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吳應海
先來看林清玄《究竟什么才是有品質的生活》一文的開頭:
有好多人喜歡講生活品質,他們認為花的錢多、花得起錢就是講究生活品質了。
如果說有錢能滿足許多的物質條件就叫生活品質,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質,而窮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如果說受教育就會有生活品質,是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有生活品質,沒受教育的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如果說都市才有生活品質,是不是鄉下人就沒有生活品質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質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生活品質不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甚至某一時代的專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質,窮人、鄉下人、工匠、農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質……
這段文字針對好多人認為“花的錢多、花得起錢就是講究生活品質”連續發問,然后給出答案,亮出中心論點。這種明知故問式的開頭,容易引發讀者思考,激發讀者興趣。
那么,在平時寫作中,除了像上述文段這樣在“問”中開篇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讓議論文開頭別具一格,引人入勝呢?
即精心選用古詩詞名句或古文中的經典句子作為議論文的開頭,以引出議論的話題,亮明所要表達的觀點。請看《讓節儉成為一種風尚》這篇文章的開頭:
清代朱柏廬在《治家格言》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傳承數百年的《朱子家訓》則把“節儉”當作齊家之本。諸葛亮在《誡子書》里也說:“靜以養身,儉以養德。”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勤勞節儉一直是優良傳統,而且也是中華文明傳承千年而不斷絕的根源。
作者先引用《治家格言》中的話語,再引用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句子,在此基礎上,切入“勤儉節約”這一論題,既簡潔明了,又很有文采和內涵,讓人有一睹為快的沖動。
即在議論文的開頭,講述奇聞趣事,以生動的、耐人回味的故事情節吸引讀者的注意,為話題的推出和觀點的呈現做鋪墊。請看《不以獎杯為重負》一文的開頭:
一次,袁隆平去國外接受聯合國頒發的世界糧食獎,規格很高。據說過海關時,因為東西比較多,他不小心把那個裝獎杯的包落下了。后來,海關工作人員打開包一看,原來是刻著袁隆平名字的獎杯,馬上和他取得聯系。袁隆平這才發現把獎杯忘了,還幽默地表示:“我說怎么會感到那么輕松呢!”沉甸甸的獎杯當然很珍貴,是榮譽的象征,是社會的褒獎,但在袁隆平眼里,那也算不了什么,沒有了獎杯的重負,可以活得更自在。
袁隆平過海關時,竟然把最重要的物品——剛領回的獎杯忘在了海關,可見榮譽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并不重要。以這樣的趣聞開頭,引出“人生在世應‘淡泊名利,事業為重’”的觀點,讀者怎能不感興趣?
這里的“熱”指熱點新聞、熱點話題等,在議論文的開頭,引用這些公眾所關注的內容作為議論的由頭,往往一下就能吸引讀者的目光。請看一篇議論文的開頭:
不久前,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正式開啟了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遙想新中國成立之初,“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過去幾十年,包括航空航天在內的中國工業和中國科技由弱到強,逐一突破各道難關,終于邁入世界前列。年年有成,積小勝為大勝,正是事業成功的必經之路。
(亓玉昆《咬定目標積小勝為大勝》)
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后,舉國關注,作者開篇引用這一熱點新聞,然后引出“積小勝為大勝”這一觀點,讀者看到這樣的開頭,興致一下地就被調動了起來。
開篇先呈現別人的觀點,然后旗幟鮮明地反對,亮出自己的看法。獨特的見解,往往令人耳目一新。請看一篇文章的開頭:
