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志文,羅臻強,王丁飛,唐紅艷,黃紅丹
(韶關市麗豐兆業漁業發展有限公司樂昌分公司,廣東 韶關 512200)
目前來說,養殖的高密度、低收益往往是制約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因素之一。在高密度的養殖作業中,魚病蟲害的發病率往往較高,收獲的魚類身體內往往殘留有大量的農藥等化學殘留物,水質也會因此惡化。因此,在今后的水產養殖中,必然會在低密度的養殖環境中進行自然養殖,盡量避免農藥的使用及污染。與此同時,水產養殖的模式不再僅僅局限于單一性養殖,會慢慢趨向于復合型和立體型養殖模式。
魚蝦生態立體養殖模式的總體目標是成功構建多營養層級綜合養殖模式,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通過在池塘進行魚蝦生態立體養殖,建立多營養級養殖模式,在養殖過程中使用高效的生態肥水產品和定期使用益生菌,保持池塘內的藻相和有益微生物的種群數量,促進池塘內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同時在養殖模式上,搭配攝食底層有機質的鯽魚和對蝦等,攝食池塘底部沉積的有機質和底棲無脊椎動物,達到營養物質多層級利用和凈化水質的作用;使用益生菌拌料投喂,對魚蝦腸道進行保健,提高腸道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減少糞便的排放。
魚蝦生態立體養殖模式主要是通過構建池塘多營養級養殖模式,提升餌料的利用率以及養殖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來實現項目預期的目標,多營養級養殖模式既包括養殖魚蝦的多層次(水域上層的濾食性魚類,水域中下層的加州鱸、廣東魴等主養魚,水域底層的鯽魚、南美白對蝦等),同時也包括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多層次,具體如下示意圖:

圖1 池塘內食物鏈的多層級

圖2 池塘內水生動植物的多層級
養殖過程中養殖水體不對外排放,充分發揮池塘自身多營養層級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和凈化的能力。養殖期間,池塘養殖水體不對外排放,實現池塘自身生態系統的自我凈化。采用了微生物水質調節技術以及益生菌內服技術,既改善了養殖水質環境,又提高了養殖動物的抗病能力,降低了魚蝦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采用微生物制劑調水預防疾病,適宜的水環境中更有利于魚類的生長,加上內服益生菌對腸道的保健,對營養物質吸收利用得更好。
2.1.1 濾食性魚類的養殖規格、模式及搭配技術
魚蝦生態立體養殖模式中搭配濾食性魚類的目的,一是起到調控水質的效果;二是增加養殖收入,搭配優先考慮的方向是對水質的凈化能力。
花白鰱在食性上沒有絕對的差異,都能夠以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有機碎屑為食物,由于鰓耙構造上的差異,白鰱的鰓耙間隙更小,在精養池塘中,白鰱攝食到的食物中,浮游植物占比大;花鰱攝食到的食物中,浮游動物占比大。浮游植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對水體中氮的利用是氮從水體中移除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于浮游動物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按照食物鏈中物質和能量流動逐級遞減的生態學基本規律。通過白鰱攝食浮游植物從水體中移出氮比通過花鰱攝食浮游動物從水體中移出氮更有效率,因此,在濾食性魚類放養搭配中,以白鰱為主。
水體中浮游動物的過度繁殖會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長,而在精養池塘中,浮游動物是花鰱最主要的攝食對象,另外花鰱還可以攝食水體中的有機碎屑以及投喂過程中產生的飼料粉塵。因此,濾食性魚類放養有必要搭配一定比例的花鰱,白鰱和花鰱的比例為3:1。
2.1.2 放養規格及放養數量技術要點
考慮到花白鰱的市場需求規格、養殖周期以及對水質的控制效果等因素,放養的白鰱、花鰱規格150g左右為主,預期兩種魚的出魚規格均達到2000g以上。放養大規格濾食性魚種能夠更好利用養殖前期的藻類,提高生長速度。
在我國水產養殖主產區,四大家魚精養池套養的花白鰱,在管理得當的情況下,花白鰱的年產量可達300~400kg/667m2,根據粵北地區的氣候、環境和水質條件,在養殖過程中,以套養白鰱為主的養殖模式,養殖周期為7個月,產300kg/667m2是可行的;按照的放養比例(白鰱、花鰱為3:1),預計成活率95%,預期出魚規格2kg以上來計算,則白鰱和花鰱放養數量分別為120尾和40尾。
2.1.3 主養魚品種的選擇
長期以來,粵北地區的水產養殖品種以四大家魚和羅非魚為主,產值和經濟效益相對較低,不能滿足本地市場對優質水產品的需求。魚蝦生態立體養殖模式選擇經濟效益相對比較高的鱸魚、廣東魴和鯽魚為主養殖品種,首先當地的氣候、環境和水質條件適合養殖;其次價格比較穩定,有更高的利潤空間,能夠逐漸在激烈的養殖產業競爭中加大自己的養殖優勢和競爭力。
2.1.4 底層水生動物的品種、規格、模式及搭配技術要點
對蝦、羅非魚、鯪魚,黃尾密鲴,鯽魚、貝類等水生動物能夠利用水體底層的腐殖質、有機碎屑及池塘邊上殘餌。魚蝦生態立體養殖模式考慮池塘的生態效應以及養殖的經濟收益,底層水生動物選擇鯽魚和南美白對蝦。
同時,國務院有關部門在食品工業產品價格、稅收、資金使用、固定資產折舊與進出口等方面開始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以更全面、明確的政策指導與規則制定推動著食品工業的增速由低速轉向中高速。
