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輝
《饕餮五志》是陶君起、陶慕寧父子兩代人關于飲饌的隨筆和文章,由于寫作時間跨越近一個世紀,又是父子兩人分別操觚,文章風格自然略有差異:簡言之,君起老先生之作隨意灑脫、詼諧幽默,更近以文易酒資的舊時文人游戲之作,因學問精深,文化底蘊豐厚,且一生雅好美食,遍嘗名店,所以信筆而書,娓娓道來,所論飲饌之道偏于宏觀大義,往往下筆如神,探驪得珠;慕寧先生克紹箕裘,有意踵其父飲饌雅志,以品鑒、印證、弘揚飲食為目的,所撰之文雖側重微觀,更兼具探討飲食文化、研究飲食發展史的學術意味。雖然如此,匯為一編,卻毫無違和之感,古語云:有其父必有其子,信然。概因血脈相通、學識相承、雅趣相踵,兩代為文,互為補充,珠聯璧合,客觀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生活意趣,文人風貌,彰顯凸現了該書的獨特價值和風雅趣味。
通讀全書,首先令人感覺到的是充溢全書的傳統文人之耿介精神。作者父子二人雖所處時代、環境、從事職業等不同,但文人精神、雅趣愛好一脈相承,對文字文章的禮敬、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在全書中處處可見,如君起老先生所言:“濁酒微醺,雖南面王不易吾操;下筆鬯言,縱三公曷易吾介。”雖為對后代的期望,實乃夫子自道。觀其一生,“文革”時從著有《京劇劇目初探》《京劇史話》等專著的“戲劇界知名人士”到被江青點名,成為“十七年文藝黑線黑干將”, 淪為南冠之囚,其檢查材料中卻仍保持真心,實話實說,文人風骨躍然紙上。他期待的“潛龍之子”:“曰忠,曰直,曰學,曰文。忠則無負于國家,雖重幣甘言無所誘;直則無愧于乃心,雖畸行頑詞無所欺;學則不隘,不攻乎異端;文則不俚,不流為纖細。”以身為之,信不虛也!
陶氏祖上為蒙古貴族,至慕寧先生祖父時, 雖然家道中落,仍保有“京城有名的陶八爺,蒙古貴胄,烏里雅蘇臺將軍、從一品大員明誼的裔孫,陜西漢中知府、四川提法使常裕的哲嗣”的美譽和輝煌。骨子里的優雅自負,人生起伏的波瀾不驚,特別是富貴貧賤的曾經滄海,也不時在書中字里行間流露。所以才有陶君起被隔離羈縻學習期間,日記中“ 每日四菜一湯, 味頗佳” 的記載;才有陶慕寧所記:“一九五七年,父親的《京劇劇目初探》出版,稿酬竟有兩千多元。兩千多元是什么概念呢?父親看好了東四附近的一棟三合院,不到兩千元。只是因為祖母反對,未能成交。于是,這些錢基本都被吃了。現在想起來,這無疑是英明的決定……”也才有其“知青” 時回京在叔叔家吃餃子,竟從容地吃了一百個。事后其叔叔評論道:“吃相極優雅,但食量實在令人驚悚。”優雅的吃相、驚悚的食量矛盾地合二為一,不經意道出時代氣息、家族歷史、人生起伏,讀之令人感慨!
