程建設,有效調引長江水、黃河水;實施引黃入白應急調水工程、引黃入峽應急調水工程、引黃入高工程、引黃入昌工程、引墻入三工程、汶河應急調水工程、黑虎山水庫向新城區應急調水工程等,增強客水利用和水資源綜合配置能力;實施峽山水庫增容、高密新建孟家溝水庫、昌樂南寨水庫擴容、壽光河道攔蓄等雨洪資源利用工程,有效攔蓄當地雨洪資源,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實施了峽山水庫膠東地區戰略水源地工程,進一步提高了濰坊市及膠東地區水資源保障程度。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控制管理,充分發揮水資源“硬約束”的杠桿作用。落實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節水評價制度,把好節約用水關口,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2020年,萬元GDP取水量降至24.42 m3,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降至13.46 m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664 4。
對已經取得許可證的單位下達年度取水計劃,并落實累進加價征收水資源稅制度;對城市公共供水管網內的用水戶下達年度用水計劃,對超計劃(定額)用水的實行階梯水價和累進加價,通過計劃管理,挖掘取用水單位節水潛力,倒逼企業提高用水效率,促進社會節水。
實施全區域各行業全面節水行動,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壽光市、青州市、諸城市等8縣(市)均建設成為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工業企業和生活節水水平不斷提高,制定《濰坊市化工企業節水評級評價標準(試行)》,開展化工產業節水評級評價工作,完成全市范圍內1 100多家化工企業節水評級工作,推動山東同大海島有限公司等一批化工企業進行了節水改造,推進工業企業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和設備,增加水循環次數,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進一步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新鮮耗水量,2020年工業企業生產用水重復利用率為85.13%(包含海水利用),重復利用率不斷提高。加強市區供水管網漏失控制,對城鎮供水管網進行管網改造和“一戶一表”改造,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了10%以內,中心城區實施“汽改水”供熱工程建設,年節水量可達300萬m3。農業節水水平不斷提升。在全市全面推廣渠道防滲、管道灌溉、噴灌、微灌、滴管和水肥一體化等農業節水工程技術。“十三五”期間,恢復改善灌溉面積2.486萬hm2,新增灌溉面積0.523萬hm2,新增節水灌溉面積8.133萬hm2,累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0.13萬hm2。
中心城區共有4座再生水廠,再生水規模為15.7萬m3,主要用于濰坊電廠循環冷卻水和白浪河、虞河及浞河景觀用水;進一步利用泵站將下游的城市再生水提到鳶都湖,達7萬m3/d,改善生態環境;建設20多處單體中水設施,城市綠化和道路噴灑大部采用中水,利用量達到了2.7萬m3/d;建設完成中材默銳、壽光巨能熱電發展有限公司等再生水回用工程,日再生水利用規模5萬m3以上;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8.85%。海化集團、國華電廠和海天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年直接利用海水量約15 000萬m3。
強化節水宣傳教育,不斷深化、拓展節水宣傳深度和廣度,全面構建立體化宣傳格局。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進行節水宣傳,在濰坊廣播電臺、濰坊電視臺定時播放節水公益廣告、節水專題片,通過濰坊日報、濰坊晚報、手機短信、微信等途徑不定時報道節水信息及宣傳標語。二是因地制宜依托庵上湖農業產業園區、墻夼水庫、青州自來水廠等用水載體,打造了昌樂、諸城、青州等多處節水宣傳教育基地,通過節水技術應用示范、場景展示、聲光電體驗等手段,創新推動節水宣傳教育。三是借助“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和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等重要時間節點,定期開展現場節水教育宣傳活動,聯合學生志愿者開展了“節約用水,我有‘畫’說”主題漫畫展和“節水中國你我同行”廣場宣傳,每年組織不同形式的節水宣傳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
造紙、化工、火電、鋼鐵、印染等傳統高耗水行業用水量占工業用水總量比重超過70%,與濰坊市水資源短缺現狀不相適應,2020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3.46 m3,高于《山東省節水型社會建設技術指標》中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達到10 m3/萬元的要求,與國內先進水平5 m3相比,有很大差距。居民小區“一戶一表”改造仍需進一步推進。
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僅為60%左右;節水灌溉設施仍以低壓管道灌溉、渠系節水灌溉為主,大水漫灌現象仍然存在,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仍需進一步推進。全市節水灌溉面積率75.4%,低于《山東省節水型社會建設技術指標》中節水灌溉面積率達到80%的要求。
城區老舊管網運行多年,存在“跑、冒、滴、漏”現象,需進一步更新改造。
2020年,濰坊市非常規水源供水量約為8 052萬m3,僅占總供水量的5.6%。再生水已用于市政用水以及補充白浪河、浞河、虞河的景觀用水,但在工業生產、建筑施工、車輛沖洗、生活雜用等方面相對較少,尚未建立再生水利用價格機制。海水利用方面只有海化集團、海天生物等少量企業利用海水,利用范圍較小;海水淡化仍處于起步階段。
1)加強工業節水管理。按照主要工業產品用水定額地方標準,嚴格控制工業用水總量。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等節水工藝和技術,推進分質供水、再生水利用等,降低用水消耗,提高用水重復利用率。鼓勵發展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耗水量小的項目,推動產業結構更加優化,進一步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新鮮耗水量。
2)加強農業綜合節水管理。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限制耗水量大、效益低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扶持農業旱作技術和農作物抗旱新品種研發,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加大財政投入,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滴灌等節水工程,提高節水工程使用效率。
3)加強建設項目節水審查。在城市規劃、施工圖設計審查、建設項目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備案等管理環節,強化節水“三同時”制度落實,確保節水措施與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4)加強生活節水綜合管理。推進城市居民小區“一戶一表”改造,實行居民用水階梯水價制度。推廣生活節水器具,嚴禁國家明令淘汰以及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器具進入市場。
5)加強園林綠化事業節水管理。推廣具有生態功能、環境適應能力強的樹木、花草,配套建設微灌、噴灌等節水灌溉設施。加強綠地林地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設施建設,積極打造集雨型綠地林地。
1)加快現代水網建設。完善客水調引配套工程建設,積極調引長江、黃河水,緩解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現狀。加快水庫增容、新建攔河閘壩等工程,不斷提高利用雨洪水資源的能力。大力發展管道調水和水系連通工程,構建現代水網體系,統籌調度水資源。
2)加強供水設施改造及運行維護。對城市公共供水管網進行提升改造,減少漏失率,加快老舊小區和農村居民供水管網的改造提升和維護,改善公共供水設施,提升供水效率。
3)加快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加大再生水循環利用力度,城鄉綠化、環境衛生、建筑施工、道路以及車輛沖洗等市政用水,觀賞性景觀、生態濕地等環境用水,優先使用再生水。健全有利于促進再生水利用的價格機制,不斷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1)加大宣傳力度。針對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實際,加強輿論引導,開展節約用水“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集市宣傳等多形式廣泛開展節水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節水的良好氛圍,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
2)充分發揮經濟杠桿促進作用。建立取用水戶計劃內節水獎勵機制,鼓勵節約用水。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規范農業用水收費,提高農業用水效率。逐步建立農業用水節水精準補貼、獎勵機制,根據節水量給予補貼、獎勵。
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是落實節水優先方針、破解水資源短缺瓶頸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濰坊市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但也存在明顯短板。在今后的工作中仍要在強化農業、工業、生活節水管理,加強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強化節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節水獎勵機制,加強節水宣傳等方面重點推進落實,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不斷提高節水成效,為濰坊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