鯽魚和南美白對蝦的生長速度、成活率、上市規格以及池塘內餌料的供應狀況,鯽魚的放養規格為20尾/kg,放養150尾/667m2,預計成活率約90%,上市規格為0.4~0.5kg,產量50kg/667m2;南美白對蝦放苗規格為1cm左右,放養2500尾/667m2,預計成活率約70%,達到70尾/kg開始使用地籠捕撈;水溫穩定在20℃以上時開始放苗,3個月后即可捕撈上市,一個養殖周期可投苗2次。預計產量可達50kg/667m2。
南美白對蝦蝦苗產地在沿海,雖然可以逐步淡化,但是到了1cm左右的蝦苗,育苗水體還是有一定的鹽度(一般在5‰左右),為了蝦苗適應池塘淡水的環境,需要在池塘邊準備暫養池,調節好鹽度后,蝦苗放到暫養池經過一周的淡化,暫養池的水體鹽度和池塘淡水一樣時,就可以下塘了。
包括菌種的選擇、活性鑒定、池塘單位水體中益生菌使用量和拌料內服單位重量飼料中益生菌量的確定等。
2.2.1 菌種的選擇及活性鑒定
在水產養殖中,經常使用的微生物制劑主要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和乳酸菌等。
光合細菌和芽孢桿菌在水產養殖中主要用于分解水體中的有機質,同時能夠利用有機質和環境中的氮作為自身生長所需的氮源,其中,光合細菌主要分解水體中的小分子有機物,芽孢桿菌主要分解水體中的大分子有機物,搭配使用更有效地調控水質。
乳酸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產物以及乳酸,能夠有效幫助腸道內的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同時在腸道內定植后,能夠有效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乳酸菌適合內服,進行腸道保健,提高消化功能。
為了保證產品的使用效果,投入使用的微生物制劑建議送專業檢測機構鑒定,要求光合細菌的單位體積菌液中的活菌數量≥10億/ml,枯草芽孢桿菌制劑的活菌群落數量≥10億/g。活菌數量未達標不使用。
為了保障微生物制劑的使用效果,讓有益微生物能夠在養殖水體中定植和生長繁殖,在池塘放苗后,立即使用微生物制劑,其中光合細菌的用量為2L/667m2,枯草芽孢桿菌的用量為200g/667m2。光合細菌和芽孢桿菌都是每7d使用一次。
使用以乳酸菌為主導菌的益生菌定期拌料,放苗后第一個月每天拌一餐,讓益生菌在腸道內定植,在腸道內形成優勢菌群,從第二個月開始,每個月使用10d,5d為一個周期,益生菌用量為25kg飼料用1kg益生菌。
為避免消毒劑和殺蟲劑對水體環境的影響,養殖周期內全程用微生物生態調水防病技術取代定期消毒、殺蟲等防病的技術。
2.2.3 配套生態肥水技術要點
肥水的目的主要是促進養殖水體中藻類的繁殖,利用藻類生長吸收水體中的氨氮。肥水的主要目的是補充藻類所需的營養元素,一是無機營養元素,氮,磷,鉀以及微量元素等;二是保證水體中有足夠的堿度,以滿足藻類光合作用所需二氧化碳的來源。
水生動物的排泄以及分解有機質的微生物制劑的使用,磷、鉀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常常成為限制藻類生長的因素,需全程使用礦質元素肥,7d左右使用一次,晴天上午使用。
在養殖過程中,定期檢測水體的堿度,低于80mg/L的水體使用小蘇打,用于補充水體的堿度,直到水體的堿度上升到80mg/L以上為止。
在養殖后期,氮的不斷增多,導致水體C/N失衡,為了促進水體微生物的生長以及對氮的同化,需定期使用糖蜜等產品,7d使用一次,水體1kg/667m2。
為了減少水體中氮的輸入,養殖周期內全程不使用氨基酸類的肥水產品。
魚蝦生態立體養殖模式餌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池塘尾水氮磷排放量降低30%以上,池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提高20%以上,池塘單位面積綜合效益提高30%以上。一是在不大幅度增加成本(僅增加種苗和微生物制劑)的前提下,實現水域上層的濾食性魚類以及底層的對蝦增產增收,其中花白鰱增產100~150kg/667m2以上,增收約800元/667m2;南美白對蝦增產50kg/667m2,約增收2000元/667m2(70尾/kg的以40元/kg計算);二是對蝦對殘餌的攝食和濾食性魚類對飼料粉塵的攝食,提高了池塘內的餌料利用率;三是通過攝食殘餌以及水體中天然餌料,減少了水體污染物,降低了氮磷的產生。四是養殖期間池塘只加水,不排水,養殖結束后,原池處理,水質符合淡水池塘養殖廢水排放標準(SC/T9101-2007)后再排放。
魚蝦生態立體養殖模式對池塘內的營養物質實現多層次利用,充分挖掘濾食性魚類和底層水生動物的生產潛力,花白鰱等濾食性魚類作為配套養殖,控制水質,增產增收,每畝的經濟效益有較大提升,比傳統養殖模式提升20%以上。通過改良飼料投喂技術以及內服益生菌進行腸道保健,促進了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提高了餌料的利用率,降低飼料成本,節省了開支。通過內服益生菌以及池塘內使用微生物制劑的水質生態調控技術,將水體指標維持在魚蝦適宜生長的范圍內,同時,有益微生物在水體環境中大量繁殖后的生態占位也會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預防疾病,減少魚藥使用,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淡水魚養殖套養南北對蝦,在粵北地區具有首創性的創新模式。既豐富了池塘內的養殖品種和層次,更能有效利用池塘內的餌料,提高經濟效益。養殖業的發展是以市場需求為風向標的。在國內水產養殖漸成規模的今日,應當緊抓機遇,創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走健康、環保的水產養殖路線,真正做到特色養殖,提高養殖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