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貞棟,張 靜,竇俊偉
(山東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2020年底,我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三農”工作重心面臨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水利關系到農業生產的高質量發展,關系到糧食、蔬菜、肉蛋奶的供應安全,還關系到農村的水環境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山東省要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加快建設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農村水利現代化,充分發揮水利基礎保障作用,以農村防洪安全體系建設為支撐,促進農村產業興旺;以河湖生態治理為重點,改善農村水環境,實現生態宜居目標;以農村水環境整治為重點,提高鄉村治理水平;以提高農村供水安全為抓手,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通過田間灌排體系、節水改造、灌區續建配套等水利工程建設,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及防災抗災能力,有力保障農業產業興旺。多年來,山東省積極推進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發展高效節水農業,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配套日益完善,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土地流轉,為農民帶來務農、務工、土地流轉多方面收入。先后實施了35處大型、71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投資200多億元的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全面完成,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69.8萬hm2,新增節水能力5.31億m3,大中型灌區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46,連續18年實現農業增產增效不增水。此外,防洪除澇工程體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時期全省累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超過2 000億元,顯著提升農村防洪、除澇標準,保障了農業豐產豐收,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鄉村振興是多維度的,生態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十三五”期間,山東省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先后向南四湖、東平湖調水3.74億m3,為濟南市保泉補源調引長江水、黃河水3.07億m3,累計完成地下水壓采5.46億m3,封停地下水井9 478眼,改善了河湖生態,減少了地下水漏斗區的地下水超采量。“河清、水暢、岸綠、景美”的美麗河湖是生態宜居的基礎,“十三五”期間山東省加大力度推進農村水系政治、河湖管理,不斷提升農村環境,創建省級美麗示范河湖130條(段),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84條,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6 600 km2,水土保持率達84%,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支撐和保障。比如,壽光市是全國第一批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按照“全域統籌、長遠規劃、系統治理”的原則,創建全域美麗幸福河湖,打造農村宜居水生態環境。日照市結合美麗示范河湖建設,對支流沿線汪塘溝渠進行系統治理,實施農村汪塘門前河工程1 000余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讓老百姓愿意在農村生活工作。
打好河湖長制這張牌,根據農村河道量大面廣的實際,將河長體系延伸到村,推動鄉村振興中水利各項重點工作得到有效落實。如濟南市長清區將山坪塘納入河湖長制工作范圍,掃除了農村河湖管護死角盲區。全面落實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打贏水利扶貧攻堅戰,“十三五”時期建設省級美麗移民村230個,近8萬移民遷入新居;2020年全省水庫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6萬元,較2015年年均增長10.8%。加強智慧水利建設,推進農村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用好國家、省信息化管理系統,動態掌握農村供水工程現狀,大型灌區雨量、水位、流量、墑情等檢測設施基本完善。在機井灌區大力推廣管道灌溉工程技術,并探索以“井長制”為核心的村級管理體制,提高了灌溉效率和管理水平,為農村供水服務及農業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抓住農村供水這個牛鼻子,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讓農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投資近270億元,完成1 043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飲水提升、1 617個飲水型氟超標村改水和4 652個無集中供水設施村通水工程,歷史性解決了111萬農村群眾飲水型氟超標難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集中供水量均達到97%以上,全省197.9萬貧困人口飲水得到高質量保障。同時,水環境能催生水經濟,通過治水走出繁榮振興的致富路。如濟寧金鄉縣、棗莊滕州市開展澇洼地治理,變洼地為濕地,大力發展親水旅游業,同時推動了養殖業、旅游觀光等產業發展,配套發展了葦草編織業、湖區土產品深加工等產業,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和增收致富。又如,濰坊壽光市大力推廣蔬菜大棚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僅節約了水資源,少采了地下水,還節約了肥料,減少了面源污染,同時減少了蔬菜大棚內的空氣濕度,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提高了蔬菜品質,極大增加了農民收入。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不能一蹴而就,水利支撐服務鄉村振興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制定規劃、統籌推進。比如制定全省“十四五”農村供水保障規劃、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美麗示范河湖建設等水利專項規劃,同時充分考慮將水利與全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研究制定全省鄉村振興戰略農村水利發展規劃,明確農村水利工作重點,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項目安排、技術支持、人才扶持力度,盡快補齊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水利基礎設施短板。