書中兩代人對美食佳釀的摯愛,更是不做作、不偽飾、不矯情,呈現出獨特旨趣。紹介詞乏,還是看作者的夫子自道,陶君起在民國時就自言:“余生平百無一長,唯飲酒食肉,不敢后人,故略述飲食之梗概,為健啖諸公作識途老馬。時事多艱,快意唯有大嚼;人生能幾,消愁全仗一醉。世有同好,謹記吾言。”“余饞人也,每日無酒不樂,非肉不飽。家無擔石之儲,座有不速之客。往往典春衣, 市魚肉, 審蔬菜之性,研烹調之法。融合南北,推陳出新。得一佳制,則喜而醉,醉而狂歌,疲則酣臥。一夢醒來,口有余甘。此天下之至樂也,烏可以不記!”能一頓喝一斤二鍋頭,能和金寄水先生在物質匱乏年月買不到酒時“到中藥店購茵陳酒解饞”,能為去妹妹家赴宴,因為學工科的妹夫不諳飲饌之道,上一道瓜子佐酒而大怒,“拂袖而去,從此不到他家吃飯”。種種生動可感之行狀, 可證老先生文中自言不虛,非文人為文夸張之語也。陶慕寧除不食羊肉一項“叛逆”,“愧為”蒙古血統以外,其余均承“乃父家風”,“四五歲時已不懼高度白酒”,小學二年級就有喝醉酒的歷史,幼童時就一個人“大咧咧坐在桌邊點菜,”令服務員“很好奇又覺得有趣”。讀研究生時,亦有每晚讀書至午夜凌晨,以干喝兩盅白酒伴眠入夢之習。天津美食一條街初建之時,即呼喚師兄弟,排戶而嘗,立美食街上所有館子必須品嘗一遍之志。如今老來愈甚,老陶已被老饕所取代,不單遍品五湖四海之美食,更于各大學名校中開講飲食文化之課,深受莘莘學子歡迎,可謂知行合一,臻于極致。
要言之,父子二人內心深處均不滯于物、不滯于官祿、不滯于世俗所重,心心念念滯于飲饌、滯于文字!故書中表現出的通達灑脫、趣味盎然,足令讀者流連忘返,不僅徒增美食旨酒之識見而已。
該書第二個鮮明的特色是對美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準闡釋。吃飯穿衣人人都會,但如果上升到文化與審美層面,非“五代人”不能登堂入室,這古有明論。吃貨好當,食家難得!筆者曾在時瀟含《我有所念食,隔在遠遠鄉》新書發布會講道:“伴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 寫美食的圖書很多,簡單總結下,大致有以下幾種:其一,文人愛美食引經據典以證當下美食今不如昔類;其二,老饕好吃渲染色香味俱全以佐口腹之欲類;其三,主廚好做繪聲繪色過程彰顯廚藝以自得類;其四,年歲漸長懷鄉思母念舊重溫舊時口味喋喋不休類;其五,搜奇求異挖掘蒼蠅館子隱秘飲食津津樂道獨得其樂類;其六,出書寫志研究推廣總結歸納必然掛鉤文化類。”當時以為所歸納大致涵蓋了美食類圖書的全部類別,如今讀完《饕餮五志》,感覺自己對美食類圖書的歸納似乎還有進一步修正提升的空間,這六類還不足以概括該類圖書豐富的內涵。
陶君起《饕餮廣志》中關于“吃學”的“穩、狠、準三字秘訣”,道人所未道、言人所未言,以幽默之筆道出物質還不夠發達的時代“下館子”的要義,時代的特色、文人的詼諧、人情的豐富,“吃學”形而上形而下的不可分離等等諸種維度融為一爐,三個字道盡關竅,達到了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地步。瀏覽過許多民國以降直至當下的有關美食圖書,如論對美食飲饌文化論述之早、揭示其中壸奧之確,無出“新志”“續志”“廣志”其右。再看陶慕寧關于美食家素質的論述:“竊忖欲以哺啜家(今稱美食家)名世者,當先具四質素。一者,識見廣博,兼采并蓄。須味覺靈敏,足踐四方,雅俗精粗,親嘗遍歷。二者,腹笥稍豐,涉筆成趣。須讀書多且雜,善言談而有味,擅屬文而能盡飲饌之趣。三者,窮達亨困,諳練世情。須命途有舛,曾經沉浮。若一生閉處于鐘鳴鼎食之家,不知世間疾苦,終只是‘何不食肉糜’之輩。四者,心境沖和,無欲之欲。須斥去功利,但求審美。若生意場上,官宴之席,心懷覬覦之念,情限尊卑之阻,縱炰鳳烹龍,珍饈羅列,亦不免味同嚼蠟矣。”所論既植根于實踐和卓識,又具有深厚學理,切中鵠的,可謂不刊之論。
最后特別要說的是該書簡潔精準、文白相雜的語言特色。文貴簡潔,文貴精練,文貴言之有物,《饕餮五志》書中文白相雜的語言,精煉簡潔,富有內涵,理、情、趣有機結合,讀之或令人忍俊不禁而捧腹大笑,或使人醍醐灌頂而茅塞頓開,或啟人疑竇叢生而掩卷深思,雖聚焦“飲饌”之事,但于人情物理、世事滄桑、掌故文化等等,均有涉及,可謂開卷有益。
(《饕餮五志》,陶君起、陶慕寧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知識出版社二0二二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