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覺珵 劉彩玉 夏彩云 云天華

本月8日起,內地與香港實施首階段免檢疫通關。隨著人流、物流、資金流在兩地間恢復流動,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進一步凸顯,國際社會對于香港的經濟前景也更加樂觀。
展望2023年,世界仍充滿不確定性,地緣政治沖突、通貨膨脹、美聯儲貨幣政策等均將為國家和香港的發展帶來挑戰。香港將如何走出疫情陰霾,推動經濟復蘇的同時進行產業升級?又將如何更好融入宙家發展大局?帶著這些問題,《環球時報》赴香港特派記者組近期獨家專訪了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通關加大香港經濟復蘇動能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實現通關有何重要意義?
陳茂波:這次通關比預測還要更快一些,讓我們很受鼓舞。通關后,香港社會整體氛圍變得更樂觀積極,對加大香港經濟復蘇動能非常重要。
首先,兩地旅客往返更加方便。很多香港企業趕到內地洽談業務,也有些內地代表團來港,例如參加近期的說具展等。其次,恢復通關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很大促進作用,之前過關不方便,很多工作都在線上,現在可以自由往返。第三,通關將加快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此前我去境外推廣香港時,大家普遍對大灣區非常感興趣。這些國際人士來香港開辦業務,其實更看重的是以香港為跳板,方便開拓在大灣區和內地的業務。
環球時報:您和特區政府主要官員是否已經有前往內地的工作計劃?
陳茂波:我們初步計劃今年兩會后前往北京。整個問責官員團隊會有分工,去不同的城市,基本覆蓋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浙江、山東、大灣區城市和西南地區等。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行程,讓大家更了解香港的情況,我們在內地的經貿辦事處也有專門的同事主動接觸所屬地區的企業和商界人士,'鼓勵大家和我們多合作、多交流。
環球時報:第16屆亞洲金融論壇11日在香港開幕,這是今年香港首個大型商貿交流論壇,超過7000人于線上線下參與。這一論壇釋放出了怎樣的信號?
陳茂波:此次論壇是繼去年11月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后,又一個重要國際會議,也是疫情以來該論壇首次線下舉行。這次會議讓大家實地來到香港,看見香港已經不單純是“回來了”,而是生機勃勃、機遇眾多。
吸引更多內地創科企業
環球時報:隨著內地優化調整防疫政策,市場普遍預計經濟今年將出現明顯回暖,增長率或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您對此有何預期?
陳茂波:雖然經歷疫情,但內地的政策空間還是很大的,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足以抵御外部風險。同時,內地在恢復免檢疫通關上步伐很快,有利于'出口和投資。內地經濟體量很大,國家提出“雙循環”格局,14億人口本身就有很大的經濟動能,個人消費可提升的潛力很大。此外,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創新科技發展,在一些領域已經走到世界前列。我對于內地的經濟發展是比較樂觀的。
環球時報:內地經濟發展對香港經濟而言,將帶來哪些利好?您對2023年的香港經濟有何預測?
陳茂波:2023年上半年,香港經濟面臨較多挑戰。從外部環境看,全球利率向上調整、歐洲經濟因地緣政治出現問題等因素都會影響香港。在香港,本地利率也會因美元因素持續升高。
國家經濟好,是我們向前發展最大的底氣。我們預計未來一年出口有較大增長。疫情前到港的內地旅客平均一年超過5000萬人次,有市場調查顯示,不少內地朋友還是將香港作為境外游的首選目的地。
過去幾年,香港在產業發展方面很重視創新科技,我們希望與內地有更密切的往來交流,尤其在大灣區范圍。本屆政府提出“搶企業”“搶人才”,不少內地企業對于來香港開設國際總部非常,感興趣,不僅是龍頭企業,也包括一些擁有前沿技術的創科企業, 我們近期也在與他們洽談。
環球時報:能否介紹一下“搶企業”的情況?是否已經有初期成果?
