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德,楊輝
國務院辦公廳于2022年4月27日發布《“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簡稱《規劃》)[1],該《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為“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歲左右,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同比例提高。”這一提法比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2]中“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0歲,人均健康預期壽命顯著提高”的規定更明確;但仍未能提出一個具體數值。本文將就此問題和如何確保實現這一規劃目標進行探討。
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完好狀態,而不僅是指沒有疾病或不虛弱。”[3]其將健康的界定從狹義拓展到廣義,從“小健康”延伸至“大健康”。進入新時代,中國將健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規劃綱要》提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并規定,衡量人民健康水平的指標不應僅停留在國際通用的嬰兒、5歲以下兒童、孕產婦死亡率等負向指標,并提出了反映人民健康的正向指標,包括:(1)人均預期壽命到2020年達到77.3歲、2030年達到79.0歲〔某年人均預期壽命:某年新出生的一批人(通常以10萬人計)按該年各年齡組死亡率計算其生存的總人年數,計得這10萬人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實際已達到77.93歲;(2)人均健康預期壽命顯著提高(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在人均預期壽命基礎上,去除非健康狀況的年數)。這充分顯示了新時代發展理念的轉變,突出了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中的重點領域、重點工程均是實現這一規劃目標的有力支撐。
為改變單純依靠死亡指標評價居民健康水平的現狀,1971年美國學者SULLIVAN[4]提出了健康預期壽命的概念。健康預期壽命是在預期壽命的基礎上進一步識別人群的患病和失能狀態,為生命長度增加了質量維度,是一個更加綜合的正向指標。
2.1 健康預期壽命的5種測量方法
2.1.1 基于無活動受限的測量 該方法利用問卷測量人群活動受限情況,將健康的定義從是否患有疾病拓展至對社會的良好適應狀態,既測量了人的身體狀況和功能,也測量了環境的適應性,可以更為及時、動態地反映政策對居民健康的影響,凸顯衛生健康政策干預效果,符合“大衛生、大健康”的發展理念。常用的量表包括總體活動受限指數(Global Activity Limitation Index,GALI)量表[5]和日常 /工具性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IADLs)量表[6],其中GALI量表可用于全年齡組健康效應值的測量,現已成為歐盟各國健康預期壽命測算的主要指標[7-8]。而ADLs/IADLs量表主要用于60歲以上年齡組健康效應值的測量。當前,無活動受限健康預期壽命是被最廣泛應用的健康預期壽命指標。
2.1.2 基于患病情況的測量 常以某一類或是幾類疾病的發生作為判定終點,或通過特定的傷殘權重將帶病生存年數折算為完全健康狀態的生存年數。此算法也蘊意預防某個(某類)疾病或風險可以帶來的健康壽命上的受益[9]。
2.1.3 基于殘疾狀況的測量 這種方法將健康的定義從疾病過渡到殘疾,但依然集中于對人的測量,將殘疾定義為無法履行相應年齡人群的社會期望職責,關注長期的限制性疾病在照護、依賴、孤立等方面的社會學意義[10-12]。
2.1.4 基于自評健康的測量 該方法直接詢問被調查對象是否健康,從而得到人們主觀的答復。常用量表為健康自評量表。但不同人對健康理解的區別(健康可能是疾病、殘疾、心理狀況等)會影響結果的可比性[5,13-14]。
2.1.5 基于整體健康狀況的測量 常用量表為歐洲五維健康量表(Euro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15],該量表可用于評價臨床干預效果、人群健康狀況和經濟水平等。
2.2 各國健康預期壽命指標的應用 為適應聯合國2015年提出的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引導各國政府不僅關注居民的生命長度,同時關注居民的生存質量,世界衛生組織今年正式使用健康預期壽命指標〔亦稱為失能調整預期壽命(disability-adjusted life expectancy,DALE)〕評估各成員國居民健康生存發展水平,并在2022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中發布了各成員國居民健康預期壽命。
健康預期壽命正在成為國際上對人群健康進行綜合測量的標準方法。世界衛生組織用出生健康預期壽命來評估各國或地區的健康狀況[16-17]。歐盟委員會把健康生命年作為結構性指標之一,每年對歐盟國家進行監測[5,18]。2010年,在歐洲2020戰略框架下,歐盟委員會在健康老齡化領域率先開展試點,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歐盟健康預期壽命較2010年提高2歲”的項目目標。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所有成員國的健康生命年數據進行國家間和時間基準比較分析[19]。
各國和地區使用的健康預期壽命指標也在不斷演進和發展中[20-25]。比如,美國聯邦政府衛生和人類服務部自1980年開始每十年一度提出的國家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項目“健康人民”(healthy people),在1990年制定“健康人民2000”時首次將健康預期壽命列入規劃目標[26],在2000年制定的“健康人民2010”開始將無活動受限健康預期壽命納入國民健康規劃指標,并在“健康人民2030”計劃中進一步將其具體化(將其分為無活動受限的出生組預期壽命、無失能的出生組預期壽命、自評健康良好的出生組期望壽命)[22]。至此,健康預期壽命與其他功能指標(死亡率和人群健康、健康差異性)和更廣泛的社會指標(如生活滿意度和社會凝聚力)共同成為評估國家健康戰略總體進展的指標[27]。
日本制定每十年一度的“21世紀健康日本”計劃,明確日本政府全面實施國民健康促進的基本方針,以及國民健康促進基本政策、理念和具體目標。2013年進入了該計劃的第二階段(2013—2023年)。該計劃把延長健康預期壽命(無受限地從事日常活動的平均時間)和縮小健康差距(減少都道府縣之間健康預期壽命的距離)作為五大目標之首,要求所有都道府縣以延長健康壽命為目標[23],并開始動態監測。2014年,日本國會通過《健康醫療戰略推進法》,提出“到2020年,將無活動受限健康預期壽命延長1歲以上”的目標。即將開始的第三階段(2024—)計劃是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環境下制定的,但日本將COVID-19疫情視為重要的提升公共健康服務能力的機會,所以此階段的目標是遏制日益嚴重非傳染性疾病負擔對日本國民健康的威脅[28]。
