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基因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基因中心”)是成立于2012年的公益一類科研機構。主要從事農業生物物種資源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農業生物轉基因研究,提供農業生物基因鑒評、保存及信息共享等服務;受托日常管理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公共實驗室和廣東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


農作物種質資源(種子)安全保存機理及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多組學技術與基因編輯技術研發;重要基因挖掘與突破性材料創制;微生物資源挖掘與創新利用;病原微生物學與防控基礎研究。
現有在職科技人員67人(在編48人、聘用19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31人(占在編人員的64%),具有高級職稱16人(正高4人),具有國外訪學及工作經歷14人,45歲以下中青年占比80%?,F有全國規?;B殖場動物疫病凈化評估專家1人,廣東省農業科技戰略專家1人,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首席專家1人、崗位專家1人,廣東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1人,廣州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咨詢論證專家1人,廣州市青年托舉計劃人才1人。入選廣東省百名博士博士后創新人物2人、院“金穎之星”1人、院青年(副)研究員4人、青年科技骨干3人、優秀博士6人。入選院“十三五”培育團隊1個(農業生物基因組編輯團隊)、院“十四五”新興團隊2個(基因編輯技術創新應用研究團隊、種子表型組與智慧生產研究團隊)。

“十三五”以來,基因中心承擔國家、省市級重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等300余項,立項經費1.08億元,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中,承擔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農業部“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東南亞(馬來群島)農業生物資源引進與農業技術需求和政策信息收集研究(“948”項目),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專項2項。發表學術論文240篇,SCI論文170篇(JCR一、二區68篇),其中在《Nature Plants》《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Genome Biology》等10分以上期刊發表論文15篇;參編論著5部;獲授權專利34項;軟件著作權11項;入選廣東省主推技術3項;獲各類科研成果獎6項。(2022年11月30日統計)
參與建設豬禽種業全國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華南現代生物種業重點實驗室。建設廣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廣東省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機構、廣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精準鑒評公共平臺、廣東省生豬精準養殖工程技術中心、廣州國際種業種質資源庫、生物安全二級獸醫實驗室等平臺。受托管理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公共實驗室、建設管理廣東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




與美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和東盟等20多所科研機構和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與德國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阿根廷國家農科院、美國康奈爾大學、加拿大溫莎大學、美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國內外20余家單位開展項目合作研究。近年來,科技服務院外的科研事業單位74家、技術推廣機構31家、企業單位104家,院內研究所14個。先后派出281人次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派駐各地分院15人,舉辦技術培訓105場次。牽頭落實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汕頭分院建設工作。在學習強國、湖南電視臺、廣東電視臺、南方農村報、南方都市報、南方+、廣州日報、大灣區衛視等10余家媒體宣傳報道,不斷提升影響力。

胡春華副總理訪問阿根廷國家農業科學院調研雙方合作項目

“科創中國”中國-阿根廷畜病防控專業科技創新院啟動會

大灣區(廣東)農業科技論壇暨生物育種國際學術研討會
展望未來,基因中心以黨建引領,“求實、創新、篤行、務農”院訓指引科技創新、服務“三農”工作,努力構建全省乃至華南地區領先的農業種質資源公益性、基礎性科研機構,力爭在農業生物基因編輯、種質智慧鑒評與利用、農用微生物多組學、微生物病原學研究等技術領域走在全國前列,為科技支撐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