山東省各地農業農村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水利的需求不盡相同,要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如魯中及魯東地區農村發展走在全省前列,水利工作整體水平較好,在鄉村振興中,要高水平推進農村水系整治、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水利管理機制改革等工作。魯西南地區行蓄洪區、澇洼地多,防洪排澇壓力大,需要加快補齊防洪、供水等不足,加快防洪排澇、農村水系連通、農田水利等工程建設。而水資源稟賦差、水土流失面積大、剛實現脫貧任務的農村,要重點抓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促進城鄉供水提檔升級,同時加強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工作。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既要有完善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又要建立科學高效的農村水治理體制機制,要在資金投入、工程建設、管護機制等方面加強機制創新,確保農村水利工程有錢建、建的好、長期管用。如聊城市搶抓省委、省政府實施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和發行專項債券機遇,把縣鄉級末級渠系治理和小塘壩、小涵閘、小生產橋建設列入規劃內容,從24.87億元的專項債券資金中拿出13億多元集中解決群眾最關心的“最后一公里”問題,農村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鞏固拓展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成果,做好脫貧享受政策戶、邊緣易致貧戶等人群飲水狀況的監測評估。健全農村飲水安全應急保障機制,做實應急供水方案,確保不出現整村連片停水斷水等顛覆性問題。一是持續推進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設,積極利用地方專項債券、鄉村振興重大專項資金、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財政補助資金,多渠道籌集資金保障工程建設,建立高標準高質量的供水工程體系。二是著力提高供水水質,提高水質達標率,鞏固氟超標改水工程成效,注重農村供水工程凈化消毒設施設備配套,規范設施設備運行,形成完善的水質檢測和保障體系。三是健全農村供水管理責任體系,通過中央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補助資金、水費提計、地方財政補貼等方式積極籌集維修養護資金,保障工程正常運行。加強水量計量檢測,建立水費征收機制,減少管網漏失率,提高農村供水智慧化管理水平,促進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供水管理智慧化。
一是加強農村生活供水、用水、排水、處置、回用管理,結合農村改水、改廚、改圈、改廁,建設微型低成本水處理系統,實現生活用水、排水、回用的良性循環;二是結合農村住宅美化、庭院綠化,加強農村屋頂、庭院雨水收集利用,發展庭院經濟,結合農村村內道路硬化,建設排水系統,并利用汪溏收集滯蓄洪水,建設水景觀,并與村外水系順暢連通,實現自然水系循環,提高鄉村防洪除澇安全水平。
“十四五”時期,山東省將繼續實施11處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落實《全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實施方案(2021—2022年)》,對中型灌區進行全面改造提升,進一步提升渠道輸配水能力,健全完善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體系,提高輸配水能力,提高灌溉保證率。同時,要統籌灌排骨干和田間工程一體化建設,做好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項目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的銜接,確保發揮整體效益。嚴格農業用水管理,加快推進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指導農民科學灌溉。強化引黃灌區水費收繳管理,深化農業綜合水價改革、完善財政獎補等制度,在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和效益的基礎上,保證糧食安全。
要按照灌排一體化要求設計灌排工程,打通最后100 m。按照田園化建設要求,建設田成方、樹成行、渠路相通、電網覆蓋、灌排一體的高標準農田。高效經濟作物種植區可按照田園綜合體建設思路,建設節水灌溉、水肥一體、智慧管理、農業采摘、休閑于一體的高效生產“工廠”,促進農民致富。水利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與農業農村部門協同配合、落實責任,形成工作合力。水利部門積極做好骨干工程建設管理,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監管和用水管理工作;聯合省農業農村部門制定出臺關于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監管的辦法或文件,按照“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和“建管護一體化”等要求,共同做好工程建設、監管等工作,實現農田水利設施管護主體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繼續實施河湖清障、清淤疏浚、生態護坡、水源涵養、水系連通,以及污染源控制、河湖管理等系統治理措施,解決農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縮、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突出問題,恢復河湖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建設水美鄉村,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結合鄉村實化、硬化、亮化、綠化等工程建設,搞好雨水利用,規劃好排水體系。以河流為脈絡,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串聯沿途鄉村產業,做好“水產融合”“水農融合”“水旅融合”,形成集聚優勢,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示范引領強的綜合治水樣板及鄉村產業帶,望得見山,看得見誰,留住鄉愁,助力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