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東平縣河道管理保護中心,山東 東平271502)
東平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轄14個鄉鎮(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716個村(社區),80萬人,總面積1 343 km2。黃河流經東平36.3 km,灘區總面積92 km2,涉及4個鄉鎮61個村6萬人。東平湖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總面積為626 km2,總庫容30.8億m3,常年水面208 km2,常年蓄水3.5億m3,是黃河流域唯一重要蓄滯洪區、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調蓄樞紐、京杭大運河復航重要節點,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2017年以來,東平縣相繼制定出臺了《東平縣全面實行河長制工作方案》《東平縣在湖泊實施湖長制實施方案》,在全縣61條河道、東平湖、29座小型水庫共設立河(湖)長542名,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縣、鄉、村三級河(湖)長加河道警長、河管員的“3+2”常態監管工作格局,實現了河湖監管全覆蓋。
在全面建立河湖長制體系,配套制定各相關制度的基礎上,編制“一河(湖)一策”綜合整治方案、水域岸線利用規劃,劃定河湖管理范圍,建立“五機制一平臺”,“五機制”即聯席會議機制、聯審聯批機制、聯防聯控機制、河湖管護機制、河(湖)長述職機制;“一平臺”即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統,全面實現河(湖)長手機APP巡河,河長制工作管理逐步實現數字化、動態化。同時設置河(湖)長公示牌、河長制微信公眾號,搭建上下溝通橋梁,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為河湖精準化治理、精細化管護提供了科技支撐,河湖治理與管護工作持續高效推進。
東平縣始終堅持以解決河湖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目標。突出抓好東平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在84 km的湖岸線可視范圍內全面打響清網凈湖、取締餐船、清理砂場、拆違清障、清理菹草、整治沿湖船只、建設環湖生態隔離帶、整治沿湖村居環境、整治沿湖路域環境等九大攻堅行動,累計清理網箱網圍0.84萬hm2,關停沿湖淀粉加工企業、山石開采企業683家,清理各類廢棄“僵尸”船只575艘,拆除餐飲船只21艘,清除違法建筑物447處,每年清理菹草4萬t,湖域生態環境顯著提升,綠色發展空間不斷拓寬。
打造美麗河湖是提升河湖管護水平的有效載體。2019年以來,東平縣以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和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項目為契機,加大河道治理力度,投資1.8億元,對23條177 km河道實施了生態修復綜合治理。2020年將東平街道海子排澇河作為美麗河湖的示范樣板著力整治,通過對河道疏浚整治、綠化提升、景觀改造、改善水環境,加強巡查、管護、監測等措施,河道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河道面貌煥然一新,順利通過省河長辦專家組的省級終驗,成為全省第一批美麗示范河湖樣板。2021年初,制定了2021—2023年美麗河湖創建計劃,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引領,借鑒、推廣去年海子排澇河創建經驗,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基礎上,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創新打造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提升河湖生態效果,豐富文化內涵,營造更好更優的生態宜居綠色濱水空間,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在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方面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搶抓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重大機遇,聚焦東平湖大生態帶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投資33.19億元規劃實施18個大項目、61個子項目。其中,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礦廢棄地復墾及荒山綠化等治山項目14個,完成荒山造林0.1萬hm2、礦山生態修復573 hm2;實施74 km環湖生態隔離帶、濕地改造提升等凈水項目35個,修復各類濕地0.16萬hm2;實施“三邊”綠化、農田林網建設等植綠項目12個,完成農田林網0.8萬hm2、路邊綠化521 km。
