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星辰,王明欣,陳少華,高改,吳小婉*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占糖尿病的90%以上[1]。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公布的數據,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為11.2%[1]。糖尿病可導致多個臟器出現并發癥,對骨代謝的影響也是并發癥之一,可使骨折風險增高。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骨質疏松的風險要明顯高于一般人群,且骨質疏松患病風險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而增加[2]。主要原因是骨組織長期處于高糖環境,導致骨結構發生變化,以骨量減少、骨脆性增加為特征[3]。女性絕經后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而骨代謝可受雌激素影響,因此骨結構出現了變化,導致骨質疏松患病風險增加[4]。有研究報道,年齡≥55歲的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減少發生率為17.2%,骨質疏松發生率為50.5%,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骨密度明顯下降[5]。目前,已有較多關于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的研究,但研究樣本量較小,且每項研究報道的因素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檢索了已經發表的關于我國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的研究,通過Meta分析的方法進一步整合相關因素,為臨床上能夠早期識別、及時干預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提供可靠的循證依據。
1.1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1)研究類型:國內外已公開發表的關于我國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橫斷面研究。(2)研究對象:我國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WHO 1999年發布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6],且絕經年限>1年。(3)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骨密度(BMD)檢測T值低于同性別、同種族BMD峰值平均值的2.5個SD(T≤-2.5)[7]。(4)結局指標:絕經后2型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
1.1.2 排除標準 (1)研究對象包含骨質疏松并發骨折的患者;(2)未以骨質疏松進行分組設置;(3)同一研究重復發表、無法獲取數據或全文的文章;(4)綜述、會議摘要及動物實驗;(5)文獻質量較低,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8]、美國衛生保健質量和研究機構推薦的偏倚風險評價標準(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9]評分≤3分。
1.2 檢索策略 于2021年7月,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維普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獲取與我國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相關的文獻,檢索時間設定為從建庫至2021年7月,同時手動檢索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檢索策略采用主題詞結合自由詞的方式,語種為中/英文。英文檢索詞包括:“Postmenopause”“Postmenopausal period”“Period,postmenopausal”“Post-menopause”“Post menopause”“Post-menopauses”“Post-menopausal period”“Period,post-menopausal”“Post menopausal period”“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mellitus,type 2”“Diabetes mellitus,type Ⅱ”“Osteoporosis”“Osteoporosis,age-related”“Risk factors”“Influencing factors”“Relevant factors”“China”“Chinese”。 中文檢索詞包括:“絕經后期”“絕經后”“2型糖尿病”“T2DM”“骨質疏松”“骨密度”“危險因素”“影響因素”“相關因素”。以中國知網為例,檢索策略為:
#1 絕經后期OR絕經后
#2 2型糖尿病OR T2DM
#3 骨質疏松OR骨密度
#4 危險因素OR影響因素OR相關因素
#5 #1 AND #2 AND #3 AND #4
1.3 文獻資料提取與質量評價
1.3.1 資料提取 由2名研究員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并提取信息,如遇不一致意見,則通過討論解決或與第三名研究員進行核對,以保證信息和數據的準確性。文獻篩選時首先閱讀題目和摘要進行初篩,排除明顯不相關的文獻,再通過閱讀全文確定是否納入。提取的資料信息主要包括:第一作者、年份、研究地區、研究類型、樣本年齡、絕經年限、研究時段、樣本量(病例組/對照組)、檢測部位、合并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若有≥2篇文獻提到同一影響因素,則提取這一因素)。
