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張瓊月
(1.山東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250100;2.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泗河分中心,山東 濟寧272000)
山東省河湖眾多,流域面積50 km2以上河流1 049條,總長度3.22萬km,常年水面面積0.5 km2以上湖泊11個。做好河湖日常管護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調動各級政府、部門力量,整合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區域和行業資源,群策群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確保河湖長制工作目標任務落地落實。
目前,山東省已基本建成了基層水利管理單位以點帶面為主體,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為有力補充,巡河員、護河員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河湖巡查管護體系。
1)依托河湖或水工程管理單位開展河湖管護。全省各市普遍充分利用河湖管理單位、水工程管理單位人員、技術力量開展河湖管護。據統計,目前,全省依托水閘、水庫等水工程管理單位開展管護涉及管護人員(含事業單位在編人員、聘任制人員)6 270余人,上一年管護經費約23 560萬元。管護主要任務為日常河道巡查維護,及時發現并制止違法違規事項的發生,保證岸坡堤防等水利工程及附屬設施的完好等,管護主要任務及相關制度由轄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各管理單位制定并執行。
2)政府購買服務開展河湖管護情況。全省各地尤其是具有經濟較發達、管護任務繁重等因素的區域較廣泛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作為水管單位管護體制的有效補充。據統計,全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聘任第三方公司或個人等方式管護河道長度8 797 km,管護人員約2 335人,上一年管護經費約29 095萬元。
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各地不斷發展完善中逐漸成熟,對管護主要任務、管護標準、考核制度及辦法通過合同予以明確。目前也較廣泛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巡河系統考核管護人員工作軌跡等方式,不定期抽查檢查,通常采取量化考評結果并與服務費用掛鉤方式,督促第三方落實管護責任。
3)利用巡河、護河及河道保潔員進行巡(護)河。目前山東省各地普遍設立了巡河員、護河員、河道保潔員等崗位,是全省巡查管護體系最廣大、最普遍的基礎工作支撐力量,也是最廣泛、最默默無聞的工作觸手、抓手。各地根據實際,目前選用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設置專職河管員、設置公益性崗位,由當地村干部或環保網格員兼任等方式。村級巡河員、護河員多由村級河湖長、村干部兼任,據統計人員數量近2萬人,沒有專門河湖管護經費,主要承擔日常巡查,發現問題,上報問題,負責日常垃圾清理。
4)結合護林、護草及環境衛生保潔等崗位進行巡(護)河。全省濱州、東營等市存在依托農村城鄉一體化管理、聘任第三方等方式成立河湖管護員、保潔員的情況,相應資金由鎮、街道自行解決。如德州市夏津縣、東營市東營港開發區等,將河湖日常管護職責納入鄉鎮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職責。
5)河湖巡查管護的其他形式。近日,山東省地方標準《河湖管護規范》(DB37/T 4506-2022)經省市監局批準發布,將于今年6月16日正式實施。作為山東省首部河湖管護地方標準,區分管護級別,明確了管護目標和任務,對河湖巡查、保潔、專項檢查與養護等作出規范,標志著山東省河湖管護實現了從“有章可循”到“有標可依”的邁進。全省各地不斷在創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實效上下功夫,河湖巡查管護在一些地區呈現出各盡其智、百花齊放的工作態勢。
河湖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從山東省各地實際反映情況看,還存在以下問題。
