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氣象和相關領域科學家長期以來的不懈努力,最終使通過數學物理方法求解大氣運動變化的構想獲得成功,實現了天氣預報從天氣圖診斷分析到定量計算的轉變。數值模式分析和預報方法也成為現代大氣科學研究與業務中最有效的工具,并在地球系統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作用。然而,大氣運動的復雜性與混沌特征決定了天氣預報過程存在其固有的不確定性,難以做到“精準”,要客觀看待這一事實。不“精準”不等于無用,正確理解可能存在的偏差將有助于人們客觀認識和合理使用天氣預報信息,并有效挖掘預報產品提供的信息價值。本期科學觀察欄目(P2)回顧了對數值天氣預報不確定性問題認識的發展過程,以及人們對“精準”預報的追求及可能存在的誤區。
農業氣象觀測是氣象為農服務和相關科研工作的基礎,中國氣象局在20 世紀50 年代開始構建農業氣象觀測站網,以獲取科學、客觀、規范的基礎數據,為農業氣象研究、農業防災減災提供了基礎數據保障,在糧食安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農業氣象觀測綜合了衛星、無人機、近地面攝像機、機器學習等多種先進設備和技術手段。本期封面報道(P7)介紹了中國農業氣象觀測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現狀,提出發展“星-空-地”協同觀測體系,構建現代農業氣象智能化觀測網絡的基本思路。陸-氣通量交換觀測是陸面過程研究的基礎,而大氣冰核是云和降水物理學的核心研究內容之一,在本期氣象發展前沿報告中,分別對陸氣通量交換研究現狀及其在全球變化和陸面過程研究中的作用(P14),大氣冰核的觀測方法、冰核理化特性和參數化方案(P22)等內容進行了綜述報道。
氣象科普是推動氣象科學走向公眾、傳播氣象知識、提高氣象服務效果、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但目前我國氣象科普工作存在人才數量不足、隊伍不穩定、結構不合理、缺乏領軍人才等問題,本期論壇文章(P71)對我國氣象科普人才隊伍的現狀和建設對策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設性建議。我國于2015年建立了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設了國家預警發布系統,如何進一步應用好系統向社會公眾有效發布和傳播預警,實現“第一聲音、權威聲音”作用,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期論壇文章(P74)專門針對我國國家預警發布系統與美國綜合警報系統進行了多維度對比分析,以查找問題,研究對策。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年4期