陳茂波:發展香港經濟需要兼顧幾個方面。一是要提升產業發展結構,雖然香港金融業發展得很好,但雇用人員較少。金融業對香港經濟的貢獻率約22%-23%,雇用人員卻只占約7%。從產業發展來說,香港需要多元發展,創新科技是最重要的。二是希望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但是,僅靠香港自身把創科產業培養起來需要時間,所以要吸引全球相關企業到香港,內地企業是重點。行政長官去年發布《施政報告》后,不少內地企業找到我們,我們也制定了重點名單,會主動出擊。
做好中國經濟的“試驗田”“防火墻”
環球時報:您去年10月出訪中東,近期又宣布將訪問歐盟和東盟。從您出訪的目的地看,香港是否正在轉換經貿合作重點? 這與當前的國際形勢以及國家政策變化是否相關?
陳茂波:香港需要審時度勢。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經濟周期,同時地緣政治也是一個主要因素。
因此,我們要多元發展市場,原來的市場我們不會放棄,同時要開拓新市場,尤其是有潛力的地區,包括中東、東盟,這些發展中的亞洲國家與地區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約占1/3,肯定是我們的重點。我們也會重點選擇德國、法國這些歐洲主要經濟體,它們的外交政策比較獨立,和中國的關系也比較好。
環球時報:近年,一些人對香港能否保持其國際金融中心、商業中心的地位產生質疑。您是否擔心香港在相關領域的地位被撼動?
陳茂波:我們經歷不平凡、很困難的三年多時間。這段時間里,香港和內地、和國際社會的接觸少了,一些人對香港的了解少了,誤解也比較多。
去年11月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全球100多家金融機構的代表參會。他們都表示,西方媒體的一些報道有所偏頗,他們對香港存在誤解。今年我們還會繼續舉辦規模更大的峰會,并邀請一些國際金融機構、金融監管機構將會議搬到香港。在國際會展領域,一些會議確實搬到其他地方了,但我們要積極主動搶回來。香港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是一個全開放的經濟體,更多人往來是有好處的。
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非常激烈,香港對標的是紐約、倫敦這樣的城市,并且信心滿滿。第一,金融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以上,并且大家普遍看好中國的中長期經濟發展。這種情況下,香港金融業的巨大發展潛能是新加坡等地沒有辦法比的。
第二,香港是離岸人民幣中心。人民幣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是國家政策,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近年來,一些國家對美國的政策和美元產生擔憂,我在中東訪問時,就有當地人士希望能分散風險、多元投資。目前,中國在購買石油上已經使用人民幣結算,境外人士持有大量人民幣,會有投資需求。香港有責任發展好離岸人民幣中心。
第三,香港在股票市場首次公開募股(IPO)等方面做得比較好,且不斷'創新。2018年,我們修改上市規定,讓同股不同權的公司能在香港上市,把香港股票市場推上新的臺階。去年,港交所還推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現在,我們準備推出大規模前沿技術研發公司的上市機制,也考慮讓一些私募基金通過同股不同權的方式來港上市。這樣做是希望不斷走在市場前面,保持我們的競爭力。
此外,互聯互通也是國家金融改革開放的重要部分。2014年以來,香港與內地開設了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規模術斷擴大。我們做的一些統計顯示,境外投資者對內地股票市場約70%的投資都是通過香港進行的,他們對香港的監管和效率比較有信心。
目前,國際基金投進內地市場的資金比例還是太小。按照中國的經濟體量,他們投資增加10倍也不夠,因此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也在發行綠色債券,過去一年約570多億美元,在亞洲排名第一。中央提出“3060”目標,相信這方面未來發展勢頭會更好。
“一國兩制”給予香港獨特地位和優勢,香港一直都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試驗田”“防火墻”。我們要和內地相關部門多溝通,利用香港平臺助力內地市場開放。▲
環球時報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