一項調查顯示,93.3%的受訪者感覺當下青年急于成功的心理較為普遍。“急于成功”急到什么程度?網上流傳一句話很有代表性:“到30歲還不成功,你就沒希望了!” 這讓人不由想起張愛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你看,甘羅12歲當宰相,霍去病17歲立功封侯,王勃“二十文章驚海內”……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一早三光,一晚三慌。
可是,我的看法是,凡事過猶不及,太急于成功,可能欲速則不達,適得其反。畢竟,成功需要積累,需要經驗,需要耐心等待,需要水滴石穿,那些一鳴驚人、一夜成名、一舉暴富、一步登天之類成功,不能說絕對沒有,但肯定是小概率的個例。
(陳魯民《成功不一定要趁早》)
對于成功,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要趁早,而作者的看法截然相反,認為成功不必趁早,這樣的開頭,自然引人注目。
當然,議論文的開頭技巧還有許多,這里不再一一列舉,同學們可自主去探索、積累和運用。
“忍字頭上一把刀。”“忍”是許多人堅守的人生信條,他們認為凡事都要“忍”,“忍氣吞聲”“忍辱負重”就是這種心態的最好寫照。
果真事事都必須“忍”嗎?面對社會不公,人人一言不發,誰來主持公道?面對壞人作惡,個個唯求自保,壞人豈不越發猖狂……所以我要說,不是什么事都必須忍,忍是有選擇的,小事或許可忍,大事大非絕不能忍。
(黃珊珊《是可忍,孰不可忍》)
點 評
由“忍字頭上一把刀”切入,引出“‘忍’是許多人堅守的人生信條”這一現象,隨后接連發問,最后給出答案。閱讀這樣的開頭,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著作者的筆觸,進入到她的論述中。
自律是不可或缺的品質
高娟娟
吳亦凡“進去了”,李易峰的“人設”徹底崩塌了……最近幾年,當紅明星突然“翻車”的新聞不絕于耳。這些炙手可熱的公眾人物,有的品行不端,有的無視社會公德,有的甚至公然踐踏法律,他們只能自食苦果——名利皆輸,事業盡毀,接受社會的批判,或者是法律的制裁。
為什么這些昔日光環罩身、圈粉無數的偶像,一轉眼的功夫,就馬失前蹄,成為人人喊打的對象呢?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但在我看來,自律品質的缺少,是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什么是自律?自律就是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能嚴格要求自己,面對誘惑不動心,底線面前不逾越,一言一行懂自制。試想,如果這些“翻車”的明星在出名之后能時時保持清醒,事事做到自律,他們又何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自毀大好前程?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么后悔藥,但愿那些還沒有出事的明星,能夠引以為戒,管好自己,別再成為下一個負面典型。
事實上,不只是名震四方的公眾人物需要擁有一顆自律的心,我們每個普通人,也應該具備自律品質。道理很簡單,即使我們的人生再普通,一路走來,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誘惑,如果放任自己,任意而為,一不小心就會犯錯。更何況,自律不僅可以讓我們遠離錯誤,更能助力我們獲取成功。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都是非常辛苦的事,想超越別人,收獲碩果,就必須勤奮,堅持,心無旁騖,養成良好的習慣,而這,顯然離不開自律。還記得那個靠讀唇語考上清華大學的女孩江夢南嗎?在26歲戴上人工耳蝸之前,她在求學期間每天會把手機鬧鐘調成震動模式,整夜握著手機不松手,以便第二天早上靠震動叫醒自己,如果不是這樣高度自律,她怎么可能華麗逆襲,最終感動中國?
這么看來,無論誰,自律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品質。記得曾國藩在總結一生處世心得時曾提出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這里的“慎獨”指一個人能夠在遠離集體、獨處獨居、無人管束監督之時,其所作所為仍然能自覺遵守道德與原則。這實際上就是指自律。但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慎獨”,一生自律,無怨無悔。
點 評
近年,明星“翻車”的現象頻頻出現,每起丑聞爆出,都能迅速刷屏,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這篇文章開篇引入吳亦凡、李易峰的丑聞,一下就激發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隨著議論話題的不斷展開,論述層次的不斷深入,各種論據的不斷呈現,“自律是不可或缺的品質”這一觀點深入人心。最后,引用曾國藩的“慎獨”作結,發出倡議,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