通過綜合治理,徹底解決了東平湖長期以來“臟亂差”的頑疾,改善了東平湖水生態環境,確保了東平湖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水標準以上,東平湖生態保護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1)水質穩定達標面臨一定壓力。根據對匯河、大清河、八里灣和東平湖湖南、湖心、湖北等11個地表水、功能區斷面的監測,數據表明,2019年、2020年東平湖水質總磷年均值分別為0.042 mg/l、0.040 mg/l(東平湖三類水質標準限值≤0.05 mg/l),穩定達標水質天數約為320 d,不達標天數約45 d。
2)菹草打撈難。東平湖水位較淺,平均水深為2~3 m,湖泊自凈功能差,且適宜大量水生植物特別是菹草等植物生長,菹草為季節性水生植物,腐爛集中、面廣量多,既嚴重污染水質又影響空氣。更重要的是菹草繁殖迅速,打撈困難,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3)生態屏障還不牢固。盡管近年來通過實施沿湖生態隔離帶建設,有效保護和改善了東平湖生態,但是東平湖湖岸線周邊人口約38萬人,線長面廣、情況復雜,特別是由于歷史原因,在灘區、湖域內仍然存在大量耕地,農業面源、農村生活污染的風險依然存在。2013—2020年,東平縣已累計投入58.4億元持續改善東平湖生態環境,后期的人工、材料等維護運營成本更是達到每年2.65億元,作為經濟欠發達縣和財政困難縣,財政負擔能力有限,無法保障長期資金投入。
1)水資源浪費問題。據統計,近三年來每年汛期少則4億m3、多則7億m3泰萊山區的優質水源流入東平湖,但因東平湖庫容較小,不得不排入黃河。特別是2022年,東平湖已向黃河泄洪超過15億m3,造成優質水資源白白流失。
2)影響水質凈化。東平湖肩負著南水北調水質保障的重要任務,但目前調水量遠大于東平湖正常蓄水量,大量湖水被頻繁置換,凈化水質的空間和時間不足,水質達標壓力大。
3)向北連接水網。目前東平湖已通過京杭運河向南實現通航,2022年小清河復航也列入工程實施,東平湖到小清河的通航成為山東西部黃金水道的“卡脖子”工程,對東平湖擴容、增加蓄水量都提出了要求。
按照黃河蓄滯洪區和南水北調有關要求,東平湖一級湖、二級湖內不允許建設大型工業項目和永久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沿線輸水河道周邊地區被禁止開發、控制區被限制開發,制約了產業發展,影響了水利、交通、電力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導致庫區一直處于農業不穩、工業不興的尷尬境地,庫區群眾長遠發展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加之近年來為保護東平湖水質,一大批庫區群眾、漁民需要轉產轉業,進一步影響了庫區群眾收入。
聚焦加強水資源保護、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重點任務。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河湖長作用,強化河(湖)長巡河和日常巡查。持續加大執法監管力度,深入推進河湖“清四亂”規范化、常態化,對涉河違法違規行為依法依規嚴肅處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充分發揮美麗河湖的示范引領作用,精準治理、扮靚出新、提升水平,初步構建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生態、安全的現代河網水系。
嚴格落實《東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項目化推進、市場化運作,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地。開展湖域環境綜合整治,引導漁民轉產轉業,加大綠化力度,實施稻屯洼及濱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建設。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和荒山治理,啟動引水上山工程,加快山體綠化和植樹造林;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礦地綜合利用與生態開發,守好山脊線。加快論證實施36.3 km黃河沿線治理,計劃結合堤防標準化建設,對沿黃的堤防道路、綠化、村莊布局進行規劃,有效解決灘區環境突出問題。
堅持保護優先、水陸共治,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培育文旅康養、臨港經濟、綠色建材等特色優勢產業,推動生態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最大限度地增加群眾收入。充分發揮東平湖生態資源優勢,加大與中林、棕櫚等集團合作力度,積極發展保水漁業,加快影視小鎮旅游康養小鎮和田園綜合體、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等項目建設。圍繞吃、住、玩、購等要素,補齊設施短板,提升旅游功能。
強化項目支撐帶動,用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央預算內資金、歐投行貸款等政策,精心策劃推進一批生態治理、產業發展、民生改善項目。
加快實施東平湖防洪提升及綜合整治工程,系統推進金山壩加高加固、金山壩以西區域遷建、東平湖擴容及八里灣泄洪閘南排連通工程。加大資金投入,加高加固金山壩及臨湖堤防,新建分洪閘,改建八里灣泄洪閘南排連通工程,切實保障黃河及東平湖防洪安全。
采取就近避洪、外遷安置的辦法,對金山壩以西27村、8 917戶、27 853人實施遷建,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共同富裕。實施東平湖清淤、擴容,大幅增加東平湖蓄水量。東平湖防洪提升及綜合整治工程資金需求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