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皓然 苑基榮

從“宜居城市”到“最不宜居城市”需要多久?班加羅爾只用了30年。曾經因高薪行業崛起被眾口夸贊的財富傳奇,變成了人們眼中生活環境臟-亂、差的代名詞,其城建事業的失敗已經在印度案件糾紛中被當成反面典型。對此,美國經濟分析網站“石英”報道稱,印度最高法院認為班加羅爾已成為城市廢墟的模板。
“別學班加羅爾!”
據《印度時報》11日報道,近日,印度最高法院受理一起案件,昌迪加爾市政府批準了一項城建計劃,一片住宅將被改造成公寓,這遭到了當地市民的強烈反對。
10日,印度最高法院為這起訴訟案撰寫了131頁的判決書,表示城市規劃要在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找平衡點,市政部門在批準任何城建規劃方案前必須將環境影響評估工作置于首位,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護環境。
昌迪加爾位于德里以北約250公里處,是印度最早規劃發展的城市之一,于201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遺產名錄。印度最高法院希望阻止食座美麗的城市重蹈班加羅爾的覆轍廣有法官表示:“立法機關、行政部門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對班加羅爾發出的警告給予應有的重視。”
班加羅爾位于德干高原,終年氣候宜人,又因IT行業發達,素有印度“硅谷”之稱。這里是印度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人均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因為城市大量的就業機會與商機,班加羅爾在過去20余年人口激增,從2001年的570萬增至2022年的1300萬,而這種幾近“野蠻”的迅速擴張也讓班加羅爾深受各種“城市病”的困擾,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未能及時跟上,,該城逐漸綠化不足、交逋擁堵、缺水問題嚴重。
從“花園城”到“垃圾城”
《環球時報》記者曾多次赴班加羅爾采訪,看到老城的規劃比較亂,街道拐來拐去,塞車比較嚴重,有的道路較為狹窄、坑坑洼洼,甚至蒿草從生。除了主干道稍顯整潔外,大部分道路兩邊垃圾成堆。路兩旁的建筑也比較老舊,未看出城市有相關的更新規劃。印度媒體報道稱,每年道路坑洞、未覆蓋的下水道孔奪走近500人的生命。
無論是在老城還是新城,交通過度擁擠與超長的通勤時間都是令當地居民一直頭疼的問題。1971年到2016年間,班加羅爾的車輛數增加到60倍,而道路建設卻遠遠滿足不了這一增幅。一份調查發現,IT員工浪費在通勤上的時間折算成經濟損失可達60億美元。班加羅爾市民穆爾蒂表示:“我現在都懶得出門,“這交通讓警察都感到頭疼。”2019年,為緩解交通擁堵,班加羅爾還在街頭部署了近70名戴著警帽、穿著制服的假人交警,但作用有限。
除了垃圾圍城和交通擁堵,《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城市排水系統和缺水問題也是印度媒體經常報道的焦點。班加羅爾歷史上曾以善于治水而著稱,分洪蓄水是古代城市管理的亮點,然而,今天卻是另一番景象,很多建筑被獲批建設在農用洼地或谷地上,一場大雨就能被水漫灌。
在城市內部,市政水網和地下管線.系統疏于拓展,年久失修,千瘡百孔。2022年9月,連日大雨讓排水系統難以負荷,城市交通直接癱瘓,房屋上演“大水漫灌”。
《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稱,2008年至2018年,該市建設用地增加了584%,班加羅爾200多個湖泊和水庫為城市擴張而“讓路”,被大量填埋,2003年的衛星成像僅能顯示出10余個湖泊的輪廓。現存的湖泊中,還有大量水源被污染,班加羅爾郊區河流有時長達數月被厚達幾米的白色污染泡沫覆蓋。這樣的情況導致如今大量城市用水需要依仗數千輛卡車運送。
“卷軸”新聞網稱,截至去年,班加羅爾已經躋身“全國最不宜居城市”行列。
印度大城市普遍存在規劃問題
《印度時報》報道稱,造成班加羅爾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規劃失敗,城市治理者缺乏長遠眼光。班加羅爾有統一的市政規劃部門一班加羅爾大都市區發展局,該局負責規劃、協調和指導班加羅爾城市發展。印度城市規劃專家薩義夫表示,市區內部多元行動者和多層政府之間的協調問題,讓班加羅爾城市的規劃和治理陷入部分甚至大部分的癱瘓。不同黨派不同調,各層級政府相互扯皮是常態。IT工程師克麗提娜已經習以為常,她對《環球時報》記者用了一個詞來形容班加羅爾的規劃:“糟糕”。
班加羅爾經歷的城市規劃失敗也是印度大城市普遍面臨的問題。印度《經濟時報》曾報道稱,各級市政府過度依賴上級單位和中央撥款,因為沒錢,不少城市政府財務處于赤字狀態,無力規劃住房和建設醫院,甚至有時連收垃圾、排污和供水等基本的市政服務都無法做好。
此外,印度城建規劃領域的人才嚴重匱乏。印度高等院校每年培養的相關專業畢業生約為1800人,但該國2023年的人才缺口卻高達30萬人。
截至2022年年底,全印度近65%的城市缺乏完善的建設規劃,這一巨大缺口會直接影響到城市交通、房地產業發展,排水網絡建設以及抗洪措施的制定,居民也難免會面臨空氣污染、水資源供應不足,以及居住環境惡劣等生活問題。▲
環球時報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