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向民
(濱州市水利資源開發建設中心,山東 濱州 266600)
道旭引黃灌區位于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高新區境內,東以張東鐵路為界,西與高青縣接壤,南至麻大湖,北以黃河為界。灌區涉及5個鎮(街),288個行政村,總人口27.39萬,其中農業人口16萬。灌區內土地總面積1.68萬hm2,設計灌溉面積1.09萬hm2。灌區所在地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灌區內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適宜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目前區域內生產力水平還不高,仍屬欠發達地區,工農業生產發展潛力巨大,道旭灌區的建設為區域內各項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道旭引黃灌區水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黃河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利用量3 530萬m3,現狀利用程度不高,黃河水是該灌區的主要水源。隨著黃河中下游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越來越高,黃河來水量近年來有不斷減少的趨勢,難以滿足灌區現狀及規劃用水要求。
隨著城鄉生產生活用水需求不斷加大,農業灌溉指標持續被壓縮,農業生產受到影響。為實現山東省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標,按照省、市對引黃灌區的規劃,通過引黃節水工程建設,可以進一步挖掘灌區節水潛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提高糧食產量,切實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同時通過引黃灌區節水工程將結余水量置換為工業生活用水,也可以用于補貼農業灌溉。
濱州市道旭引黃灌區自2007年實施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項目后,節水效果提升明顯,近年來高標準農田等田間工程建設不斷加強,農業節水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但由于資金不足、權屬管理不明晰等因素,灌區支渠治理及配套工程建設嚴重滯后,支渠完好率不足50%。通過引黃灌區節水工程的實施,灌區支渠及以下供水渠系不完善、配套差的工程得到提升,量測水設施全面安裝,為實現灌溉用水的精準計量提供了設施保障。
道旭引黃灌區農業水價形成機制不健全,價格水平總體偏低,價格杠桿對促進節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實施道旭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實行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對農業用水實施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解決水量計量與農業水費問題,對促進農業節水和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灌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為制約該地區各項事業發展的最大因素。灌區對黃河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調度,是促進灌區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實施道旭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系數,降低灌溉成本,有利于緩解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切實發揮灌區節水增效示范作用,實現灌區可持續發展。
道旭引黃灌區每年只能引水2~3次進行農業灌溉,但是如果在灌溉季節或旱情來臨時,若灌區沒有用水指標可引,為了抗旱應急,只能占用生態、工業、生活用水的高價指標來買水灌溉。在農業用水高峰期,因水量不足而導致偏遠地區或地勢高亢地區無法直接用上黃河水,發展農業節水工程是當地群眾的迫切要求。
為貫徹落實山東省關于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部署,加快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建設,科學合理利用黃河水資源,道旭引黃灌區擬通過配套骨干工程、田間工程建設,實施灌區農業用水計量收費,建設灌區信息化平臺和水價改革系統,健全運行管護機制,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效益、效果,保障糧食生產安全。通過組織專家現場實地考察,反復征詢意見,本著“科學、經濟、高效”的原則,最終確定建設內容主要為干渠典型控制斷面、支渠口計量設施配套及其信息化工程建設。
配套建設計量設施60處,包含自動測流橋3處,測控一體閘門1處。按照“分級配置,精準測量”的原則,在干級渠道測流點位選用自動測流橋;在東干渠不宜布設測流橋的情況下選用測控一體化閘門加測流箱;在支級渠道取水口依據現場實際情況采用無喉道測流和雷達測流儀測流2種形式。
在灌區干渠、無喉道形式的支渠口門配套視頻監控系統27套,實現對周邊環境的監控;新建管理中心平臺,配備調度必用的軟件、硬件設備,滿足調度中心與灌區管理所的水量調度及日常管理工作需要。
按照省、市農業節水工程專班統一部署,濱州市水利資源開發建設中心組建了工程建設管理處,負責道旭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的實施。
嚴格遵守招投標制,將項目分為土建工程、信息化工程、監理3個標段,按照程序進行了公開招標,確定了施工能力強的施工隊伍和技術雄厚的監理隊伍。工程建設管理處作為項目法人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在工程建設前分別與設計、施工、監理、檢測、審計等單位簽訂了相應的書面合同,使工程建設過程中項目管理、進度付款、設計、施工、監理、檢測等建設活動嚴格執行合同條款,確保了工程建設任務按照時間節點優質高效完成。
工程建設管理處組織精干技術人員緊盯施工一線,及時解決技術難題,糾正與現場實際不符的設計。干渠設計之初共計布設了57處支渠無喉道測流點,技術人員經過現場方案比選,最后確定其中34處采取雷達測流儀的形式更加符合灌區實際運行情況,并及時與設計和發改部門溝通,變更了初步設計方案,使得信息化建設更加科學合理,測流效果更加有效。
1)節水效益。項目實施后預計每年可節約水量428萬m3,按0.8元/m3計算,則可節約資金342.4萬元。按骨干工程所占比重,效益分攤系數取0.4,本工程年節水效益約為136.96萬元。
2)增產效益。工程建成后,預計灌區畝增產可達11.70 kg,可增加收入約316.36萬元。按骨干工程所占比重,效益分攤系數取0.4,本工程年增產效益約為126.54萬元。
3)省工效益。工程建成后,不僅灌溉供水條件得到改善,測水計量也將推動群眾節水意識的提高,帶動灌溉用水量減少。同時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田間道路以及田面整治的標準不斷提高,為實現大型機械化作業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和水平。經測算每畝地可節省用工0.2個,每個工日按72元計算,則年省工效益可達194.68萬元。按骨干工程所占比重,效益分攤系數取0.3,本項目年省工效益約為77.87萬元。
1)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保障。工程建成后,將為灌區轄區內的農業用水提供保證,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區域內作物種植結構優化,進一步帶動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發展。
2)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灌區農業節水工程的建設不僅推動現代化農業的建設與發展,而且為灌區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必將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方面可以擴大灌溉面積并使原有非充分灌溉發展為充分灌溉,提高了經濟作物的灌溉保證率,使作物產量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有效的緩解了灌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另一方面為實現水資源的聯合調度、聯合使用提供了保障,并為向南水北調干渠補水供水提供了用水指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