3.1 我國健康預期壽命指標的選擇 健康預期壽命測量的關鍵在于對健康的理解和測量,2008年以來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納入了生命質量相關的測量指標。2008年和2013年納入的指標為自評健康、兩周患病情況(用于無患病類測量)、生活需要照料情況(用于無活動受限類測量)和EQ-5D(整體健康狀況類測量),2018年在以前基礎上新增了ADLs(無活動受限類測量)指標,2019年和2020年的小調查納入了GALI(無活動受限類測量)指標。
從人群適應性的角度看,GALI、EQ-5D自評健康指標適合全人群。從變化趨勢角度看,基于GALI測量的無活動受限預期壽命0歲組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呈增長趨勢;且GALI被多國所采用,人群適用性均較好,其結果可用于國際比較。綜合上述,考慮到測量指標要適用于全人群,所需數據應可得,測量結果應呈穩定變化趨勢,且應有效、可靠、靈敏、特異,具國際可比性,故可考慮將以GALI為基礎的無活動受限健康預期壽命測量作為我國現階段人均健康預期壽命的首選評估指標。
3.2 監測健康預期壽命的前期準備工作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統計信息中心在分析和槪括國外健康預期壽命測量及應用的基礎上,自2017年起,與國家統計局和有關教學、科研單位合作研究,設立了監測點收集相關數據;在試測量的基礎上,確定了適用于評估國民健康預期壽命的指標、方法和所需要的數據及其收集方法;在監測點連續收集數據進行測量,初步分析健康預期壽命與預期壽命的變化趨勢,預測“十四五”期間健康預期壽命同比例提高的具體值,在此基礎上編制了《中國健康預期壽命測量的工作手冊》,為規劃目標評估做好技術準備。
2022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居民出生組健康預期壽命為68.5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3.7歲)[29]。但是我國居民的預期壽命和健康預期壽命與日本、歐洲發達國家及美國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歐盟健康預期壽命測量與發布自2007年起覆蓋全部成員國。歐盟27國2013—2019年全人群0歲組預期壽命和健康預期壽命均呈上升趨勢,分別由80.5歲增至81.3歲,61.0歲增至64.6歲,健康預期壽命的占比,分別為75.7%與79.5%[7]。21世紀健康日本(Health Japan 21)中期報告顯示,2010—2016年日本男性預期壽命由79.55歲增至80.98歲,健康預期壽命由70.42歲增至72.14歲;女性預期壽命由86.30歲增至87.14歲,健康預期壽命由73.62歲增至74.79歲;健康預期壽命占比,男性為88.5%、89.1%,女性為85.3%、85.8%。
不過,近年來我國居民健康預期壽命與上述國家的差距已明顯縮小,甚至已高于某些國家,例如2019年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雖與美國相差1.1歲,但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卻比美國高2.4歲。人均預期壽命主要受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而健康預期壽命更能體現出國家或地區衛生和健康發展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帶病生存”時間占人均預期壽命的10%(健康預期壽命占90%),低于全球的平均值11.6%,在相同水平的預期壽命的國家中,我國居民“帶病生存”時間占比最低。這是我國長期以來堅持以預防為主等政策所顯現的效果,也反映了我國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所發揮的作用。
參考近年來一些國家發布的關于預期壽命和健康預期壽命的數據,根據我國近年預期壽命的增速,按《規劃》提出的“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歲左右,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同比例提高”的要求,建議我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是預期壽命增值的90%左右。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時間節點,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需要加快完善國民健康政策,持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要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貫徹新時代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快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推動發展方式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根據各自的職責,政府與社會要按《規劃》的要求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全方位干預健康問題和影響因素;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做優做強健康產業;強化國民健康支撐與保障;并要加強組織實施,動員各方參與,做好宣傳引導,強化監測評價,保證各項《規劃》任務落實。
201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第六十九條規定“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樹立和踐行對自己健康負責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動學習健康知識,提高健康素養,加強健康管理。倡導家庭成員相互關愛,形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故每個公民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為提高與促進自身健康而全身心地投入,落實好各項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措施。
總之,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依靠國家、社會、個人齊心合力,積極落實《規劃》的總體要求和工作任務,以保證人均健康預期壽命規劃目標得以實現。
作者貢獻:陳育德負責全文籌劃和撰寫,楊輝負責部分數據和文獻收集及分析。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