1.3.2 質量評價 采用NOS對納入的病例對照研究或隊列研究進行質量評價,包括研究人群的選擇、可比性、暴露三大部分,共8個條目,滿分為9分,≥6分表示文獻質量較高[8]。采用AHRQ對納入的橫斷面研究進行質量評價,共11個條目,以0~3分為低質量、4~7分為中等質量、8~11分為高質量[9]。由2名研究員獨自對納入文獻進行評價,交叉核對,如遇分歧,與第三名研究員進行核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RevMan 5.4統計軟件對納入文獻進行Meta分析,以效應尺度MD值和95%CI作為效應量指標。對納入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當I2<50%且P≥0.10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當I2≥50%和/或P<0.10時,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比較兩種模型結果的一致性,剔除對合并結果影響較大的文獻進行敏感性分析。采用Stata 15.0統計軟件的Egger's檢驗對納入文獻數量≥5篇的研究進行發表偏倚檢測。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步檢索共獲得文獻795篇,包括英文文獻426篇、中文文獻369篇。嚴格按照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進行篩選,最終納入文獻21篇,包括中文文獻18篇[10-27]、英文文獻3篇[28-30]。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Figure 1 Flowchart of literature screening
2.2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 21篇文獻涉及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3 616例,包括病例組2 106例、對照組1 510例。病例對照研究19篇[10-22,24-29],橫 斷 面 研 究 2篇[23,30]。NOS評 分 結 果 顯 示,10 篇[10-11,13-14,17,19-20,22,25,28]文 獻 為 6 分,9 篇[12,15-16,18,21,24,26-27,29]文獻為 7 分;AHRQ 評分結果顯示,1篇[23]文獻為6分,1篇[30]文獻為7分。共涉及11個影響因素,分別為:年齡、絕經年限、糖尿病病程、BMI、血肌酐、血清鈣、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胰島素、血清磷、堿性磷酸酶。納入文章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Table 1 Essential informa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included literature
2.3 Meta分析結果 11個影響因素中,血清鈣、空腹胰島素、堿性磷酸酶的異質性較小(P≥0.10,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年齡、絕經年限、糖尿病病程、BMI、血肌酐、空腹血糖、血清磷、糖化血紅蛋白的異質性較大(P<0.10,I2≥5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絕經年限、糖尿病病程、BMI、血清鈣、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胰島素是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P<0.05);血肌酐、血清磷、堿性磷酸酶對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我國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的Meta分析結果Table 2 Meta-analysis of associated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
2.4 敏感性分析 對納入的11個影響因素分別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敏感性分析,血肌酐[11-12,14,23-25]在轉變效應模型后結果發生了改變〔MD(95%CI)=1.47(0.91,2.04),P<0.01〕,與轉變之前的結果〔MD(95%CI)=4.02(0.00,8.04),P=0.05〕出現了差異,表示結果分析不穩定;其他結局指標在改變效應模型后,結果未出現明顯改變,分析結果較為穩定(表3)。對存在異質性的影響因素,通過逐一排除單個研究的方法探討異質性的來源,結果顯示剔除個別研究后,異質性均減小,剔除前后相比,各影響因素的可信區間較小,結果較為穩定(表4)。

表3 我國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結果Table 3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ssociated factors on osteopor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

表4 我國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的排除分析結果Table 4 Exclusion analysis of associated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
2.5 發表偏倚 采用Egger's檢驗對提及文獻數量≥5篇的影響因素(包括年齡、絕經年限、糖尿病病程、BMI、血清鈣、血肌酐、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進行發表偏倚檢驗,結果顯示不存在發表偏倚,見表5。以絕經年限為例,絕經年限對骨質疏松影響的Egger's發表偏倚分析結果見圖2。

表5 我國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的發表偏倚分析Table 5 Analysis of publication bias in studies about associated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in Chin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type 2 diabetes

圖2 我國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絕經年限對骨質疏松影響的Egger's發表偏倚Figure 2 Egger's test detecting the publication bias in studies about the effect of years of postmenopause on osteoporosis in Chin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type 2 diabetes