1)財政資金保障不夠。各級缺乏服務和支撐河道管護的項目和專項資金。當前山東省部分市(縣)財政困難,特別鎮村作為農村河道管護工作力量主體,多數集體經濟條件較差,河道管護包括保潔、工程運行、河道清淤、歲修養護等管理資金仍有較大缺口,維持河湖日常管護經費很多無法有效保障。
2)依托市場化發展仍需要長期探索。一是河道建設管護更多是社會效益,難以產生經濟效益,社會資本參與河道建設保護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目前河湖管護現代化、機械化、信息化程度較低,缺乏水質、水量等監測設施,缺乏監測數據共享、智能分析處理等能力;三是第三方社會管護企業的專業性普遍不足,河湖管護有資質、專業化的河湖管護企業尚需要市場孕育孵化。
3)河湖管護“最后一公里”還比較薄弱。除少數條件較好的區域通過購買服務實行河湖管護外,大部分主要依托河湖長制設立河管員開展河道巡查管護,由于沒有長效持續的資金保障,河管員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義務巡查,河管員也普遍存在老齡化、文化水平低的問題,基層河管員沒報酬或報酬低,工作吸引力較低。
4)部門之間配合聯動方面仍有待提升。一方面,河長制成員單位之間聯動較弱,河湖長制成員單位作用發揮不明顯,大部分地區“共抓共管共治”的聯動監管機制尚未形成,難以及時有力處理復雜的河湖問題。同時還存在河湖管理范圍內一個違法行為多部門監管,相關法律法規依據和目標不一致,造成重復執法,浪費行政執法成本等現象。
5)城鄉環衛體系不完善問題亟待解決?,F階段基層群眾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仍遠遠不夠,環保意識不強,河湖污染、管理范圍內垃圾問題主要是農村生活垃圾、農業生產廢棄物,問題處理后往往存在反復復發反彈現象。由于農村垃圾收運體系和農業廢棄物處理體系不健全等因素,垃圾無處去,轉運體系缺失,造成一些地區河湖管護變成了“游擊戰”“拉鋸戰”。
1)加大河湖管護資金投入力度。科學制定河湖管護標準,測算資金投入,建立長效、穩定的河湖管理保護投入機制。根據河道等級,建立按照省、市、縣、鄉各級財政按比例分擔的資金投入機制,落實河湖管護資金。健全管護成效評價機制,對管護成效好的地方予以獎補。
2)深化推進市場化運作方式。堅持“誰收益、誰負擔”的原則,大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河道建設。企業對承包河道享有旅游開發、水資源使用等生產經營權利的同時,承擔起所承包河道的常態保潔,生態修復等保護義務。建立第三方企業誠信評價體系,明確企業的養護管理資質和從業經歷要求,完善引入第三方開展河湖管護技術規范。探索市場化競爭模式,不斷提高基層巡查管護人員選人用人標準,聘請相關專家對河湖管護人員進行培訓,強化河道管護人員專業化素養。
3)積極探索智慧化河湖管護新模式。加快推動信息化河湖建設項目實施,對河湖重點區域增設自動監控監測站點,實時監控河道水質、流量變化情況,建立基于大數據平臺分析的智能感知管理網絡,為全面建設“數字河湖”奠定扎實基礎。
4)加強協調聯動。水利、環保、住建、城市管理、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要結合自身優勢、協同作戰,不斷加大對河湖違法行為的聯合執法打擊力度,自上而下著力構建起多部門共管共治的工作模式和聯防聯控機制。
5)開展綜合整治。一要大力提升治污基礎能力。合理配置垃圾綜合利用和污水處理設施,加大建設力度。對現有不達標的污水處理廠要加快提標改造,加大雨污分流改造力度,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處理質量。二要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大力開展鄉村特別是河道兩岸村莊的環境整治,解決好農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與處理問題,讓垃圾、污水遠離河道。三要扎實推進河湖岸線綠化、固堤護岸等工程建設,在保障流域生態安全、建立起完善的流域生態體系的同時,促進農村人居環境的不斷改善。
河湖長制已成為我國水環境治理的主要治理制度,深入了解全省河湖巡查管護體系建設情況、河湖管護“最后一公里”落實情況,摸清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卡脖子問題和工作瓶頸,積極行動化解問題,迎難而上破解難題,對于推動各級河湖長辦后續工作決策,進一步鞏固和推進山東省河湖管理成效,提升河湖管理能力和水平,推動河湖長制工作再上新臺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