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慧
擴寫,就是將本來較為簡略、概括的文章或者片段加以擴展和補充,使之成為篇幅更長,內容更加充實的文章。
擴寫,不能只追求字數的增加,而是要認真閱讀原文,準確把握文章中心和主旨,在此基礎上,找準文章的擴寫點。一篇文章里并不是每一句話、每段文字都需要擴寫。我們要抓住關鍵語句,即抓住那些能夠體現中心、主旨的地方。
擴寫,要大膽、合理地進行想象、創造。記敘類文章的關鍵處大多在描寫上,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和閱讀經驗,想象人物的行為舉止,豐富故事發生時的自然環境。當然,整體的情節發展要合乎邏輯,詳略要得當。同時,要注意人稱、語氣的連貫和一致性。
重耳流亡
公元前656年,重耳之兄申生被驪姬害死,重耳也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因為自己的母親是狄族人,所以逃往狄國,在那里住了十二年。之后發現有人行刺他,又逃到衛國。可是在這里,他們并沒有得到衛文公的禮貌對待。
通過搜尋資料找到的“前因”,并不是對重耳流亡衛國具體情形的合理想象和擴寫。
處境艱難的一行人只得繼續前行。在經過五鹿這個地方時,餓得實在沒有辦法了,重耳只得讓隨從向村莊里的鄉人討點吃的。可是,鄉下的農人自己還吃不飽呢,哪有飯食給重耳?看著衣著華麗的一行人,農人們心中不免憤懣,一位年長的老人順手就拿起一塊土遞給重耳。
這是故事的開端,對于鄉間農人們的“憤懣”,擴寫時可以用神情和動作來體現。
重耳看到遞過來的土塊,憤怒極了,順手就拿起車上的馬鞭,站起來想要抽打那個遞給他土塊的鄉下人。他的隨從狐偃看到了,趕忙勸阻他說:“公子,土塊就是上天賞賜的土地啊!這是好兆頭!”說著,狐偃從重耳手中拿走了馬鞭,繼續勸說:“土地象征著我們可以重歸故土,給您土塊不是預兆著您可以掌握天下嗎?”
狐偃的睿智、機敏從動作和語言之中可以看出來,但是對主角重耳的刻畫較為單薄。上面兩段是故事的發展和高潮部分,概述偏多,缺少細節的刻畫。
重耳聽了狐偃的勸說,覺得很有道理,漸漸平息了怒火,于是下車向給他土塊的老伯磕頭致謝。上車后,重耳鄭重地將土塊包好收在車里。一行人牽起馬韁,繼續向前。
多年之后,重耳結束在齊、宋、楚等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回到晉國,繼位為君,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這位曾經收到土塊的晉文公,經過一系列勵精圖治的變革,使得晉國發展成為雄踞中原的大國。
和第一段一樣,仍然是通過搜尋資料找到的“后果”,并不是對“流亡”故事的擴充和細化。
綜合點評
文章只是將搜集的資料作為原文的補充。從“漸漸平息了怒火”以及“鄭重地”收好土塊等語句可見小作者已經發現了“擴寫點”,但是沒有能夠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合理的想象,豐富人物的動作、語言。
升格指津
“重耳流亡”的故事雖然簡短,但體現出重耳堅韌、善良,善于識人、用人的品質,怎么能說與其之后成就霸業沒有關系呢?同學們在進行擴寫時,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合理擴充他們的言行舉止,將場面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1.創設對話。對話可以體現人物的性格、品質、身份、學識。農人們可以用短句,體現他們的驚訝;重耳一行人的語言,則可以用長句,注意敬謙。
2.描摹細節。細節的呈現可以讓故事更具有畫面感和可讀性。農人的生活狀態,重耳一行人的困頓,重耳收好土塊等都應該進行外貌、動作的細節刻畫。
3.豐富心理。重耳從憤怒到接受勸說后下跪拜謝,這樣的轉變是需要體現出來的。小作者可以將找到的背景資料在這里合理利用,展現一代霸主的壯志雄心。
被珍視的土塊
一代霸主晉文公有塊異常珍視的土塊,這鞭策和支撐他度過流亡的歲月。
時間回到驪姬之亂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與隨從們開始流亡逃難。
簡潔又扣題的開頭,讓讀者想要一探究竟。
一行人先來到了衛國。可在這里,他們并沒有得到衛文公的禮貌對待,只得繼續前行。在經過五鹿這個地方時,他們餓得實在沒有辦法了,只得向途經村莊的鄉人討飯吃。
在田間辛苦勞作、滿身汗水的農人,瞅著這群服飾異常華麗的“貴人”,都愣住了。驕陽下,貴人們的服飾閃著溫潤的光澤,不知道是什么料子,但肯定是平民幾輩子也買不起的。農人們想到這里,不免對重耳一行討要飯食的行為不屑起來。“跟咱要飯食?咱吃的,他們能吃得下?”“就是,再說,哪有多的吃食?”農人們竊竊私語起來。
語言和心理的刻畫生動,充滿戒備的農人形象躍然紙上,為下面情節的發展做好了鋪墊。
重耳的隨從之一狐偃上前幾步,向一位年長的老者恭敬地行禮:“大伯,我們因家中緣故路過此處,儲備之物不足,可否提供一些食物,日后定當重謝!”老翁猶豫間還未說話,旁邊的一個農人就嗤笑一聲,隨手從田壟上拾起褐色土塊:“喏,要吃的,拿去!”
動作和神態的細節描寫,展現了重耳的性格,畫面感極強。
半干涸的土塊似在譏笑重耳的狼狽。一路的忐忑、憤懣沖上心頭,氣急敗壞的重耳拿起馬鞭,就要沖下車抽打這個農人。“公子,不可!”隨從們的聲音傳來。“我究竟做錯了什么?”重耳儒雅的面龐早已漲得通紅,心中一陣凄涼,長嘆一聲,扔掉了并沒有舉起的馬鞭,說道:“罷了,看來禍福自有定數。”
一行人躊躇之際,狐偃鄭重上前,從年輕人手中捧回了土塊,快步走到重耳身邊,恭敬道:“公子,土地是上天賜予的,土地也靠農人耕種。這土塊象征著公子可以重回故土,重回巔峰!”重耳聽著狐偃的話,雙手接過土塊,粗糲的觸感讓重耳頭腦清醒了過來……他眺望遠方,想了很多,隔著天邊的云,他似乎看到了城門的雙闕。“是的!這是天賜的土地!”重耳面向田地,雙膝跪地,虔誠叩拜,重新收獲了信心和力量!
土塊被包好放在車里的案桌上,于是,重耳一行人繼續前行……
重耳的心理變化是在多種因素的合力之下發生的,符合邏輯,并不突兀。
綜合點評
升格后的擴寫,抓住了人物的性格和文章主旨,并進行了大膽、合理的想象。文章描寫細膩,詳略得當,將重點放在重耳從憤怒到恭敬對待土塊的變化上。讀文章,我們似乎穿越千年,看到重耳逃亡鄉間遇困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