有研究結果顯示,預計到2030年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可達439億[31],其中1/2~2/3的患者伴有BMD降低[32],近1/2的患者合并骨質疏松[33]。女性絕經后由于卵巢功能衰弱,激素水平紊亂,使得雌激素分泌減少,進而骨脆性增加。有研究表明,骨轉換受到體內雌激素和高血糖狀態的影響[34],糖尿病患者絕經后在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骨轉換加快,骨量丟失[35]。因此,應重視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質量,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本研究發現8個因素是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分別為:年齡、絕經年限、糖尿病病程、BMI、血清鈣、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胰島素。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除血肌酐外,其余結果均穩定、可靠,原因可能是納入文獻對血肌酐的測量方法不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果。對于存在異質性的影響因素,逐一剔除單個文獻來探討異質性來源,剔除前后比較,可信區間較小,結果穩定且未發生明顯改變。
(1)年齡是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這與蔣蘭蘭等[36]的研究結果一致。隨著年齡的增長,BMD越低,發生骨質疏松的風險越大。但蔣蘭蘭等[36]的研究結果還顯示,年齡越大,BMD的下降越相對平緩,這可能與老年糖尿病患者腰椎骨質增生及周圍組織異常鈣化有關。因此,年齡越大、BMD越低的結果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臨床上應關注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管理的認知,及早對其開展相關健康教育。(2)絕經年限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與伍海艷等[37]的研究結果一致。女性絕經后,卵巢功能開始逐漸衰退,體內激素水平紊亂,雌激素代謝水平逐漸下降,打破了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平衡狀態。由于雌激素隨著絕經年限的增長而降低,骨吸收速度遠大于骨生成速度,進而對骨骼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使骨量丟失,骨質破壞,發生骨質疏松。(3)糖尿病病程是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可能原因為:持續性高血糖狀態造成滲透性利尿,尿液的排出導致機體丟失大量鈣,血鈣水平降低。因此,糖尿病病程越長,對機體的骨代謝和鈣代謝的影響越大,骨質疏松發生率越高。(4)低BMI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這與ZHOU等[38]和RA?KA等[39]的研究結果一致。有研究表明,低BMI是骨質疏松發生的危險因素[40],高BMI對骨量有保護作用,可能是因為肥胖者承受骨的機械負荷較大,體質量直接作用于骨骼系統,對骨的形成進行刺激,從而促進骨形成、減少骨吸收、增加骨強度和BMD值。但是對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肥胖不利于病情控制,易增加各系統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因此,對于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不能盲目靠增加體質量來減緩骨質疏松的進程,但對于BMI較低者而言,可考慮適當增加體質量。(5)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骨量減少及鈣缺乏現象,而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在雌激素分泌減少和糖代謝的作用下,發生骨質疏松的風險更大。加之機體高血糖滲透性利尿,大量鈣離子、磷離子從尿液中流失,同時甲狀旁腺需要分泌更多的甲狀腺素,致骨鈣動員流入血液,促進腎小管對磷酸鹽的排泄和對鈣離子的重吸收,使鈣離子、磷離子水平進一步下降[41]。(6)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情況的指標,高血糖通過氧化應激、糖基化終末產物形成、蛋白激酶C活化等多種途徑誘導成骨細胞凋亡,抑制成骨細胞分化,最終致成骨細胞功能下降,引發骨質疏松[42]。LU等[43]通過對糖尿病小鼠和非糖尿病小鼠的實驗研究發現,在高糖環境下,成骨細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下降,骨形成減少。因此,應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引導患者定期復查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及時采取措施調整。(7)當胰島素缺乏時,骨鈣素合成分泌減少,使骨礦化的速度減慢、骨形成減少,導致骨量丟失、骨吸收增強。
本研究發現,血肌酐、血清磷、堿性磷酸酶對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這與王志全等[44]的研究結果一致。但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和王志全等[44]的研究不同,所以尚無法證實血肌酐、血清磷、堿性磷酸酶對骨質量的影響,未來需大規模、大樣本的臨床研究進行論證。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1)對于部分影響因素,納入的文獻數量較少,未進行發表偏倚分析,且未納入相關灰色文獻,有存在發表偏倚的可能性;(2)由于納入文獻涉及的影響因素不同,導致部分影響因素的文獻數量較少,如僅2篇文獻報道了空腹胰島素對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質疏松的影響,故研究結論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的論證;(3)納入文獻對雌二醇的報道較少,故未進行合并分析。期待今后有關于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大樣本、多中心流行病學研究。
綜上所述,對于絕經后2型糖尿病患者:年齡、絕經年限、糖尿病病程等為不可調控因素,應加強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提早預防,延緩骨質疏松的進程;同時,也要控制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胰島素、血清鈣和BMI,科學、合理飲食,適當補充鈣劑和雌激素,降低骨質疏松的發生率。
作者貢獻:嵇星辰、王明欣負責論文的整體構思和設計,并對論文進行修訂;嵇星辰、王明欣、陳少華負責數據收集與整理;嵇星辰、王明欣、高改負責統計學處理、結果的分析與解釋;吳小婉負責文章質量控制和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